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文,成淑萍,楚存坤
(泰山醫學院,山東泰安271000)
地方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以泰山醫學院為例
張博文,成淑萍,楚存坤*
(泰山醫學院,山東泰安271000)
大學生是我國青年志愿者的主力軍,大學生志愿服務是改進和加強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載體,提高大學生群體參與志愿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是當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調查泰山醫學院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現狀,著重調查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了解與參與程度、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和意愿大小等,并針對志愿服務中出現的問題及相應對策進行探討。
大學生;志愿服務;地方高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相繼3次給成就突出的志愿服務團隊回信,力求志愿服務活動全民參與,堅持以制度化建設為抓手,推動志愿服務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為實現中國夢做出更大貢獻[1]。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已經成為高校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是大學生接觸社會以及服務社會的直接途徑[2]。但就目前大多數高校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的現狀來看,存在諸多業務開展和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如志愿服務活動無法面向大多數學生,大部分是在一個組織或社團內部的固定人員中開展,使得志愿服務隊伍的力量、影響力相對局限。本文計劃通過調查泰山醫學院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現狀,發現其存在的問題,通過小組討論、請教專家等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索改進地方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新思路,現介紹如下。
1.1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山東省泰安市泰山醫學院的在讀大學生,涉及不同專業、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及不同家庭背景。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7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5%。對在讀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同時,調查者對學生進行了個別訪談,聽取學生對新型志愿服務模式的意見和建議。在170份有效問卷中,男生39人,占22.9%,女生131人,占77.1%;18歲及以下38人,占22.4%,18歲以上132人,占77.6%。
1.2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輔以訪談法。調查者請被調查者填寫調查問卷,同時與部分被調查者溝通,在調查匯總的同時傾聽大學生的想法,不斷發現當前志愿服務存在的缺陷,以提高調查結果的客觀性和全面性。
在調查問卷中共設計了23個問題來了解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情況,主要從6個方面對大學生志愿服務進行研究,分別是對志愿服務的了解情況、參與程度,參與志愿服務意愿的大小,了解志愿服務的途徑,影響參與志愿服務的因素,參與志愿服務的目的和動機,網絡報名的需求程度。下面對這6個方面調查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
2.1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了解情況、參與程度(見表1)

表1 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了解情況、參與程度
志愿服務對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觀、價值觀、人生觀大有裨益,當代大學生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些益處,參與的人數在不斷上升,服務的內容逐漸增加,服務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3]。
從表1可以看到,對志愿服務一般了解的人數占到總人數的72.4%,而且有62.9%的大學生對于社團了解的數目是1~2個,說明有半數以上的大學生對各個社團組織的志愿服務有所關注,但只有5.9%的學生對志愿服務很了解。在調查者的隨機訪談中也發現,雖然有些學生對志愿服務有所了解,但當問及“您認為志愿服務是什么?”的時候,好多學生不知如何回答。同時調查發現,雖然有半數以上的學生對志愿服務有所了解,但是參加過志愿服務的人數只占總數的40.0%,超過58%的大學生沒有參加過或基本不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由此看來,很多大學生還沒有真正認識到什么是志愿服務,即使認識到也沒有參加志愿服務的想法。通過上述數據分析可知,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以下問題:有關志愿服務的宣傳教育沒有到位;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精神有待提高。
