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福華
?
戲曲演員的戲外嘗試
——我的相聲演出心得
■嚴福華
做為一個戲曲演員,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外,還應該從其他姊妹藝術門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不斷充實自己。近些年來,由于社會大環境的變化,人民群眾對業余文化要求的提高,演出市場的需求的多樣化,劇團的演出往往不再是單一的傳統戲曲了,歌舞、相聲、小品等等藝術門類也逐漸搬上了傳統戲曲演員的舞臺。我是一名錫劇演員,但是因為工作的需要,在演戲之外,我還有機會接觸相聲表演。在這些年的演出中,我逐漸地感覺到,有表演相聲的經驗,對于我們的傳統戲曲表演,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本文中,我想簡單談談對相聲表演的認識。
平時我們常說,相聲演員四門基本功課:說學逗唱。這種說法的來歷,我無從考證,大概是最初的相聲演員總結并流傳下來的,時至今日,這種說法不但被絕大多數的相聲演員奉為圭臬,一般觀眾也大都接受。依我看,這四門功課與其說是基本功,不如說是相聲表演的四種表現形式。那么要從事相聲表演,所需的基本功又是什么呢?換而言之,一個合格的相聲演員,又要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呢?
侯寶林大師曾有過一番總結。據他說,一個相聲演員要具備十二項基本功,自從相聲進入劇場,登上舞臺以后,有些技藝,如白沙寫字,要錢等就已不再需要了。結合今天相聲表演的實際情況,我對相聲演員或相聲表演的基本功,有如下認識。
第一、相聲演員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和較廣博的知識面。
相聲畢竟是一門藝術,他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沒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則無法理解相聲作品的內容和主題,更談不上表演。而相聲這種藝術形式,可以表現也應該表現豐富多彩的內容題材,若沒有較廣博的知識面,就不可能駕馭題材多樣化的相聲作品的表演。試想對戲曲一無所知的相聲演員,怎么能夠表演好戲曲題材的相聲呢?勢必造成如侯大師所說的“說糊涂相聲”的情況。所以很多相聲大師都有這樣的訓誡:“許你不使,但不許你不會”。
單群不擋,捧逗俱能。
相聲的表演形式,一般可分為單口(一個人表演)、對口(兩個人表演)、群口(三人及三人以上表演),還有多人表演的相聲劇。其中,單口,對口和群口相聲是相聲表演中的常見形式。所以一個相聲演員要具備從事這三種形式表演的基本功,才算得是一個合格的相聲演員。
有模仿表演的技能。
這一點是針對相聲中的“學”而言的。在一段相聲中,很可能需要表演不同的藝術形式,或者要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這就需要相聲演員要有模仿表演的技能了。
有控制現場的能力。
相聲是以現場的表演為主的。而現場的情況難以預測,觀眾群體也是極其復雜,所以要成功地表演完一段相聲,必須能夠控制住現場的情況,掌握觀眾的情緒,這樣才能把思維分散的觀眾帶入到欣賞相聲中來。
以上四點,就是我所認為的,在現時的相聲演出情況下,一個相聲演員從事相聲表演的所需訓練的基本功。
我認為相聲表演的表現形式,其實就是馬季先生提出的兩句話,八個字,即“說學演唱,逗在其中”。
所謂的表現形式,應該可以理解為演繹作品內容的藝術手段。那么相聲所利用的藝術手段就是說學演唱,而逗樂則是貫穿于其間的藝術效果。
照我的理解,“說”就是說話,是以敘述和評論的方式為主,輔以倒口(用方言表演),貫口(誦說大段的臺詞),噴口等技藝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當然,相聲里的“說”是升華了平時的說話方式的,特別強調語氣和聲音的運用,并有一定的節奏感。比如捧哏演員常使的“嗯啊著是”,就要講究以不同的語氣來表達不同的內容。而貫口的技藝,就需要演員掌握一定的節奏。
