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縣地膜殘留監測國控監測點報告

隨著地膜覆蓋技術的普及,農用地膜殘留已經成為影響農業環境、破壞土壤結構、危害作物正常生長發育并造成農作物減產的重要原因。本文通過對監測點地膜殘留的監測,旨在摸清地膜在土壤中的殘留數量,為全省普查地膜覆蓋產排污染系數測算提供可靠數據,也為指導地膜殘留污染防治提供依據。
地膜;殘留;監測
通過對監測點地膜殘留的監測,摸清地膜在土壤中的殘留數量,為全省普查地膜覆蓋產排污染系數測算提供可靠數據,也為指導地膜殘留污染防治提供依據。
項目來源于陜西省農業環保站。
3.1材料。山西迎太塑料有限公司生產的聚乙烯農用地面覆蓋薄膜,規格1 000×0.008 mm。
3.2試驗地基本情況。監測點一選在陜西省大荔縣馮村鎮平王村現代農業園區87號棚。試驗棚種植作物為黃瓜,距離村莊1 km,經度為109°55′42″,緯度34°48′01″,灌溉條件為井水,灌溉方式為滴灌,前茬作物為西紅柿,最早使用地膜時間為2012年。占地面積1.1畝,土壤質地為壤土,監測點地膜鋪設量3.95 kg/畝。農戶每茬作物收獲后都進行人工撿拾地膜,地膜殘留比較輕微。
監測點二選在大荔縣官池鎮九龍村四組王山潮家里的玉米地。坐標:東經109°57′59″,緯度34°45′29″。土地面積3.2畝,每畝用地膜3.1kg,共計用9.92 kg。當地農民有收獲后不揀拾地膜,直接翻地耕種的習慣,地膜殘留比較嚴重。
3.3儀器設備。萬分之一天平。
3.4試驗方法。在監測地塊選擇7個規格為100cm ×200 cm(即面積為2 m2)深度0~20 cm的樣方,播種鋪設前和收獲后各采樣一次,邊挖土邊仔細撿出樣方內土壤中的殘留地膜,把地塊內各樣方的殘膜分別裝入采集樣帶內,去除附著在殘膜上的雜物,然后帶回清洗,小心展開卷曲殘膜,放在干燥處自然陰干,再利用萬分之一的天平稱重。
分別于播種前和收獲后在監測點試驗地進行了采樣,根據地膜殘留監測系數(%)=(作物收獲后地膜殘留總量-鋪設地膜前地膜殘留量)/地膜鋪設量×100%,計算出兩個監測點的監測結果。

表1 監測點一地膜殘留稱重記錄
2015年9月2日鋪設地膜前采集和2016年6月23日收獲后采集的地膜殘留量結果詳見表1。監測點一地膜鋪設量3.95 kg/畝,播前7個樣方0~20 cm殘膜總量為5.2741 g,收獲后殘膜總量為6.9939 g,按地膜殘留系數公式計算出監測點地膜殘留系數為2.1%。

表2 監測點二地膜殘留稱重記錄
2016年3月7日采樣結果表明,在本年度耕種前此塊田地地膜殘留為每平方米4.1041 g。2016年7月22日采樣結果表明,在本年度玉米種植結束后此田塊地膜殘留為每平方米為7.0941 g。2016年地膜玉米播種時每畝用量3.1 kg地膜,折算為每平方米4.65 g。按地膜殘留公式計算出監測點今年地膜殘留比例為64.3%。
地膜殘留對農作物生產產生的影響很大,主要是由于殘膜影響和破壞了土壤理化性狀,進而造成作物根系生長發育困難。凡具有殘膜的土壤,會阻止根系串通,影響正常水分和養分的吸收;作物株間施肥時,有大塊殘膜隔離則隔肥,影響肥效,致使產量下降。從監測點一與監測點二的地膜殘留結果中不難發現:地膜回收中存在的差距巨大,揀拾與不揀拾對地膜殘留的影響以及地膜殘留對農作物生產的影響也各不同。目前,大荔縣使用的農用地膜大多為超薄膜,厚度為0.008 mm,易破碎,難回收。解決辦法首先是要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各級領導和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減少地膜殘留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和對環境的污染,其次就是推廣可降解地膜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中。
715100陜西省大荔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黨宏義
康聰麗賀麗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