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東北地區玉米籽粒機收品種篩選及生產模式創新項目培訓暨現場觀摩活動在我省舉行

10月16日上午,公主嶺市范家屯鎮平洋村機聲隆隆,2016東北地區玉米籽粒機收品種篩選及生產模式創新項目培訓暨現場觀摩活動在這里舉行。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馬淑萍、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書記劉信、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鄧光聯、吉林省農委副主任包維國等出席培訓觀摩活動。
2015年,全國農技中心與中國種子協會共同創設了東北玉米機收籽粒品種推廣及產銷模式創新項目,并在吉林省公主嶺市試點實施,在玉米適宜品種篩選、品種性狀研究、籽粒直收機械性能指標測定、經濟效益指標分析以及對糧食收儲、加工企業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年,又在公主嶺市建立1個核心試驗示范園,規模近400畝連片,包括品種篩選區、收獲機械展示區、配套技術產品展示區和企業自建自管展示區四部分。
包維國在致辭中指出,吉林省是糧食大省,也是種子大省。全省種子生產經營量超過1.5億公斤,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100%,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3%。全國農技中心把相關持續攻關項目連續2年安排在吉林省,必將帶動和促進吉林省玉米籽粒機收品種和機收粒栽培模式的快速發展。吉林省農委將全力支持該項目的開展,在技術、人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服務。將重點圍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以增產、提質、提效為重點,推進良種、良法、農機、農藝、信息、技術有機融合,形成區域特性明顯、集成技術先進、生產規程標準、輻射帶動較強、示范推廣較快的綠色高產高效新模式,為加快推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一個新模式、樹立一個新樣板、探索一個新路徑。
籽粒機收是玉米實現全程機械化的最后一個關口,對于實現玉米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很有意義。據今年示范區初步測算,每公頃籽粒機收玉米比果穗機收可節本增效3000元以上,相當于每斤玉米降低成本0.1~0.15元,可大大提升我國玉米市場競爭力。
馬淑萍強調,開展以籽粒機收品種為核心的玉米生產新模式,要把握5個內涵,即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投入品低量安全高效、籽粒收獲與干燥儲存無縫對接、產業鏈多方合作。發展好這個模式,在推廣中要達到四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必須以籽粒機收品種為核心推進。籽粒機收品種是解決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最后一公里的關鍵,也是決定產量、品質及其與之配套的物資與技術的核心要素,在模式推廣中需以種為先。二是必須按照市場規則進行運作。以籽粒機收品種為核心的玉米生產新模式涉及范圍廣、環節多,只有堅持市場導向,遵循市場發展規律,才能有生命力。三是必須根據區域特點形成全程解決方案。我國東北玉米主產區生態條件差異較大,品種布局、耕作制度、栽培模式各具特點。需要結合生產實際統籌謀劃,形成具有區域特色、不同類型的生產技術模式和服務方式。四是必須先行試點再擴大示范推廣。在某一生產區域,先行在小面積試驗示范,爭取試驗一個、成型一個,通過典型示范,促進快速推廣。
下一步,農業部將在玉米籽粒機收新品種選育、籽粒收獲機篩選、玉米下游產業協調銜接等方面整合資源,聚焦發力,充分發揮和利用各方優勢,力爭以籽粒機收生產模式帶動現代玉米產業發展。
來自全國各地的種業、農機、農資、期貨等方面的業內人士以及種糧農民2000余人參加了培訓及觀摩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