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研究綜述

2016-11-21 15:24:53梁苑慧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6年5期

梁苑慧

摘 要:自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以來,學界對云南省生態文明的研究,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均著述繁多。通過對有關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研究的相關文獻的梳理與分析可知,省內外學者對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主要涵蓋了制度建設、生態文化、生態經濟、生態安全、生態治理與修復、生態社會六個方面,為創建具有云南特色的生態文明模式的理論和實踐提供了借鑒。目前,關于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仍有較大學術空間,拓寬研究對象、完善研究方法、深挖研究領域將是學界未來一段時期的努力方向。

關鍵詞: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化;生態安全;生態社會

中圖分類號:X171.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254(2016)05-0026-10

Abstract:Since the 17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Yunnan Province have a wide range of works both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 stud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rough the neaten on the six aspects of of scholar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Yunnan Prov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conomy, ecological security, ecological governance and restoration 、ecological social, in order to make combing, classification and summa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Yunnan Province, to create a reference mode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Yunnan characteristic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struction.

Keywords:Yunnan provinc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ulture; ecological security;ecological society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中國現當代的生態破壞及不斷爆發的環境危機,嚴重威脅到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也對“美麗中國”的建設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中國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到了迫在眉睫、急需解決的重要階段,它不僅是中國政府及民眾的主要任務,也是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云南省的生態文明建設按照省第八次黨代會的部署,自2007年開始,在全省范圍內全面實施“七彩云南保護行動”,“生態立省、環境優先、和諧發展”的大旗在云嶺大地高高舉起。2008年11月,習近平同志在云南省黨政干部座談會上講話時強調:云南省要努力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2009年2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力爭到2020年實現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目標。2009年7月,胡錦濤同志在云南省考察工作時指出:云南要深入實施“七彩云南保護行動”,突出抓好滇池等水污染綜合治理,扎實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態工程建設,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云南發展的寶貴資源和最大優勢。2015年1月,習近平同志在考察云南重要講話中把保護好生態環境作為生存之基、發展之本,要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這些都顯示出中央及地方政府對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及重視。

國內學術界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成果較多,研究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已經相當豐富,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云南雖地處邊陲,卻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關于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研究,與“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及“生態文明”等論題的探討密切相關。2001年,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對云南省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了研究與評價,分析其可持續發展態勢在全國和西部地區所處的位置。其中,姜海鳳和張金屯[1]在《云南省生態足跡與可持續發展評價》一文中對云南省1992—2003年的生態足跡進行了時間序列的測度,提出了未來云南省可持續發展的可選途徑。當前,以科學發展觀切入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主要包括:科學發展觀與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與對外開放的問題的探討、科學發展觀與云南旅游經濟建設、科學發展觀與可持續資源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等。從“和諧社會”等視角切入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與此類似。這些研究立足于云南省省情,已經走過近10年的歷程,也產生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隨著相關著述逐漸增多,研究內容日趨廣泛,學科領域跨度變大,雖有學者做過相關的學術史梳理,但視點較為分散,針對性較弱,其不足之處也逐漸顯現,對此進行重新審視也日顯必要。

一、關于云南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研究

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需要一個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組成的立體性多維構架,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都應該在國家的統一協調下制定,而具體制度是在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之下的或與之相關的,或者機構實體化程度相對較低的,體現和規范著人、社會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目標以及相應的社會與個體行為要求的生態文明制度[2]。由于這些制度種類繁多,涉及面大,也關系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成效和成敗。因此,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實施的保證。根據收集到的文獻和各類資料,目前,關于云南省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方面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制度建設、指標體系、補償機制三個方面。

(一)對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體系的研究

有學者認為,從整個西部來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屬于生態政治文明的一個部分,應由人大、政協進行生態環境法律法規的制定[3]150。也有學者認為,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既要有從建設制度環境入手的宏觀制度體系,又要構建從制度實施主體出發的微觀制度體系,特別是在法律制度體系方面,要針對西部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法制體系建設的現狀,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采取強有力的法律措施,為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提供法制保障[4]。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保障體系,制定的涉及環境資源保護方面的地方性法律法規和各種規范性文件近2000個,但是其監督效力還有待增強。此外,生態文明建設制度也需要創新。目前,云南省生態環境惡化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產權制度供給。因此,根據云南的生態資源狀況和生態產權現狀,需對生物性可再生自然資源、非生物可再生自然資源和不可再生自然資源進行產權制度改革[5]。

