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再復
?
三讀滄海(之二)
劉再復
作者按:
三十年前,我寫了《讀滄海》和《又讀滄海》,再無續篇。三十年后,金庸先生為我的書舍命名題簽,鄭重寫下“讀海居”。二零一四年,賈平凹兄又從陜西寄了巨幅書法詩聯贈我:“滄海何曾斷地脈,風號大樹中天立。”之后,莫言到香港時又為我題了“讀滄海”。三位聰慧友人不約而同,把我的名字與滄海相連,終于激發了我的情思,于是便欣然命筆,作此《三讀滄海》。
二零一五年五月十六日 于美國讀海居
我來道謝。到地球走一遭,絕無后悔,因為父親總是滋養著我。即使身處孤島,父親也用強健的胸脯擁抱我和撫慰我。我的人生,不僅仰仗書本的澤溉,而且仰仗大地與大海的滋養。大地用它的苦難,大海用她的遼闊。兩者都是需要的。它們都導致我的淵深。
感謝父親的靈魂時時陪伴著我。白天里,黑夜里;清醒時,睡夢中。醒時翻卷著苦澀,夢時洋溢著甜美,行進時帶著風鳴風號,寫作時呼吸著大節奏與大氣魄。海邊,海邊永遠是我重生與復活的地方。風浪,風浪永遠是我療治消沉與頹廢的藥物。當年辭別故土的時候,幸而得到天風海濤的啟迪,然后才得以開始新一番的生命輪回。我稱它為第二人生,父親稱它為第二次潮漲潮落。
沒有人知道我的生命密碼。到“地球”來一回如同到“地獄”來一回。千辛萬苦中,我所以能在“地獄”中獨立不移,知行不二,全仰仗父親壯闊的教誨,那是海的哲學,海的思辨,海的邏輯。
沒有人知道我生命情結全是戀父的情結。這是海嬰兒的混沌,這是弄潮兒的天真天籟,這是踏浪兒的剛毅勇敢。我為什么如此熱愛生活?生命中為什么總是蒸騰著“積極”?血液里為什么總是翻卷著“奮發”?全因為我來自大海,全因為我是海的兒子,渾身都是海的基因。為什么那樣蔑視高頭講章?為什么那樣拒絕巧言令色?為什么擯棄那些矯揉造作?為什么嘲笑那么多老套新招?為什么不敢說大話?為什么不敢信誑語?為什么不滿俗氣潮流?為什么不會拋卻良心底線?就因為總是面對父親偉大而真實的存在,就因為耳邊總是響徹著滄海豪爽而正直的呼聲。那些關于洪荒、關于滄桑、關于壯麗、關于永恒的一切思辨;那些關于大氣、關于正氣、關于底氣、關于奇氣的一切邏輯,還有那些關于精神、關于價值、關于格調、關于境界的一切討論,全是海的哲學,父親的形而上品質。我是海的兒子,也是海哲學的兒子。謝謝您,偉大的父親,謝謝您雄偉而壯闊的哲學,讓我遠離猥瑣,遠離心機,遠離紙醉金迷,遠離小伎倆與小格局,遠離人間的一切不道德與不光明。
二零一五年五月十五日于美國科羅拉多
(選自《泉州晚報》2015年5月25日副刊)
[陳志澤 賞析]
劉再復先生的散文詩新作《三讀滄海》全文分為5部分3000多字,限于篇幅,這里只選第二部分。
這一部分的開頭“我來道謝”是承接第一部分“向父親作靈魂的訴說”的開始。“父親”已成為大海的代稱。作者賦予大海男性的特征、父親的品格,把大海的意象創造與父親的意象創造完全疊印、統一起來。
“即使身處孤島,父親也用強健的胸脯擁抱我和撫慰我”。“強健的胸脯”用來刻畫父親般的大海,體現男性美,意象之精準太妙了。而“大地用它的苦難,大海用她的遼闊。兩者都是需要的。它們都導致我的淵深”。“我的淵深”也與大海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系,是大海形象在“我”身上的延伸。