2.2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意愿的大小(見表2)

表2 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意愿的大小
對于志愿服務活動,每個人的參與意愿都是不同的。而每個人參與意愿的大小會直接影響志愿服務活動的最終結果。通過調查發現,高達82.4%的學生不愿意長期參加志愿服務。調查者認為,可能是由于大學生學習時間緊、任務重,導致很多學生不愿意用過多的時間來參加志愿服務。當代大學生對待志愿服務的態度都是積極的,超過80%的學生認為志愿服務有助于個人成長。在隨機采訪中,大部分學生認為參與志愿服務有助于樹立自己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和價值觀。70%以上的學生認為,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很有意義,并且愿意報名參加學校和社團組織的各項服務活動。存在的問題:從“是否愿意長期參加志愿服務”這一題來看,志愿服務的長期發展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2.3了解志愿服務的途徑和影響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因素(見表3)
從“了解志愿服務的途徑”調查結果中發現,通過海報、傳單以及相關組織得到志愿服務信息的大學生比例均接近50%,而通過相關網站了解有關志愿服務內容的大學生只占15.3%。當今社會網絡發展迅速,而調查發現網絡的發展并沒有對志愿服務起太大的促進作用,學生不太清楚如何從網絡上獲取有關志愿服務的信息。在“影響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因素”中,占比最多的就是時間因素,72.9%的學生認為志愿服務的時間與個人生活或工作的時間沖突,也有40.0%的學生認為是學校的組織因素造成的。在組織因素這個方面又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其中51.2%的學生認為活動類型單一且形式化;22.4%的學生認為志愿服務的組織和管理不夠完善;28.9%的學生認為缺乏相應的獎勵機制;14.7%的學生認為缺乏專業性;28.2%的學生認為志愿服務的信息交流不暢通,無法進行及時溝通。

表3 了解志愿服務的途徑和影響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因素
2.4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目的與動機(見表4)

表4 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目的與動機
在“參與志愿服務利己還是利他”一題中,90.0%的學生選擇了“利己也利他”,選擇“純粹利己”和“純粹利他”的學生分別占1.8%和5.3%,還有2.9%的學生選擇了“不清楚”,這說明絕大部分學生對參與志愿服務有清楚的認識。利己動機可以分為3種情況[4]:(1)可以增加個人資本,有助于增加自己未來找工作的競爭力;(2)現在社會上的很多活動與職業都需要較廣的人脈,參與志愿服務可以認識更多的人,從而擴大自己的交際圈;(3)可以通過志愿服務充實自己的心靈,由于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很多人感覺越來越空虛,通過志愿服務可以消除一些人心中的空虛和寂寞。利他動機主要是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從而實現自我價值。
在“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是什么”一題中,75.8%的學生選擇了“鍛煉完善自我”,67.6%的學生選擇了“熱心公益事業、樂于幫助他人”,62.3%的學生選擇了“實現自我價值”,57.6%的學生選擇了“開闊眼界、交朋友”。在對“參與志愿服務的目的”進行調查時發現,超過60%的學生是為了“服務社會”,37.6%和30.0%的學生是為了“幫助弱勢群體”和“加深交流”,2.9%的學生選擇了“其他”,還有1.8%的學生“沒有具體的目的”。這說明大部分學生都是以實現自我價值、實現社會價值以及社交為志愿服務的動機和目的的。
2.5網絡報名的需求程度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志愿服務在互聯網中并沒有得到大力推廣。為了課題研究的需要,調查者對大學生如何看待在網上報名志愿服務活動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有70.6%的學生認為志愿服務活動的網絡報名方式方便、快捷,并且能夠為更多學生提供一個參與的平臺。絕大多數學生對于通過網絡途徑參與志愿服務非常期待。
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大學生的志愿服務總體上是積極向上的,但是志愿服務的具體實施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信息閉塞,交流不充分
高校志愿服務的組織基本上是通過學校團委、學生會、社聯及各個社團來進行的,活動信息僅通過發傳單、互相通知的方式傳播。而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這種方式可傳播范圍很小。
3.2信念十足而動力不足
調查中發現,信念十足而動力不足這種現象尤為突出,在個人訪談中也可以明顯感受到每位學生的參與熱情都很高,但真正參與過志愿服務的學生卻很少。有些學生參與過一次就不想再去第二次,總是用各種理由推脫,究其具體原因,都是笑而不答。與專家探討發現,這種現象和個人的價值觀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利益原則”逐漸在社會中得到認同,而“集體利益為主,個人利益為輔”的傳統價值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5]。
3.3組織管理不完善