(二)對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

文傳浩等[3]150根據生態意識、政治、社會、經濟、環境六種文明,設置了68個西部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評價指標。楊紅娟等人[6]則從云南省的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生態意識文明、生態制度文明以及生態行為文明三個方面,構建了包括30個指標的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全面反應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孔雷[7]則根據全面性、區域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的原則將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系統劃分為生態環保、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三個方面11個指標。由上述研究的相關指標可知,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評價的目的,都是為了在反映現狀的基礎上增強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對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研究

由于云南省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民族多樣性,關于云南省生態補償機制方面的研究分類比較詳細,而且豐富。

第一,有關云南省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研究。在總結生態補償制度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補償的概念、框架、重點、途徑、方法及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途徑做出了不同的闡釋。云南省財政廳也在進行相關的調研,不斷完善生態補償與考核獎懲相結合的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制度,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8-10]。

第二,有關河流流域和水源區生態補償機制的研究。此類研究主要針對省內的掌鳩河引水工程、牛欄江補水工程、清水海引水工程、引洱入賓工程、撫仙湖調水工程及跨流域調水工程的生態補償問題,涉及滇池流域建立完善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及政策的實踐、構建針對納版河流域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框架、在松華壩流域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并結合流域農業生產結構和經濟收益探討流域的生態補償機制[9]。此外,在水源區的生態補償機制的討論方面,曾廣權、張星梓[11]將水源區生態補償分為資金補償、實物補償、政策補償、智力補償等類型。通過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和模型測算,提出完善水源區生態補償機制的總體思路和對策建議,為昆明市松華壩水源區及其他水庫水源區開展生態補償工作提供技術指導。

第三,有關旅游區和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郭輝軍等人[12]對云南省56個自然保護區進行了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和機會成本核算,提出了進一步完善財政轉移支付機制和生態補償原則的政策建議。其他研究多是以個案分析來研究生態補償。例如:以中國國家公園保護地模式的開創者——普達措國家公園為具體案例,構建旅游生態補償的理論體系[13];以云南海峰保護區為研究對象進行實證分析,確保保護區生態補償的有效實施[14];通過對問卷調查數據的統計分析,開展對普者黑風景區旅游開發生態補償的實證研究[15];以1992—2007年為主要研究時段,結合遙感影像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關資料,對云南石林世界遺產地和緩沖區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評估,并進行云南石林世界遺產地生態資產的補償研究[16]。這些研究都提出建立和完善保護區生態補償機制的政策體系和保障體系,建立保護地旅游生態補償長效機制。

第四,對礦產資源生態補償機制的討論。有人對滇東南地區鎢礦、銅礦及礦產資源枯竭城市進行分析,提出建立和完善云南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議與對策[17]。

第五,有關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的討論。以云南元陽縣為例,民族地區的農業生態補償,實質是一種綜合運用經濟、政策、技術、市場等多種手段,激勵農民維護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并提供相關優質產品的行為,需要在法律、組織管理、市場、評估等方面做好保障工作,完善相關機制[18]。倪喜云和尚榆民[19]總結了洱海流域農業生態補償實踐,并對補償機制提出了相關建議。

第六,有關水電生態補償的討論。夏峰等[20]以金沙江溪洛渡和向家壩水電站為例,探討建立補償—融資一體化的生態補償機制。

從以上研究來看,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還不夠完善,評價體系中應包括哪些指標也沒有一致、明確的觀點,各學者從不同的方面對云南省的生態補償機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研究,不僅談到了問題的根源,也提出了解決的對策和建議,但還未形成有借鑒性、可行性強的云南省生態補償體系。在整體性方面,生態補償的重點都落在森林、礦產、農業、水土保持、流域、世界遺產地、自然保護區等區域,對城市、工業區、化工區、開發區的生態補償研究較少。

二、關于云南省生態文化建設的研究

文化與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云南少數民族眾多,文化內涵豐富,但是教育條件與基礎與發達地區有著較大的差距。

(一)對云南少數民族生態文化的研究

少數民族生態文化主要是指一個民族在適應、利用和改造環境及其被環境改造的過程中,在文化與自然互動關系的發展過程中所積累和形成的知識與經驗。這些知識與經驗就蘊含和表現在這個民族的宇宙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之中[21]。

