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
?
重視和發揮好館辦文藝團隊的作用
■劉彥
館辦文藝團隊是指各級文化館創辦、輔導并根據需要經常參加本館組織活動的群眾文化藝術團隊。如何正確評價這支隊伍,如何加強這支隊伍的建設,如何發揮好這支隊伍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作用,值得文化館從業人員去思考去實踐。
館辦文藝團隊的誕生、成長,幾乎伴隨著文化館的發展歷程。館辦文藝團隊無論是從一個地區還是全國來看,發展始終不平衡。筆者參加貴州省第四次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最大的感觸就是許多館的“自評材料”存在浮夸現象,以館辦文藝團隊為例,為了湊足數量,將不少社會上的業余文藝隊伍貼上“館辦”的標簽,或者干脆把這些業余文藝團隊直接納入花名冊;至于下基層演出場次,50場、60場、70場……缺乏佐證材料的任意說。通過實際了解,這些館也承認對其館辦文藝團隊未能給予應有的重視。當然,其中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歸納起來有這么幾點:一是該省接近半數的文化館都有一支由政府財政保障的文藝隊伍,它的前身是縣文工隊或藝術團,有些縣至今仍沿用藝術團的稱號。原來是獨立的隊伍,后劃入文化館,所謂館團合一。縣里面的大型活動、演出晚會,文化下鄉等都由這支隊伍擔綱完成。它當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館辦文藝團隊,因為任務是指令性的,許多還是由政府或宣傳部直接下達,人員工資、演出及活動經費都是由財政提供保障的。因為有了這支隊伍,那些業余文藝團隊即使是館辦的,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冷落和忽視。二是許多館并沒有自己真正創建的團隊,而是將社會上已存在的業余文藝隊伍、民間文藝團隊作為自己的團隊登記在冊,之間的關系也比較含混,有的屬掛靠性質,有的只是定期提供場地讓他們使用。三是盡管有了館辦團隊,但缺乏必要的業務輔導和相應的資金支持,編排及演出的水平始終停留在低層次上,演出活動自然受到影響。四是許多業余團隊都是相關藝術愛好者在一起的自娛自樂,雖然納入到文化館館辦文藝團隊的管理中,但長期不安排演出任務,自娛自樂的性質依然沒有改變。
2003年全國第一次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首次明確了文化館館辦文藝團隊的屬性、工作、任務和相應要求。時隔12年的第四次評估定級工作不僅再次強調館辦文藝團隊的重要性,而且提高了相應的考核指標,如團隊的數量、下基層演出的場次等。為什么要反復強調館辦文藝團隊作用,并加大對其工作任務的要求?我想主要還是圍繞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如何真正發揮好作用來考慮的,具體來講就是在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方面,文化館如何能干事、干實事、干好事。一般而言,群眾對文化藝術的需求大致分為三個層次——文化鑒賞、文化參與和文化創作。要求館辦文藝團隊每年下基層演出,就是解決群眾的“文化鑒賞”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群眾參與文化的熱情與日俱增,唱歌、跳舞(最典型的現象當屬廣場舞)、攝影、書法……各藝術門類都有群眾的身影。與此同時,群眾業余文藝隊伍如雨后春筍,無論城鎮還是鄉村,數量都在快速增長。據北京市海淀區2014年的統計,該區登記在冊的群眾業余文藝團隊已達1977支。置身于龐大的群眾業余文藝團隊之中,文化館的館辦文藝團隊始終擔當著引導、表率和示范作用。
進入“十二五”以來,文化館的設施設備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隨著各級財政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及文化館免費開放政策的落實,經費問題也隨之大大得到了緩解。然而,新的矛盾越來越凸顯了出來。面對公共文化大量的工作、任務和服務要求,面對城鄉尤其是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文化館普遍因隊伍薄弱、人才不足,其社會職能和社會影響力未能正常發揮,其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未能有效地得到提升。而大的背景是,國家對事業單位的編制采取越來越緊縮的政策。貴州的縣級文化館現有編制多數在10人左右,最少的僅3人。在這種情下發揮好館辦文藝團隊的作用,能有效解決文化館人才力量不足問題。