“學”就是模仿。如果一個相聲演員能百分百的像其所模仿的對象,固然是最好。但是在實際情況看來,這是絕大部分演員所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就要抓住模仿對象的最主要特征,把它表現出來,讓觀眾能分辨出你學的是什么,那就可以了,正所謂“像不像,三分樣”。而“學”也要注意適度原則,不能為了模仿而模仿,一旦脫離了作品的主題和內容,“學”的濫了,就變成了個人技藝的無聊展示,對作品的演出效果只有害而無利。
“演”是表演,狹義的就是指演員的神態和動作。臉上的“喜怒哀樂驚恐懼”和舉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是表演。它可以配合著臺詞,可以提高表現力,加深觀眾對某處臺詞的理解。“演”這一項表現形式,最初并沒有在理論上被單獨的提出來重視。在相聲界,是馬季先生首倡之功。然而在有“南方相聲”之稱的上海獨角戲中,這是演員的一門重要功課。放在相聲里,其實同樣重要。
“唱”又分兩種,一是相聲里本門的唱法,也就是行話所稱的“門柳”(行話把唱稱為柳);另一種則是學唱其他的藝術形式,如各種的戲曲、曲藝、歌曲等,這在行話中又稱為“雜柳”。這兩種唱法都很重要,但相聲畢竟是以說為主的一種藝術形式,過多的唱,是不應該在相聲表演中所提倡的。相聲前輩羅榮壽對相聲中的“唱”有獨到的見解,概括講是四個字:“精、巧、短、美”,也就是說,要“選其精華,用之巧妙,篇幅短小,唱得優美”。我贊同他的這種說法。
“說學演唱”雖是四種相對獨立的表現形式,但四者之間在很多情況下卻不是相互分離的,說和演,學和演,學和唱,唱和演等往往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的。四種表現形式共同作用,最終達到逗樂的效果,這就是“說學演唱,逗在其中”。
在相聲的三種常見的表演形式中,對口相聲所占的比例最重。所以對口相聲捧逗之間的關系歷來是相聲界最關注的話題,前輩演員每有論及,甚至在傳統相聲中還有以此為題的作品《論捧逗》(還有一種版本名為《八不咧》)。
提起捧逗關系,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是“七分捧三分逗”。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正確的理論,但關鍵是怎樣正確的理解和積極的落實。捧逗關系的三七開,并不指戲份兒的多少,而是指二者在一塊“活”(行話“段子,作品”的意思)中的作用輕重。在對口相聲中,捧哏演員是起著起承轉合作用的角色,他引領“活”的走向,烘托逗哏演員,掌控“活”的表演時間。可以說,一塊“活”的成功,是由捧逗雙方的默契合作,并以捧哏演員的出色引領而造成的。凡是有過逗哏經驗的演員,都得承認沒有一個好的捧哏演員,就不會有好的發揮。所以任何輕視捧哏演員的觀點,我認為都是錯誤的。曾經的事實是,一塊“活”中,捧哏演員大多是逗哏演員的長輩演員,或是比逗哏演員經驗豐富的老演員。比如侯寶林與郭啟儒的合作,郭啟儒就是侯寶林的師叔;姜昆與唐杰忠的合作,唐杰忠也是姜昆的師叔。這就是對“七分捧三分逗”的很好例證,值得我們的重視。
同樣的道理,都說:紅花還需綠葉配。在傳統戲曲舞臺上,大家也不能忽視那些配角演員,群眾演員,乃至龍套演員。一個戲曲演員,如果能演好演活一個配角,同樣能夠在一個戲里光彩奪目。對整臺戲來說,往往能起到妙筆生花,畫龍點睛的效果。
我們常說,藝術是相通的。我們每一位戲曲演員,如果不把眼光放遠放寬,而局限在自己所從事的劇種門類中,只能是固步自封、閉門造車,這樣只能使自己的藝術道路越走越窄。所以,我認為,一個好的戲曲演員,在做好本劇種的功課之余,還需要多聽,多看,多學,多聽其他姊妹劇種的唱腔以及音樂旋律,多看各個劇種的經典劇目,多學習其他的藝術門類。長此以往,往往能使我們觸類旁通。活到老,學到老。我們要在學習中,不斷的充實壯大自己,博采眾家之長,讓我們的傳統藝術再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