■汪人元
?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序《王文訓民族音樂美學論文集》
■汪人元
王文訓是一位令人敬重的戲曲作曲家。欣聞他的文集即將出版,我由衷地感到高興。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他的音樂事業得以由音符和文字來共同體現相映成輝;另一方面,則是文集所體現的理論思考及經驗總結,對于戲曲界和音樂界、特別是從事戲曲音樂工作的同志會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王文訓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投身川劇事業以來,極為勤奮。他的創作雖然廣泛涉獵電視劇、廣播劇、民族器樂曲、管弦樂曲、舞蹈音樂、聲樂曲等,但更為集中的還是創作了大量的川劇音樂作品而為圈內外所稱道。2015年春季,四川省在上海隆重舉辦川劇文化藝術周,成都市川劇研究院精心捧出了四臺川劇優秀作品,《欲海狂潮》《馬前潑水》《塵埃落定》《薛寶釵》輪番上演,而這四臺戲的音樂創作,竟然都出自王文訓之手。這或許有些偶然,但其中也一定存在著必然。我認為,這個必然正來自于他的作品往往達到了“川劇界業內可認同、川劇觀眾會喜愛、川劇界以外各界人士能贊譽”這樣一個水準與高度。這里實際體現了三個不同的視角、趣味和標準:川劇界要求的更多是對傳統的深刻把握,川劇觀眾要求的是感觀直覺上的好聽、且須新鮮熟悉,而圈外各界人士則會以更為廣闊的審美尺度來加以比較與品評。客觀地說,要達到這三方面的大體一致認同,的確是一個很高的境界,但這也正是今天戲曲音樂家們所應該追求的共同目標。
王文訓在事業上何以取得如此的成就?我相信,通過閱讀他的文集,讀者一定可以獲得較為豐富的啟發。而在我看來,其中兩個方面是特別有價值的。
第一,他注重功夫。
他在一生的事業奮斗中都十分重視“功夫”,這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刻苦追求獲得真功夫。比如當年為了學習作曲,他可以錄音機不離身,隨時錄下老藝人的唱段及大量傳統劇目;他手抄《川劇音樂概論》,逐一弄清所有川劇曲牌的性質、結構與功能;考入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后更是如饑似渴地刻苦攻讀;在北京學習電腦音樂,還是英語授課,白天聽不懂就錄下來,晚上不睡覺聽錄音復習消化……總之,他把別人休息、玩耍的時間都用來鉆研,在學習上他就是愿意比別人多花十倍的功夫,因為他堅信“靠笨功夫練出真功夫”的道理。第二是有了功夫也舍得下功夫。他在創作中特別注意戒除浮躁,更不隨意和敷衍,不重功名而重功夫,相信功到自然成,對藝術堅持“講究而不是將就”的態度。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欲海狂潮》最初是用川劇彈戲聲腔創作,水平并不差甚至還獲了獎,但后來又完全重新創作,采用了以高腔為基礎的復合聲腔的結構,同時更多運用了現代作曲技法,終于取得今天這樣更為出色的效果。王文訓這種追求藝術的真功夫且又切實下功夫的態度與做法,對于當前國內戲曲音樂創作中常見的既缺功力又缺功夫的“兩功皆缺”的現象所導致的作品平庸,正是一個可以讓人警策和警醒并可學習的范例。
而他如此注重功夫,完全是來自于心中有志。從他進入川劇事業以來,便有志于此,一生專注,目無旁顧,終成事業。我們常嘆世上聰明絕頂之人太多,但最終成就事業者還是太少,原因其實往往都是極為普通的,就是因為種種干擾或誘惑而未能始終專注于事業。事實也正是如此,太陽那么厲害,如果不是通過凸透鏡的聚焦,它也無法讓陽光下的一張紙燃燒起來。記得當年毛澤東的老師楊昌濟先生曾說過一句話,“有不可奪之志,則無不成矣”。這也正是說明了在成就事業的征途上,有志還是無志,有什么樣的志,這個志是否可移、可奪,結果是大不一樣的。
第二,他注重雙重修養。
王文訓作為一個戲曲作曲家,對自身專業素質的要求十分明確,那就是要打好兩個基本功、構建起雙重修養:既要有對本劇種音樂以及整個戲曲音樂,乃至民族音樂的深刻理解與把握;也要對西洋音樂作曲理論與技法的深入學習與掌握。因為前者是我們從事戲曲音樂事業的基礎與根脈,而后者則是打開戲曲音樂長期封閉的發展狀態,從觀念到技術都獲得創作上更為廣闊的發展自由的一種途徑。所以他力求對民族音樂、戲曲音樂的根扎得深,努力把川劇傳統裝進心里、融入骨血,最后就像吃酒的人,連呼出來的氣都一定會有酒味,在自己的創作中無論怎么做、怎么發展和創新,都依然一定會有川味兒。同時,他對西洋作曲的技法鉆研得也深,并且不斷吸收新東西,包括電腦音樂的創作與制作技術,努力把它們謹慎而積極,又也得心應手地運用到戲曲中來,推動著川劇音樂的不斷發展。正是因為具備了這樣的雙重修養,他才能做到了在自己的創作中把唱腔與器樂共同設計,作曲與配器一并完成,管弦樂曲與戲曲打擊樂一起構思,戲曲傳統語匯與現代技法結合使用,音樂的繼承與創新融通考慮。所以,雙重修養帶來的并不只是更多的技術,而更重要的是開闊的視野、貫通的思維、和綜合的能力。應該說,這正是現代戲曲音樂作曲家應有的良好素質。
我曾經提出,在戲曲音樂的現代發展歷程中,必須牢牢把握民族性與現代性這樣的“雙重視點”,不可有所失重與偏廢。若想較好地做到這一點,則需要我們的戲曲音樂工作者在當今時代每個國家與民族都身處于“傳統文化和國際現代文化的‘雙文化’時代”(周有光語)背景下,努力建立起應有的中外音樂文化的“雙重樂感”,乃至形成學貫中西的“雙重修養”,才能更好地完成戲曲音樂傳承與發展的艱巨史命。因此,在當前中國音樂教育尚有缺失、戲曲音樂教育更顯薄弱的現實狀況下,戲曲作曲家的培養及其自我素質的提升中,王文訓對雙重修養的追求,是具有重要的普遍意義的。
王文訓正當壯年,在作曲實踐與理論總結不斷攀越高峰的進程中,我們有理由期待他能夠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為中國戲曲音樂事業的繼承與發展作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