總體上說,研究者們均充分肯定了云南少數民族蘊含著的豐富生態文化,如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崇拜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維護生態平衡等,這些生態思想對生態文明建設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關春玲和柳詩丹對近年來有關云南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的研究作了較為細致的綜述,包括了原始宗教、風俗禁忌、民間文學、鄉規民約以及傳統生計中的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的各個方面[22]。肖雅錕肯定了云南少數民族創造的適應當地生態環境的獨特生存方式、生存意識和生態環境保護文化,認為它們對于構建現代生態倫理、提升社會生態道德觀念、促進和諧社會發展進程以及實現現代生態文明都具有重要意義[23]。鄭曉云以紅河流域作為研究基礎,充分肯定了該流域的各民族文化及其內在的生態保護思想,對紅河流域乃至云南省的生態文明建設都有一定指導意義[24]。林慶將云南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分為“神林”文化、“神物”文化、“水土”文化、“環保”文化和“節制消費”文化五種,總結出云南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的優點,并就民族生態文化面臨的危機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路徑[25]。劉榮昆認為云南少數民族原始宗教中的生態觀念可引發出相應的生態效應,這與生態文明建設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的思想是一致的,對生態文明建設大有裨益[26]。何燕霞也認同這些觀點,并且提出應挖掘出云南少數民族自然崇拜中的理性因素,確立新的生態價值觀,提高生態文明意識,提倡文明生活方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27]。馬云生重點分析了云南彝族自然觀生態文明思想的顯現及基本特征,認為及時挖掘和整理云南彝族自然觀生態文明思想不僅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助于深化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建設內涵,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文化資源及實踐范式[28]。李軍分析了云南傣族人民的生態倫理文化,并倡導運用法律的強制手段加強傣族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發揮法律的教育、引導作用,對傣族的民族文化發展方向進行把握和指引,宣傳傣族的生態文化理念,加強人們生態環境保護的自主意識[29]。

由以上可知,云南省內有著眾多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民族生態文化繁雜,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態思想,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民族生態文化。所以,對跨境少數民族和省域內的少數民族文化可以進行多層次挖掘,以獲得更多對生態文明建設有益的民族思想。與此同時,也可以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結合,尋求共同點,以推動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獲得更大發展。

(二)對生態教育的研究

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云南省林業廳在2013年6月制定了《云南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創建管理辦法》,對云南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的建設、申請范圍、申請條件以及評審都作出了規定性要求。趙虹通過對云南省部分環境保護較好的民族區域生態文明意識程度的調查顯示,應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意識建設,包括充分關注挖掘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文明意識,加強現代生態文明意識教育,變他律為自律等[30]。李彥龍也提到了洱源縣的生態文明教育問題,認為洱源縣的生態文明建設能夠初見成效主要緣于以下因素:一是積極普及生態知識和環保法律知識;二是建立健全生態教育機制,完善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的全方位生態教育體系;三是將生態文明的理念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增強了全民的生態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樹立了全民的生態文明觀、倫理觀、價值觀[31]181。

總之,在生態文明教育中,我們可以對不同層次、不同區域的人群制定適宜的教育手段和實踐模式,尤其是針對少數民族地區民眾的生態安全意識的教育,可通過創建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等方式使生態文明建設落在實處。

三、關于云南省生態經濟建設的研究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經濟支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就是經濟方式的轉變,即市場經濟的生態轉向。對云南省生態經濟建設的研究主要體現于對區域性生態經濟建設和產業結構建設的探析兩個方面。

(一)有關區域生態經濟建設的研究

張紹穩總結了云南省生態文明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認為當前生態文明的發展程度主要可通過生態環境質量來體現和度量,應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32]。王杰肯定了大理州發展綠色山地經濟所取得的成就,認為大理州應形成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綠色發展理念,探索山地經濟新型發展模式[33]。在縣域經濟發展方面,楊春祿等人對元謀縣進行調研,發現存在生態脆弱、設施落后、法律法規不完善等問題,提出優化農業和旅游業、提升人民生態意識的建議[34]。彭波研究發現,云南省內位于山地、半山地的“直過民族”地區多處于較封閉或半封閉狀態,對于這些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應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科技等多種手段,實現開發、保護和整治相結合,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35]。

