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鹽山縣小麥播種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2016年鹽山縣小麥播種生產出現了兩種情況:一是邊務鄉、城關鎮、千童鎮、韓集鎮等部分鄉鎮、村地塊土壤濕度過大,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持水量的85%~90%,玉米聯合收割機與小麥播種機無法機械作業耕種,小麥播期滯后;二是小營鄉、孟店鄉、慶云鎮等部分鄉鎮、村地塊土壤墑情不足,小麥搶墑播種。針對以上兩種情況,現就小麥播種生產中應注意的問題做一簡述。
精耕細種的主要目的是讓種子從落地開始,就有一個良好的土壤環境,為苗全、苗齊、苗勻、苗壯打下基礎,精細整地是保證播種質量的重要措施。精細整地包括:深耕、提高播前整地質量。深耕能加深耕作層,改善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和土壤養分的轉化。“深耕加一寸,頂上一遍糞,耕得深又早,莊稼百樣好。”據調查,深耕由15~20 cm加深到25~33 cm,一般能使小麥增產15%~25%。玉米收獲后要及時進行粉碎作業,要用圓盤耙把秸稈粉碎精細,或者用旋耕機旋耕,深度要盡可能達到15 cm以上,旋耕1~2遍,播前整地質量應該達到“齊、平、松、碎、凈、墑”六個字的要求。已連續3年或者多年旋耕的地塊,須借助小麥深松項目的有利契機,大力推廣深松技術,深度25 cm以上,深松鏟間隔60 cm左右,最大不得超過70 cm,深松機械120馬力以上,真正打破犁底層,改善土壤結構,以利于小麥根系下扎。最近3年內深松過的地塊,可旋耕2遍,深度15 cm以上,確保旋耕質量。深松或旋耕后要耱壓、耢地,做到耕層上虛下實,土地細平。結合整地修整好田間灌溉用的溝渠。

根據不同土壤墑情條件進行處理,力爭達到底墑充足、墑情適宜小麥出苗。小麥發芽最適宜的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持水量的60%~70%,水分過少,發芽水分不足,影響出苗率,如果水分含量過多,在土壤黏重、濕度過大、地表板結的情況下,種子往往由于缺乏氧氣而不能萌發,即使勉強出苗,生長也很細弱。土壤濕度過大的地塊,玉米收獲后要及時進行粉碎作業,推薦使用前后各9片的中型圓盤耙,把秸稈粉碎精細,整地深度10~15 cm,圓盤耙作業后可以使粉碎的秸稈覆蓋在地表,減少水分蒸發、細顆粒揚塵,秸稈與細土分離,使落地的種子充分接觸土壤。表土作業后晾曬1~2 d(最多不超過3 d),等表土手握成團、落地易碎的狀態下及時播種;對于土壤墑情不足的地塊,可以搶墑播種,播種后6~8 d及時澆灌蒙頭水,切記一定要澆小水,每畝40~45 m3。另外,土壤墑情不足的地塊也可以先澆水洇地,晾曬8~10 d后土壤墑情適宜時播種。

在適宜播期范圍內,適當推遲播期,并配套適宜播量,既可以實現冬前壯苗,又有利于減少冬前水分蒸騰,增加每穗種子根數,實現節水抗旱,減少冬前旺苗,增強抗寒能力。根據多年生產實踐和氣候變化情況,滄州從北向南的適宜播種期為10月5日至10月13日,最晚不超過10月20日,鹽山縣以秋分中后期至寒露中期為最佳播期。
播期播量相配套是實現冬前合理群體結構,爭取最終理想畝穗數的關鍵。多年實踐證明,播量充足合理的年份,群體穗數更有保證,實現增產的把握就更大。在適宜播期范圍內,鹽山縣黑龍港麥區中高水肥地塊,15 cm等行距播種形式應掌握每畝播種量20~23 kg,超出適宜播種期后每晚播1 d增加播量0.75 kg;28 cm免耕寬幅播種形式應掌握每畝播種量22~26 kg,超出適宜播種期后每晚播1 d增加播量0.75 kg;各適宜種植區域要實現播期播量相配套。機械精細播種是確保苗勻、苗齊、苗全的關鍵。要掌握播種速度,勻速慢行,時速4~5 km;要掌握合理播深,深度一般在3~5 cm。通過精細播種,減少缺苗斷壟和“撮子苗”現象。
061300河北省鹽山縣農業局辦公室李漢杰
陳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