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君燕
別和氣話過不去
□ 張君燕
二十世紀初,教育家馬相伯在上海徐家匯租用了舊屋作為校舍,聘請了幾位法國籍神父任教,建立了一座新式學校,叫震旦學院。在籌劃辦學的過程中,蔡元培引薦了20多名學生向馬相伯求助。原來,這些學生都是南洋公學的學生,因為轟動一時的“墨水瓶事件”,總教習蔡元培和200余名學生憤然離校。大部分學生成立了愛國學社,另有這20多名學生走投無路,想要加入馬相伯的學校。
聽完學生們的訴求,馬相伯還未來得及表態,學校籌建組的負責人有急事需要和馬相伯商討。等馬相伯處理好事情回來時,卻發現少了兩名學生。“他們說您肯定不會接收他們,就自己走了。”剩下的學生告訴馬相伯。聽到離開的兩名學生的名字,馬相伯才想起來,以前在南洋公學上課時,因為他們犯了錯,面對馬相伯的嚴厲批評,這兩名學生當著眾多師生立下了“再也不愿當你的學生”的誓言。——他們肯定以為馬相伯會因這句話而介懷。
安排好剩下的學生后,馬相伯親自找到了那兩名離開的學生。“我來是向你們道歉的。希望你們不要和氣話過不去。”馬相伯笑了笑,認真地說,“有些誓言確實要遵守,可有些所謂的‘誓言’只是氣話。所以我專程來找你們,就是希望你們不要和氣話過不去,快做好準備,來學校上課吧。”
馬相伯的一番話讓這兩名學生感動不已,本來還擔憂馬相伯會因他們曾經的“氣話”而和他們過不去,沒想到,他反而來勸慰他們不要和自己的氣話過不去。這種寬容大度的胸襟和體諒他人的品質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敬重。
(摘自《淮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