(二)有關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的研究

朱慧賢認為,經濟社會發展應該與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促進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應建立起生態安全綠色屏障,建立起有特色的綠色農業和綠色工業[36]。余芳認為,在生態文明背景下,昆明工業產業的生態化發展應該從整體布局出發,使得發展經濟與防治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有機結合,實現經濟與生態和諧共贏,這是實現昆明乃至整個云南省經濟良性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37]。蔣京梅等認為,就產業發展而言,云南省的生態農業發展應制定有地域特色的產業基地戰略目標,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建立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對生態農業產業進行監督和考核。云南省生態服務業主要集中在生態旅游方面[38]。胡冀珍以云南滄源翁丁佤寨為例,詳細論述了將民族竹文化和獨特竹林景觀作為重點的特色文化景觀和原始生態系統構建方案,努力實現以保護促開發、以開發促保護,全面促進云南民族村寨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39]。葉文和薛熙明調查了云南省的重丁村、洛茸村和落水村傳統生態文化的變遷,嘗試構建新的生態旅游發展模式[40]。

綜上可知,關于云南省生態經濟建設的研究,多注重強調發揮云南的本土特色,以綠色農業和服務業為主,遵循“安全、健康、循環、綠色”的原則,將區域經濟和民族經濟結合,為云南省生態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四、云南省生態安全研究

云南省地處我國西南邊陲,位于多條國際國內河流上游,是全國生物種類和生態系統類型都極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是東南亞國家和我國西南大部分省區一道重要的生態屏障,在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安全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劉小勤和尹記遠將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安全分為五種類型,將生態安全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思考中,有一定積極意義[41]。

(一)水資源生態安全研究

水資源涵蓋了高原湖泊和跨境河流。董云仙等人系統梳理了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的演變歷程,強調以流域生態承載力與容量總量控制為約束條件,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削減污染物總量,全面控源治污,生態修復湖泊流域并進行生態安全調控[42]。何大明等人認為,在跨境河流中大規模梯級電站建設等不僅是對水道生態系統變化的驅動,對洄游魚類產生生態影響,還會對環境破壞嚴重,使生態系統退化加劇,工程效益受損,導致多種自然災害頻發,環境貧困加劇,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極為突出[43]。

(二)生物多樣性生態安全研究

由于對經濟發展速度的盲目追求和錯誤的引進國外的動植物品種,導致我國部分地區生物多樣性的下降。例如:紫莖澤蘭、飛草、鳳眼蓮、福壽螺和牛蛙,在引進之后其繁殖速度很快,易形成大面積單優群落,破壞當地動植物相,危及當地瀕危動植物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橡膠和桉樹等外來經濟樹種,擠占本土物種的生存空間,導致本地物種的消退或滅亡,破壞了當地的生物平衡,給當地的環境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毀壞[44]。陳宏偉等人對云南熱區的德宏州、臨滄市、西雙版納州、思茅市、紅河州全境、文山州的富寧縣、玉溪市的元江縣和新平縣進行調查,認為這些地區的陡坡地帶、泥石流滑坡危險區、嚴重水土流失區、生態災害危險區存在生態安全隱患,應該加強對這些地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45]。劉揚從地形地貌特征、典型氣候天象、自然植被、生物多樣性、大樹移植、防災功能、綠化安全、園林物種引進8個方面闡述了云南園林生態安全問題,并進一步提出了維護云南園林生態安全的對策[46]。

(三)國土資源生態安全研究

云南省的國土資源生態安全問題,首先是耕地生態安全狀況不容樂觀,需加強耕地生態環境建設,逐步實施退耕還林政策,控制化肥、農藥等的施用,減少對土地的污染,并制定相關政策,控制工業廢水、廢物的排放,防止對耕地的間接污染;其次是石漠化現象較為嚴重,集中體現在文山地區的植被退化、土壤劣化、土地生產力降低、旱澇災害頻繁等。賀一梅、楊子生等針對賓川縣土地生態環境脆弱且生態破壞嚴重、以水土流失為主因的土地生態退化日益加劇的基本特點,提出了一系列適用于該縣土地生態建設與可持續利用的對策[47]。另外,在旅游區的生態安全建設方面,范弢等人以生態安全理論為基礎,運用PSR(壓力-狀態-響應)指標體系模型對瀘沽湖景區1996-2005年的生態安全狀況進行評價,并提出了加強水環境治理、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發展生態旅游、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和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的生態安全建設方案[48]。旅游地區面對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需加強公共管理機制建設,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加大資金投入強度,狠抓政策落實。