在明確館辦文藝團隊是“搞好公共文化服務、開展文藝演出活動、豐富城鄉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的基礎上,我們需要制定相關的規定,形成規范性的機制,讓館辦團隊參與到文化館的管理和服務中來。應將館辦文藝團隊的工作納入文化館的工作計劃,納入館里的目標管理和目標考核中。館里要有相關的部門或專人具體負責,進行管理、指導、協調、監督等工作。文化館應根據文藝團隊的特點、具體工作任務、發展目標,在場地安排、藝術指導、服裝道具、經費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尤其涉及到經費問題,如購置服裝、道具,編印業務資料、宣傳資料等。要在每年年初的經費計劃安排上予以明確,確保團隊的正常運行和工作的開展。
館辦文藝團隊屬于業余團隊性質,由文化館自行組建,其成員應向社會公開選拔、招考,招考時可優先考慮館內舉辦的各類培訓班畢業的學員。大量的社會業余文藝團隊希望能成為文化館館辦團隊,這其實是一個便捷的方式。可采取社會、民間文藝團隊提出申請,文化館相關部門根據申請和對該團隊的隊伍組織、業務水平等情況考察,遴選出優秀的隊伍,提出建議后交館管理層審批。為了公平地對待每一支團隊,同時做到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應通過管理層制定館辦文藝團隊的“管理辦法”,讓所有團隊的運營、開展活動統一在這個“辦法”中。館辦團隊要加強內部管理和自我管理,將文化館的管理與館辦文藝團隊自身的管理結合起來。
要建立館辦文藝團隊的激勵機制。貴州不久前曾舉辦過“全省文化館館辦文藝團隊調演”,來自全省9個市州的代表隊通過一定的選拔、推薦,最終近千名演員將四個藝術門類共計64個節目帶到省城貴陽集中展示表演,評比出優秀等次,并給予相應獎勵,以此調動館辦文藝團隊的積極性。
館辦文藝團隊既然是“館辦”,必然要打上文化館的印記。演出、任務始終圍繞公共文化服務這個主題。滿足群眾對文化藝術的需求,為民間文藝團隊、社會業余文藝隊伍作示范、引領,加強團隊的業務學習和業務培訓,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是自身應有過硬的本領,基本功扎實。館辦文藝團隊涉及最多的藝術門類是舞蹈和聲樂。舞蹈于館辦文藝團隊無論是在數量方面,還是參加演出的節目比重,都占有很大的分量。由于多數團隊的成員以中老年為主,且大多僅僅為愛好者,沒有更好的基本功,但既然要為群眾服務,就得考慮演出的效果。聲樂也一樣,除有一副好嗓子外,應當要求成員從專業的水平要求上不斷強化訓練。其次,應注重編導水平,加強節目的編排質量,突出新意。一方面,團隊要有自己的保留節目、品牌節目并不斷打磨;一方面也要有自己的創新或原創類節目。尤其是下基層演出的節目,可根據當地群眾的語言特點、欣賞習慣,來進行創作和編排思考。創新類、原創類的演出節目往往更受歡迎,對經常看電視節目的觀眾而言,創新類、原創類的更具意義、更接地氣,更能滿足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第三,文化館在發展館辦文藝團隊的謀篇布局上,應注意年齡結構。當前,館辦文藝團隊普遍老齡化現象嚴重。由于年齡原因,本來不錯的節目表演起來缺乏新意、缺乏活力,觀眾不是很滿意。不是要排斥、摒棄中老年團隊或成員,而是我們在培育和發展館辦文藝團隊時,應有意識地扶持少兒和青年團隊,在示范帶動方面有實實在在的突破。第四,要加強對館辦文藝團隊藝術骨干的培訓和指導。除培訓輔導業務知識、專業技藝外,還要培訓和提高他們的活動策劃能力、活動組織、實施能力。如上所述,文化館業務人員受限于編制而人手不足,許多活動的開展,包括策劃、組織、實施都需要人手。充分發揮好館辦文藝團隊的作用,應該從培養人才抓起。既要把他們培養成群眾身邊的“明星”,又要將他們培養成群眾文化工作的組織者。第五,提倡“精準服務”,講求實效。在文化館的統一安排和實施下,建立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及時準確了解和掌握群眾對演出內容和形式的需求,可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
在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難以直接提供充分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現實條件下,調動民間力量及其他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能夠大大提高公共文化供給的效率。館辦文藝團隊既有民間團隊的某些屬性,又有文化自愿者的特征。發揮好館辦文藝團隊的作用,對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