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祖華
?
昆劇中音響效果的處理及實踐應用
■施祖華
舞臺藝術是綜合性的、全方面的藝術表現的結合。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戲劇中的音響設備及其現場調音過程是一種必不可少且極其重要的表現手段,也是科技發展和戲劇當代化的必然產物。在這一條件下,音響師的工作職能就是把演員和樂隊的聲音,通過調音臺加以平衡和賦予效果,最后呈現給觀眾。調音師除了掌握專業知識外,還要具備敏銳的耳朵和靈敏的樂感,才能把舞臺上演員的自然演唱聲音、樂隊的演奏聲音、場地的共鳴和反射聲音、音響的擴音這幾者很好地進行分配,從而使得聽眾在最大程度上享受聲音的藝術。好的劇目從劇本的精心創作到唱腔設計和音樂創作,無一不表現了作者豐富的內心情感,當演出人員用自己的演唱和演奏來詮釋作品的時候,就是一種作品內在情感的外延,只要表現恰當,便會深深打動觀眾,觀眾在欣賞的同時,被劇目深深所折服。所以說舞臺音響師的一次對戲曲的再創造,音響師對于音色的追求,對于聲音的把握,每個環節、每個步驟都要精益求精,這也是能讓作品本身打動觀眾的一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戲曲演出中所用的音響設備大致有:功放、效果器、均衡器、揚聲器(主擴音箱,反聽音箱,監聽音箱)、調音臺、話筒等等。音響系統整體技術性能的好壞,取決于每個單元自身性能的好壞,如果每個單元的性能都非常高,那么系統整體的技術度則很好。其技術指標主要有七項:頻率響應、信噪比、動態范圍、失真度、瞬態響應、立體聲分離度、立體聲平衡度。調音臺又叫控制臺,作用是可以將多路輸入信號進行放大、分配、效果處理,是戲曲演出中的常用設備。調音臺又可以分為模擬調音臺和數字調音臺。在傳統人數不多的情況下,往往采用模擬調音臺,這種調音臺比較直觀且攜帶方便,但僅限于不需要太多效果的演出場地。如果是大型的劇目,且樂隊編制比較大的,配樂比較豐富的,那就需要用到數字調音臺,這種調音臺就比較復雜,功能強大,通常會自帶軟件而且方便儲存每次修改和編輯的處理效果,可支持的路數通常是幾十路甚至上百路。在戲曲演出中,演員所佩戴的一般是隱蔽性較好的領夾話筒,而樂隊所用的槍型電容式指向話筒。領夾話筒的特點是佩戴方便,不受舞臺場地限制;而指向話筒的特點是在某個角度范圍內麥克風能比較有效的減少周邊環境噪音的干擾和降低嘯叫的風險。
為了使得聲音細膩和干凈,調音師就必須精確的掌握調音設備和熟悉戲曲情節,熟悉每一折戲里面的應場(戲曲俗稱“搭架子”),熟悉劇中人物的感情狀態和行當角色的嗓音特點。以青春版《牡丹亭》為例,該劇的音樂和配器是音樂總監周友良老師新創作編排的。劇中有些旋律不僅僅單部的,而是兩部或兩部以上的。為了體現音樂和聲效果,就需要音響師在追求聲音的統一性和平衡性的同時,還要考慮和聲聲部的表現力,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在獨奏中,由于樂器的音色不同,就要求音響師在保證音量的前提下,還要適當加入混響效果,使得獨奏聽起來不單薄和干澀。演唱適當加入混響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驚夢]一折是全劇的精華,合唱乃是它的一個亮點,不光要求音響師要合理分配上下場門的合唱話筒,也要把每個演員不同的演唱聲音進行綜合,既要有別,也要聽上去整齊一致,載歌載舞的合唱,配上活潑的音樂,這時候大提琴的撥弦也要突出,使得強烈的節奏感更加明顯;[冥判]一折為了表現地府的威嚴和恐怖的感覺,就需要在判官的演唱和念白中加強混響,使得觀眾身臨其境,開頭的塤獨奏,也是十分關鍵,因為是在暗場的時候獨奏,這時觀眾會集中注意力聆聽,所以加入的效果使得塤的音色圓潤,具有美感;[憶女]一折老生最后的混響回聲又給人一種綿綿不斷的思念感;而[離魂]一折,由于情節中杜麗娘已經病入膏肓了,所以演出的時候,演員的嗓音會刻意虛一點,聲帶振動較少,氣聲多一點,這對于音響師來說是十分嚴峻的考驗,既要把杜麗娘的聲音調到讓觀眾聽得清晰,又要讓觀眾感覺到這一折戲中杜麗娘的那種重病纏身,有氣無力的演唱,這折戲的主奏樂器的簫,所以要把簫的音色適當突出,這樣就更能夠增加凄涼感,和演員的演唱互相交融。這幾折戲的把握,在整本牡丹亭中尤為重要,通過音響效果的幫助,使得觀眾更能體會到《牡丹亭》中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藝術境界。也是情與景,夢與現實,內心與外在,生與死的統一結合。
除了在現代化的劇場演出之外,昆曲因為其獨有的細膩和委婉的美感,近年來在園林中的實景演出非常常見,那么在這一特殊環境下,音響師往往考慮的最多的就是“自然”這一個特點,因為園林小巧,演員離開觀眾的距離較近,所以在演唱中只需加入很小的擴音,這樣一來,觀眾幾乎察覺不到,因為自然聲音和擴音完美的平衡了,假山、疊石都為音的自然折返提供了有利條件。
社會的發展與時代變遷,使得音響這門藝術作為組成舞臺的綜合性藝術必不可少,隨著科學的發展,音響的性能也會越來越好,觀眾和調音師對于聲音的追求越來越細致,必將隨著它在舞臺的實踐運用過程中發展得更加卓越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