學界關于云南省礦業資源的生態安全研究比較薄弱。礦產資源開發破壞了當地生態系統,導致水土流失及地下水與江河污染,大量耕地、林地等被占用,也造成次生地質災害頻發。因此,在開發前要結合地質、地貌等環境條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在開采過程中要提高資源利用率,要有環保法規的監督;在開采后還要對礦區進行復土植被、生態重建,減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的隱患。目前,這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強。

孫海燕等人從科技的角度對生態安全進行了論述,認為云南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科技需求主要體現在促進生態保護,加強高原湖泊水污染、土壤保持及石漠化的生態治理,推進綠色生態發展等方面[49]。王澤華等人進一步探討了科技支撐云南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指出應通過建立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生態補償力度,整合區域合作,加強生態環保宣傳教育等來促進云南生態安全屏障建設[50]。金鑫通過介紹西雙版納州的氣候、物種資源、少數民族文化和宗教等,系統闡述了該區的生態保護法律制度及其存在的問題,并對完善西雙版納州生態保護法律制度、制定生態安全法提出了建議[51]。

總的說來,生態安全與國家安全是緊密聯系在一起。云南的生態安全,從外部來說,與東南亞各國關系密切;從內部來說,生態安全面臨著危機。不管是整體政策、法律法規的研究,還是具體到水資源、生物資源、農林資源、旅游開發等方面,生態安全都還需要從長期的研究和科技的手段出發,對云南省的國土生態安全、健康生態安全、城市生態安全、人口生態安全、貧困生態安全以及生物入侵等問題進一步深入研究,加大研究力度,為我國西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生態屏障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優秀成果,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五、生態治理與修復研究

所謂生態治理,是運用生態學原理對有害生物與資源進行的宏觀調控和管理[52]。生態修復是指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干擾,以減輕其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53]。

(一)水土保持的生態治理與修復

朱曉柯對2001年以來云南省被列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縣的7個縣(區)進行了總結,認為云南省生態修復試點工作已初見成效,但還應對實施期限、專項資金、政策法規、修復地區等問題再思考[54]。呂小玲通過對大姚縣生態修復區為期1年的監測、分析和評價,認為該區域基本實現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達到了減少和控制水土流失的生態修復的目標。從他們的研究中也可以看出,石漠化地區應根據不同的生態環境和經濟條件,制定科學合理的修復計劃和保護措施,充分利用天然草地植被的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逐步形成有利于生態環境改善和資源持續利用的發展機制[55]。

(二)河流流域的生態治理與修復

對于云南省河流流域的生態治理與修復,吳鵬等人指出,河流生態修復一直是恢復生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云南省應制定并采取增加人工濕地,凈化水體、修復支流生態系統,增加、補充、補缺河道緩沖帶植被等生態修復策略[56]。李鴻斌等人在研究中發現,松華壩水源區庫區村莊的面源污染導致了新的水土流失,并進一步提出了生態恢復和保護措施[57]。

(三)礦區的生態治理與修復

胡柳在對個舊錫礦區自然環境、地質條件、人文社會特點以及廢棄地主要環境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兩類用地相對應的生態景觀修復規劃,認為對于個舊錫礦區可采取原生態景觀修復和以工業紀念為展示主題的公園改造這兩種途徑來開展礦區的生態景觀修復工作[58]。陳思思以昆陽磷礦為例進行分析,認為該礦區形成了“邊采礦、邊恢復”的水土保持效益、土壤改良效益以及景觀格局變化三方面的生態恢復與重建模式,對露天礦區可持續發展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59]。畢天順對資源枯竭型的東川區生態環境現狀及其成因進行了分析,認為可通過建立東川生態特區改變東川區的生態現狀[60]。

生態治理與修復一直是世界各國致力于解決的難題。與國外相比較,中國的生態治理和修復起步較晚,條件較差,造成這一工作的周期長、任務重。就云南省來說,應該多借鑒國內外的成功模式和經驗,加強對工業區及跨境流域的生態治理和修復等。

六、云南省生態社會建設研究

(一)城鄉生態建設研究

生態文明建設與云南城鎮及農村的建設和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楊明艷從整體上分析了邊疆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優勢與潛力,也分析了其劣勢與不足,提出了加強邊疆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思考[61]。在李永仙看來,生態文明建設是西雙版納州增創發展新優勢,實現富裕、民主、文明、和諧西雙版納,解決西雙版納州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62]。李如英分析了云南省臨滄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與困境,提出發展綠色產業以推進臨滄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63]。李彥龍認為,近年來洱源縣環境改善、經濟發展,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保護了洱海,他進一步總結出大理洱源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經驗及其啟示[31]182。