緊接著作品進一步拓展。父親不但用他的體魄,還用他的靈魂“時時陪伴著我”。“白天里,黑夜里;清醒時,睡夢中。醒時翻卷著苦澀,夢時洋溢著甜美,行進時帶著風鳴風號,寫作時呼吸著大節奏與大氣魄”,而“我”也已具備了父親的品格了。父親和我又疊印在一起,厚重的意象撥動了讀者的心弦,深刻地感染了讀者的情感與哲思。作者自然揉入了一個“當年辭別故土的時候”的細節,這就更為細膩、可感了。令人驚訝的是,作者筆下出現一個不尋常的詞語“藥物”——“風浪永遠是我療治消沉與頹廢的藥物”,作者賦予風浪特殊的含義,特別深刻。“沒有人知道我生命情結全是戀父的情結”,戀父,也就是戀海,這里作者用了一大段縱橫捭闔、直抒胸臆的華彩的議論,寓深刻的思考于其中,融滾燙的激情于形象,酣暢淋漓地贊美真善美,鞭撻假丑惡。
一連串“為什么”的設問,一連串的回答,又是極具哲理思辨與面對現實的深刻思考,將“我”的理想與追求形象地解說得十分深刻、透徹、動人。我們不妨看一看,被作者列為審判對象的是什么?是“高頭講章”、“巧言令色”、“矯揉造作”、“老套新招”、“大話”、“誑語”、“俗氣潮流”,都是極具時代特點的通病。它們全被“我”“蔑視”“拒絕”“擯棄”“嘲笑”,“就因為總是面對父親偉大而真實的存在,就因為耳邊總是響徹著滄海豪爽而正直的呼聲”。高屋建瓴、針砭時弊,作者擲地有聲的話語都是從心靈里噴涌出來的,沒有半點的虛泛和造作。“那些關于洪荒、關于滄桑、關于壯麗、關于永恒的一切思辨;那些關于大氣、關于正氣、關于底氣、關于奇氣的一切邏輯,還有那些關于精神、關于價值、關于格調、關于境界的一切討論,全是海的哲學,父親的形而上品質”,作者一氣用了12個“關于”,排比手法的運用如同江河澎湃,完成了他關于父親——大海——還有自己的“海的哲學,海的思辨,海的邏輯”的總結,雄偉、壯闊的人生宣言。
劉再復先生曾在《返回散文詩——劉再復散文詩集《又讀滄海》》一文中說:“散文詩介于散文與詩之間,這是常識。”他著重說及“散文詩的好處,正是它既可以直說,也可以曲說,它無須詩的音樂節奏,但有內在情韻;它無須散文那樣敘事,但比詩更實更具體一些;它可自我塑造,但塑造的是內在的心靈性形象,而非外在的實體性形象”。他還直言不諱:“我選擇散文詩作為寫作的一種重要手段,是因為在使用這種文體時心手都比較自由,文學是最自由的領域,我所以選擇這一行業,便是為了自由,如果寫作時反而被概念或被某種文體所‘物化’,這等于‘心為物役’,還不如不寫。”讀這些關于散文詩的精辟論斷,有助于我們理解他的散文詩,也有助于我們理解,為什么他的散文詩集一版再版,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
《三讀滄海》的第三部分從“世上沒有任何鎖鏈能困住偉大的海洋,也沒有任何牢獄可以關住浪濤的洶涌澎湃”的視角讀大海,第四部分“說您無邊無際時,我分明看到您的局限”“在星際縹緲中,您只是一滴水,一粒沙,一顆小玉米。在蒼天體系中,您只是一閃念,一飛光,一縷躍動的煙云”“因為您有自知之明,所以總是把自己放得很低”,第五部分 “它雖然是一粒塵埃,但它又是一粒加入偉大行列的塵埃”,全方位地塑造了父親——大海——我的形象,建議讀者完整賞讀,更深刻理解劉再復先生這一新作的思想、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