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摘要】隨著我國旅游行業的日益繁榮與發展,社會對旅游管理專業人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需要他們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還需要他們有超強的實踐能力。本文為培養更符合社會要求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提出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充分尊重學生主體,以社會實際需求為教學導向,將課堂教學放到實踐中去,提升旅游管理專業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為社會輸送更高端的人才。
【關鍵詞】旅游管理專業 教學模式 探索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216-02
1.引言
1.1研究背景
當今社會,人們的經濟實力與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旅游來度過自己的閑暇時光。這就需要旅游管理專業以良好的服務態度和超高的服務水平來服務人們。然而,就目前狀況來看,我們學校所培養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并不符合社會的要求,出現脫節問題。
1.2研究方法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通過上網搜集有關旅游管理專業的資料,進而整理之后,獲得本研究進行所需要的理論依據,并為本研究的理論創新提供支持。
1.3文獻綜述
王陽(2012)在《旅游管理專業的發展研究》中指出,我國旅游管理專業的發展還相對落后,需要向旅游業發達的國家進行學習;李麗云(2014)在《論旅游管理專業人才隊伍培養》中指出,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應當以就業需求為導向,有的放矢。
2.傳統旅游管理專業課堂教學模式的弊端分析
2.1忽視學生主體性
傳統的旅游管理教學模式主要是老師教,學生學。在課堂上,部分老師照本宣科,只是單純的讀課本,導致整堂課沒有生機與活力,死氣沉沉;學生在課堂上懶懶散散,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在授課方式上,老師只是按照ppt或者課本進行文字闡述,并沒有運用好多媒體、音頻文件與視頻文件,導致授課方式過于單一,整堂課沒有亮點,也就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了。
2.2脫離實踐,紙上談兵
一切理論的學習都是為實踐打基礎的,空有理論的學習其實是在做無用功。然而很多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卻忽視了這一點。旅游管理專業課堂的教學停留在知識的記憶和背誦層面,對于如何運用這些理論指導實踐,老師們都沒有進行闡釋。這就導致學生對旅游管理專業知識的學習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一旦遇到實際問題,還是不知道該怎么解決。
2.3信息滯后,脫節實際
旅游管理專業作為一種信息化專業,需要教師及時掌握旅游業的發展動態,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及時向學生傳達。然而,在旅游管理專業教學課堂中,學生接觸到的是過時的課本知識、滯后的旅游業相關信息,知識與信息與時代脫節、與實際脫節,對于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是極為不利的。
3.旅游管理專業課堂教學模式改進策略
3.1尊重學生主體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進行授課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模式上,改變以往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模式,改用學生教,學生學、學生討論、教師指導的模式。通過提問問題,引發學生積極進行思考;通過討論小組,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與能力。
3.2以實踐為教學平臺
傳統的課堂教學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略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就導致學校培養出的學生大多只能紙上談兵,一旦真正遇到實際問題,學生往往難于應對。以實踐為教學平臺,就是指教師要把課堂教學放到實踐中去,將實踐引入課堂。例如在理論知識講授之后,在課堂上進行實際場景模擬,考驗學生處理問題的應變能力與靈活反應度;再者教師可以在實踐中進行教學,在學生實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就實習過程中學生出現的問題以及存在隊伍不足給予意見指導,并對在實習中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表揚與獎勵。
3.3以社會需求為導向
學校培養人才的最終目的是向社會輸送專業有用人才,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時刻注意以社會需求為教學導向。首先,教師要明確當今社會對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要求例如儀表端莊、專業知識過硬、人際交往能力強、靈活應變能力強等,并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滲透;其次,作為學校,應當與社會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制度,邀請旅游管理相關企業負責人來校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讓學生明確用人單位的要求,對照他們的要求彌補自己身上的不足,為今后進入企業提前最好準備。
4.結語
為使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對他們的要求,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與培養,需要學校加緊建立完善校企合作制度,更需要學生自身積極主動學習專業知識,并通過互聯網、報刊等媒介了解當前國際國內旅游業的發展情況,提早做好職業規劃。希望本文對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模式的探索能夠促進旅游管理專業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王陽,旅游管理專業的發展研究[J], 旅游管理教學,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