在云南省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社會問題突出,鄉村生態形勢不容樂觀,面臨著要加快經濟發展和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的雙重目標和任務。無論是從邊疆出發,還是從鄉村出發,相關研究在云南城鎮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上都還沒有能夠找到突破點,在云南省城鎮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做得非常合理或到位。因為云南省每個縣和鎮的歷史發展、地理位置、風俗民情各有不同,所以其生態建設研究也應該具有不同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體現云南不同地區的特色。

(二)生態移民建設研究

生態移民是指為保護生態或讓生態得到修復,而將原居住在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地區、生態脆弱區的人口遷移出原居住地的移民;也指將自然環境條件惡劣,基本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或不具備就地扶貧條件地區的人口搬離原來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重建家園定居的移民[64]。

文冰等人以云南永善縣馬楠鄉為例分析云南生態移民的搬遷形式,實地考察和對比分析自發性移民、政府組織移民、部分企業參與移民三種方式,研究不同組織形式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探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易地扶貧開發組織形式的多樣性及其可行性,從而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65]。郭凱峰以云南省楚雄州大姚縣丙海安置點為例,研究分析水庫移民與社會、經濟、生態之間協調發展的各種影響因素, 提出水庫移民與社會、經濟、生態三者協調發展的對策[66]。羅維有立足現實,認為云南生態移民工作面臨認識不到位、制度供給不足、移民面臨社會適應、機構建設有待加強等問題,強調云南的生態移民工程要結合云南生態、貧困、民族和邊疆等省情實際來進行[67]。王錫林認為,生態移民是實現云南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的有效手段,能為增進云南各民族團結和諧、實現邊疆穩定創造良好條件,提出通過創新財政體制機制來加快云南生態移民實施步伐的建議[68]。

就已有研究資料而言,有關云南省生態移民的相關研究稍顯薄弱。云南是我國西南邊疆少數民族聚居連片特困地區,有大面積的生態脆弱、自然條件惡劣、災害頻發、土地瘠薄、資源匱乏和嚴重石漠化地區,這些都對社會穩定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制定并完善相關生態移民政策,加強針對生態移民的補償研究,加強生態移民地區的重建工作等,對推進當前云南省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七、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研究展望

通過以上對有關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研究的大致梳理,可以看出近年來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總體上進展順利,發展良好,在問題意識上已從整體研討轉向局部探析、從主干轉向細節,學術視野也從關注本省延展到區域總覽,從省內分析擴展到省級或是跨境研究。這些學術成果越來越貼合云南省省情,對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有著指導作用,對全國其他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也有著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但是,對云南省生態文末建設的研究仍然有較大的學術空間。

(一)拓寬研究對象

從前文綜述可知,很多研究既有學者的全面思考,又有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考量。但是,云南作為一個擁有25個世居少數民族的多民族省份,其省內各地地理環境相差大,邊境線長,各民族差異明顯,所以在具體分析中還需結合其生態環境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和民族文化多樣性進行深入探討,細化分類。例如,在生態文明建設對象的比較研究中,可以進行橫向的省域、縣域、跨區域之間的比較研究,也可以進行歷史時期、生態文化變遷等方面的縱向研究,在拓寬研究對象的基礎上加深對其生態思想的挖掘。

(二)完善研究方法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學者們運用了遙感技術、PSR模型、實地檢測、ECCI(是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等科技手段,以及文獻收集與田野調查、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區域研究、個案分析等方法,對云南省的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研究,促進了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研究整體水平的提升。但是,這些研究手段仍然僅限于某一學科領域,沒有全面、綜合地運用起來。生態文明所涉及到的領域廣泛,政治決策、社會學科、自然學科等都有所涉獵,而每個學科研究者的專業素養和學科背景都會有所限制,各學科研究者又都有自己的優勢。因此,在具體操作中,各類學科方法都可以運用到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當中,加大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力度,在生態文明建設研究方面推陳出新。

