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善助
學術關注
論1987年以來大陸與臺灣的書法交流
■潘善助
1987年,臺灣解禁,允許民眾來大陸探親。從此,暌隔38年的海峽兩岸開始往來,書法藝術的兩岸交流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啟動了航程。
交流之初,渠道不暢,兩岸往往要通過間接而非直接的途徑實現交流。如臺灣華正書局在1987年以前即出版有5種大陸圖書。[1]這些初版于大陸的圖書是通過香港輾轉到臺灣的。類似這樣的情境也出現在展覽交流中。鐘明善在《于右任書法藝術管窺》一書中寫到:
1988年由陜西于右任書法學會與日本高崎書道會在西安聯合舉辦了中日首屆于右任書法流派展。由于海峽兩岸尚不能方便交流,日本高崎書道會的朋友幫我們帶來了以李普同先生為首的臺灣中國標準草書學會諸位師友的書法作品參與幾十年來的首次盛會。
1989年陜西于右任書法學會代表團朱飛、劉超、鐘明善、張忠一行四人應邀參加日本高崎書道會成立60周年慶典。在京都西出義心先生的畫廊會見了專門在京都滯留一日等我們的李普同先生所率領的心正筆會的諸位師友。[2]
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1988年8月,臺灣張建富、蔡明瓚一行10人訪問大陸是兩岸最早實現書法直接交流的事件。代表團訪問了北京、杭州、廣州三地,與大陸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書法雜志社、杭州中國美院國畫系書法專業、西冷印社等單位進行了交流。[3]
隨著交流的深入,兩岸的交流渠道越來越通暢,交流形式越來越多樣,交流內容越來越豐富,交流力度越來越加強,交流成果越來越豐碩。如開放之初的80年代,沒有學術討論會和講學活動,只有訪問、筆會、座談、展覽。又如,臺灣學生因以大陸現當代書法家為題撰寫學位論文到大陸訪問研究的工作始于1992年。2000年后,這項工作趨于活躍。同樣,臺灣學生到大陸攻讀書法學位的活動也從2000年以后開始。再如,創作展覽、理論研討和互相講學的交流次數呈現逐步遞升的態勢。所以,兩岸書法交流不斷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
交流主體可分為四種,即個人、團體、民間和政府。
(一)個人
個人交流在講學、論文發表和著作出版中表現得最為充分,其次為創作展覽。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兩岸舉辦的講學活動近30次,兩岸專家大多被對方以個人的身份邀請而前往演講。研討會上論文發表50余篇,學術雜志上論文發表約120篇,著作出版近100冊,個人展覽約30次。這些都屬于個人交流。
(二)團體
團體交流是大陸與臺灣書法交流中最主要的交流主體。兩岸互簽協議,訂立同盟基本上以團體出現。兩岸訪問考察、筆會、展覽、座談等也以團體主辦為多。
(三)民間
在兩岸交流活動中,最多的主辦單位是書法社團和大學,所以,民間交流成為兩岸交流的主要通道。
(四)政府
2000年前后,兩岸交流雖然仍以民間交流為主體,但政府已適當介入,露出了政府出面,逐漸走向交流前臺的端倪。如2001年,廈門市政府主辦海峽兩岸名家書法展;2005年,江蘇省南京市統戰部主辦海峽兩岸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名家書法邀請展;200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海峽兩岸青年書法交流展;2011年,中國文聯邀請時任臺灣中國書法學會理事長的謝季蕓,列席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文聯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等等。
(一)雙向
這里的雙向是指大陸和臺灣在交流活動中是互訪互動的、對等的。應該說,在所有的交流活動中,雙向交流是主流。如兩岸均舉辦學術研討會,互相邀請對方學者與會演講;兩岸均有學術雜志互相發表對方專家的學術論文;兩岸均有出版社互相出版對方學者的學術著作;兩岸均邀請對方社團或書家個人互相辦理個人書法展覽或團體書法展覽;兩岸均有以書法為平臺,互相為對方捐款捐物。當然,這樣的描述是宏觀的。如果從具體的活動來說,往往會出現大陸與臺灣主辦單位完全對等交流的狀況,你來我往,禮尚往來。如2011年,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辦海峽兩岸書法名家作品聯展,邀請臺灣陳維德、蔡明瓚、李憲專等來滬。同年,此展移至臺北國父紀念館和臺灣藝術大學舉行,上海李靜、宣家鑫等被邀赴臺。
(二)單向
與雙向不同的是,在某些交流活動中,兩岸沒有對等進行,出現了一邊倒的態勢。我們將這樣的交流稱為單向交流。如,陳其銓心系大陸,去世前曾有遺愿,要求由他創立的中華弘道書學會在大陸傳播書法藝術。從2004年6月起,中華弘道書學會在張月華的帶領下,由施永華、陳輔弼等書家義務在廣東韓山師范學院定期開設寒暑假書法培訓班,每年春夏兩期招收學員達600人。這個活動堅持數年,已培育學子五千余人,深受大陸書法界的注目與肯定。[4]目前,大陸似乎還沒有出現義務在臺灣傳授書法藝術的書法團體或書法家個人。又如臺灣有多家書店專門銷售大陸出版的書法書籍,如蕙風堂、若水堂、天龍國際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等。在這些臺灣的大陸書店里,大陸出版的書法圖書的品種和數量已具相當規模,完全不亞于大陸本地書法書店。而大陸目前尚無專銷臺灣書法著作的書店。