志愿服務活動能否成功運行及長期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套完善的組織管理機制[6]。在志愿者的招募方面,高校內部很多部門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經常出現重復招募或遺漏志愿者的現象;在資金申請運作方面,來源單一,僅是向學校申請,缺乏向社會及企業申請經費的觀念和能力;在項目培訓方面,幾乎沒有大學生受過正規的專業培訓;在激勵制度方面,隨機性較大,或者根本得不到相應的激勵。這些管理的漏洞都會影響志愿服務的質量,動搖志愿服務者的熱情,最終導致志愿服務活動的低效運行。
4.1拓寬志愿服務信息的發布渠道,擴大志愿服務范圍
在發布渠道方面,除了學校團委、各社團的內部通知、發傳單等方式外,還可以多利用網絡來發布信息。網絡具有信息擴散速度快、學生易于交流等優點,所以建立志愿服務網站是有效的方法。在志愿服務網站,可以實現社會團體、組織機構與學校志愿服務的有效對接,便于各方交流,能匯集各方的意見和建議,從而更好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豐富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內涵,可以增加大學生志愿服務實踐項目、擴大志愿服務的范圍,從社團組織、學校組織擴大到整個社會,比如邊區支教、敬老院義務勞動等。志愿服務社團應多與學校溝通,爭取學校多方位的指導和支持。在資金的申請上,盡量簡化審批程序,以縮短申請時間。
4.2爭取社會力量的支持,多方位合作
在法律保障上,政府應制定有關志愿服務活動以及保護志愿服務者權益的法律、法規,使志愿服務有法可依、志愿者權益受到應有保護[7]。政府盡量多舉辦志愿服務宣傳講座,讓更多人去尊重、認可、參與這項活動,同時也能讓志愿服務者更樂于進行志愿服務活動,在體現自身價值的同時服務于社會,使我們的社會更和諧、更美好。在資金支持上,政府最好能設立志愿服務專項資金,使大學生志愿服務資金的申請不再局限于學校范圍。此外,社團還可以向社會企業、團體宣傳志愿服務,爭取獲得資金、物品、人員的支持,多方位合作才能發揮大學生志愿服務最大的效應。
4.3使大學生具有正確的志愿服務動機,增強情感激勵作用,淡化個人利益觀
志愿服務是一種奉獻型服務,在尊重大學生自身權利的同時,引導大學生向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方向前進,讓“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得以傳承[8]。在志愿服務中可多樹立典型(包括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宣傳正能量,增強志愿服務者的自豪感、價值感,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只有營造這種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才有利于改變部分人“利益至上”的人生觀,樹立起“奉獻、向上、責任、擔當”的人生觀,實現高等院校培育下一代國家棟梁的目標。
4.4建立積分制志愿服務平臺,探索新型志愿服務模式
社團可以建立志愿服務網站、搭建積分制志愿服務平臺,通過積分讓有愛心、樂于奉獻的普通大學生獲得更多的志愿服務機會,從而展示自身、成就自我。通過積分制志愿服務平臺,可以彌補組織管理中的不足,將志愿者招募、資金運作、項目培訓、激勵制度系統地結合起來,通過相應的網絡平臺提高志愿服務組織的運作效率。完善的運作模式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有利條件,從而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積分制志愿服務平臺尚未完善,更合理、高效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模式在國內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亟待更多有志于志愿服務的人員參與研究。
[1]仲韋,江濤,卜時忠.揚州地區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調查與研究[J].市場周刊,2016(1):79-80.
[2]孫志勇,馮譯冉.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探析——以河北省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為例[J].河北學刊,2015(2):212-215.
[3]蘭英,彭林權.試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40-42.
[4]于琳.大學生志愿服務調查:以山東大學為例[J].重慶社會科學,2009(2):51-57.
[5]趙丹.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模式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2.
[6]曹科巖,劉巖.關于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5(23):115-117.
[7]童瀟.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的法律困境及消解途徑[J].當代青年研究,2015(1):117-122.
[8]趙玉國.奉獻友愛互助進步:走進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的三支志愿者服務隊[EB/OL].[2016-5-3].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 2014-12/05/content_5874955.htm?node=5955.
(*通訊作者:楚存坤)
G526.5
B
1671-1246(2016)22-0093-03
教育部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大學生半自助式積分制志愿服務模式”(20151043910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