(三)挖掘研究深度

目前,關于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角度較多,包括經濟角度、政治角度、民族文化角度、政策制度角度、地理研究角度、農業角度、資源管理角度、林業角度等多個方面,涉及到行政管理、政治學、地理學、民族學、農學、林學等專業。但是,這些學科所研究的內容相對分散,而且研究并不均衡,從而導致研究的整體深度不夠。因此,還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深化:一是加強學科專業間的聯合,“生態”是一個龐大的體系,涉及到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方方面面,出現生態問題,不是單一方面就能解決的——需要聯合各個學科、各個專業進行綜合協調解決,因此,學科間的聯合顯得尤其重要;二是結合云南省的特殊性,均衡發展生態文明——雖然目前云南省生態文明指數在全國排名居中,但是發展并不平衡,社會發展和協調程度不夠理想,如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和生態系統惡化,森林植被覆蓋率下降,生物多樣性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嚴重,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飾、民居建筑、人生禮儀、節祭儀式、民間歌舞、口頭文學等傳統文化事象減少,有些地區土地石漠化嚴重,等等,這些既有當地的地理環境原因,也有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素,這種復雜狀況導致各地生態文明發展不均衡,研究者需要從這些問題入手深入探析均衡發展、協調發展的具體對策。

總的來說,雖然關于云南省近10年來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成果頗豐,但比起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及其研究的先進省市還有一定的差距。已有關于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成果在歸納現狀、查找問題與差距的基礎上,為今后云南省開展此項工作及其研究提供了經驗總結和歷史借鑒,也明確了未來繼續努力的方向,有利于為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服務,也有利于推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向縱深方向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姜海鳳,張金屯.云南省生態足跡與可持續發展評價[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5):526-529.

[2]郇慶治,李宏偉,林震.生態文明建設十講[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270-273.

[3]文傳浩,馬文斌,左金隆,等.西部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模式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4]孫愛真.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依賴與制度支持——以西南地區為例[J].學術探索,2014(10):85-89.

[5]梁愛文.生態文明建設的產權制度創新——以云南省為例[J].經濟探討,2010(4):56-59.

[6]楊紅娟,夏瑩,官波.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云南省為例[J].生態經濟,2015(31):170-173.

[7]孔雷,張良,董子毅.關于構建云南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思考[J].林業建設,2013(10):17-20.

[8]高欣.淺談積極探索建立云南省生態補償機制[J].環境科學導刊,2009(28):43-45.

[9]李悅.云南跨流域調水生態補償機制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4:33.

[10]云南省財政廳預算處.云南省財政廳積極推動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J].財政改革與發展,2014(4):29-31.

[11]曾廣權,張星梓.建立云南省生態補償機制的研究[J].云南環境科學,2005(1):26-30.

[12]郭輝軍,施本植,華朝朗.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的標準與機制研究——以云南省為例[J].云南社會科學,2013(4):139-144.

[13]張一群.云南保護地旅游生態補償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5:7.

[14]李榮華.云南海峰濕地旅游開發生態補償機制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4:12.

[15]高月靖.云南省普者黑風景區旅游開發生態補償機制研究[D]. 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4:6.

[16]段錦.云南石林世界遺產地及緩沖區生態資產評估及其補償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9:3.

[17]林幼斌.云南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機制初探[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8(8):133-136.

[18]陳海軍.云南民族地區農業生態補償機制研究——以元陽縣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4:5.

[19]倪喜云,尚榆民.云南大理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態補償實踐[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4):82-87.

[20]夏峰,洪尚群,葉文虎.云南水電生態化的生態補償[J].人民長江,2005(2):31-33.

[21]郭家驥.生態文化論[J].云南社會科學,2005(6):80-84.

[22]關春玲,柳詩丹.云南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研究綜述[J].經濟師,2014(7):60-63.

[23]肖雅錕.云南少數民族傳統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審視[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8:10.

[24]鄭曉云.論紅河流域的民族文化與生態文明[C]//鄭曉云,楊正權.紅河流域的民族文化與生態文明.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0:55-58.

[25]林慶.云南少數民族生態文化與生態文明建設[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9):26-30.

[26]劉榮昆.從生態文明的視野看云南少數民族原始宗教[J].紅河學院學報,2009(1):13-16.

[27]何燕霞.論云南少數民族自然崇拜與生態文明建設[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4):83-86.

[28]馬云生.云南彝族自然觀生態文明思想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5:8.

[29]李軍.傣族生態文化及其法律保護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1:12.

[30]趙虹.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意識研究[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4(11):69-73.

[31]李彥龍.大理洱源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與啟示——民族地區水源保護區生態文明建設思考與探索[J].生態經濟,2010(6).

[32]張紹穩.高原生態文明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研究——以云南省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2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0.風景園林規劃).2012:1-17.

[33]王杰.云南大理州綠色山地經濟發展研究——基于生態文明視角[D].云南:昆明理工大學,2013:15.

[34]楊春祿,王穎,管明艷.縣域經濟發展中農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與思考——以云南省楚雄元謀縣為例[J].云南省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4):58-60.

[35]彭波.云南“直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2):77-79.

[36]朱慧賢.發展云南綠色經濟與建設生態文明探析[J].商場現代化,2008(7):203.

[37]余芳.生態文明背景下昆明工業產業生態化發展路徑探析[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3:22.

[38]蔣京梅,周兵,李向東.城鎮化進程中云南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和建議[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83-87

[39]胡冀珍.云南典型少數民族村落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云南滄源翁丁佤寨為例[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2:7.

[40]葉文,薛熙明.生態文明:民族社區生態文化與生態旅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34-37.

[41]劉小勤,尹記遠.生態安全視閾下的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2(4):96-99.

[42]董云仙,趙磊,陳異暉,等.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的演變與生態安全調控[J].生態經濟,2015(1).

[43]何大明,吳紹洪,彭華,等.縱向嶺谷區生態系統變化及西南跨境生態安全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2005(3):338-343

[44]李若愚,侯明明,魏艷,等.云南省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安全形勢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23(5):442-446.

[45]陳宏偉,孟夢,李江,等.云南熱區闊葉人工林可持續經營標準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及天然林保護[J].浙江林業科技,2006(6):24-29.

[46]劉揚.云南園林的生態安全思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9).

[47]賀一梅,楊子生,李云輝,等.金沙江中游中山高原與干熱河谷區土地利用生態安全格局研究——以云南賓川縣為例[C]//倪紹祥,劉彥隨,楊子生.中國土地資源態勢與持續利用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605-614.

[48]范弢,胡文英,李捷.瀘沽湖景區生態安全評價[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8(3):78-81.

[49]孫海燕,王澤華,耿凱.建設云南生態安全屏障的科技需求與對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9-24.

[50]王澤華,孫海燕,麻云翠.科技支撐云南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現狀及對策建議[J].云南科技管理,2014(5)21-24:.

[51]金鑫.西雙版納州生態安全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33.

[52]曹榮湘.生態治理[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10.

[53]焦居仁.生態修復的要點與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03(2):1.

[54]朱曉柯.云南省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工程剖析[J].中國水土保持,2005(1):14-15.

[55]呂小玲.國家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云南大姚試直工程效益監測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7:22.

[56]吳鵬,肖龍山,劉軍,等.牛欄江(嵩明段)景觀生態格局及其生態修復策略[J].山東林業科技,2014(6):55-58.

[57]李鴻斌,劉麗芳,蘇亞林.松華壩水源區移民搬遷土地生態恢復措施[J].林業調查規劃,2015(2):86-88.

[58]胡柳.云南省個舊市錫礦區生態景觀修復的探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4:31.

[59]陳思思.礦區廢棄地生態恢復與重建的生態效益研究——以昆陽磷礦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9:10.

[60]畢天順.東川區資源枯竭型生態特區建設可行性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4:5.

[61]楊明艷.加強邊疆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思考[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2(4):91-93.

[62]李永仙.邊疆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探索——以云南省西雙版納州為例[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9(9).

[63]李如英.云南省臨滄市生態文明建設探討[J].當代經濟,2015(7):118-119.

[64]孟琳琳,包智明.生態移民研究綜述[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57):48-52

[65]文冰,宋媛,張體偉,等.生態移民的搬遷形式研究——云南永善縣馬楠鄉案例分析[J].生態經濟,2005(1):27-31.

[66]郭凱峰.觀音巖水庫移民安置規劃與社會、經濟、生態關系協調研究——以云南省楚雄州大姚縣丙海安置點為例[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6):42-46.

[67]羅維有.云南生態移民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5(4):90-94.

[68]王錫林.云南實施生態移民中的財政體制創新問題探析[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5(4):86-8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青青操国产|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人妻AV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久青草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婷婷|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啪啪永久免费av| 黄片在线永久|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97成人在线观看|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中文一区| 欧美a√在线|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国产乱视频网站|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无码丝袜人妻| 亚洲九九视频|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波多野结衣二区| 欧美一级在线看| 性色一区|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自拍偷拍欧美|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色婷婷成人|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久久国产乱子|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久草网视频在线| 国产福利大秀91|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aⅴ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国产微拍精品|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欧美性爱网| a级毛片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亚洲h视频在线|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www.狠狠|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