(三)專項
是指單次交流活動以一個專項展開,不同時配套進行其他項目的活動。學術研討會、在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著作出版、講學等活動往往采取專項的形式。
(四)綜合
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交流活動出現了綜合的趨向。一次活動統合多個項目,立體展開。如2010年,由大陸中國藝術研究院、中華文化聯誼會、河南省安陽市政府與臺灣文化總會主辦的首屆兩岸漢字藝術節,在北京市和河南安陽兩地舉行。漢字藝術節歷時一個月,包括五大主題展、學術研討、萬人書寫、高校講座、參觀博物館等系列活動。其中主題展就涵蓋了古代漢字藝術、當代書法創作以及漢字、書法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的運用等多個方面。兩岸17位學者共同撰寫論文,切磋交流。臺灣近30人赴大陸參加藝術節,盛況空前。因此,兩岸漢字藝術節成為兩岸書法交流在規模、形式和內容上最具綜合性的范例。[5]
(一)訪問
兩岸書法家以拜訪的形式,重在溝通,增進了解,加深感情。如1990年,薛平南拜訪杭州沙孟海,陳維德拜訪北京啟功、上海謝稚柳。1994年,鐘明善赴臺灣拜訪李普同。1996年,上海藝術文化代表團程十發、韓天衡訪問臺灣等。
(二)創作
創作交流從交流伊始便已出現,因此,是最為原始,也是最為常見的交流方式。創作交流由筆會和作品展覽組成,作品展覽又分個人展覽和團體展覽。
先看筆會。1990年,臺灣謝茂軒率團訪問大陸,舉行座談、聯誼揮毫等活動;1997年,沈鵬、張虎訪問臺灣中華書學會,展出兩人作品30多件,在臺期間,與臺灣書法前輩呂佛庭、陳其銓、丁玉熙交流,同時舉行筆會;200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張飆、劉藝、吳震啟等9人赴臺灣出席海峽兩岸書法研討會,同時舉行兩岸書法邀請展并揮毫交流;2003年,臺北市主辦迎春揮毫活動,浙江省書法家協會29人應邀參加;2010年,臺灣南投泰雅渡假村組織臺灣南北書法家和大陸倪文東等書法家20多人舉行筆會。應該說,筆會活動極為頻繁,不一一列舉。
再看個人展覽。1991年,臺灣釋廣元在北京中國工藝美術館舉行個人書畫展;1992年,謝宗安在北京國家畫院舉行八十歲后書法創作展;1994年,陳振濂應中華書道學會之邀來臺辦展,展覽內容含書法、國畫、篆刻和論著;2000年,陳其銓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書法展覽,展出書法作品150余件;[6]2003年,周澄在北京故宮展示書法繪畫篆刻作品;2008年前后,蘭州大學李恒濱先后在臺灣舉辦個人書法展覽2次;2010年,華梵大學熊宜中在浙江西湖博物館舉辦個人書畫展;2011年,簡英智應邀在內蒙古通遼展出書法篆刻作品。
最后看團體展覽。兩岸團體展覽達100余次,大大多于個人展覽的次數。這里舉幾例作為說明:1988年11月,臺灣舉辦當代大陸書法精英展,展出大陸書法作品100余件,這可能是最早的大陸團體作品赴臺灣展覽;1993年,北京藝術博物館邀請臺灣中華書道學會舉辦海峽兩岸書法交流聯誼展,展出臺灣作品238件;1997年2月,江西書法代表團一行8人赴臺灣參加由臺灣書法教育學會主辦的臺灣江西書法交流展;[7]2009年4月,臺北——杭州名家書法交流展在國父紀念館逸仙畫廊、德明畫廊展出,浙江省書協楊西湖、陳必武、駱恒光等一行16人赴臺灣參加活動;2012年,臺灣海硯會在福建與三月三書社舉行作品聯展。
(三)理論
理論交流包含研討會上發表論文和在書法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兩種。
臺灣主辦的學術研討會主題以書法史為主,既有綜合研究,更多的是專題研究。如唐宋書法專題、現代書法專題、懷素自敘帖專題、篆刻專題、書法教育專題等。也有書家個案的專題研究,如曹秋圃、陳丁奇、傅狷夫和呂佛庭等。另有關于書法與相關學科關系的研究,如書法與文化、書法與文字等。臺灣邀請大陸學者與會的學術會議約30次,被邀請與會的大陸學者總人數約70人次。應邀赴臺灣發表論文(少數學者應邀撰寫論文但因故未出席)的大陸學者中,次數最多的是陳振濂,其次為沃興華、黃惇,再次為邱振中、孫慰祖、鐘明善、潘善助、毛建波等。大陸應邀赴臺灣參加學術研討會始于1994年中華書學會主辦的臺北國際書學研討會,鐘明善、陳振濂發表論文。赴臺出席研討會人數不等,少則1人至3人,多則9人。1人如2010年11月,周俊杰應邀參加近代書畫藝術發展回顧——紀念呂佛庭教授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2人如2010年11月,臺灣明道大學舉辦唐宋書法國際學術研討會,姜澄清、曹寶麟發表論文。3人如2001年,由臺灣文建會主辦2001現代書法新展望兩岸學術交流研討會,楊應時、古干、吳味發表論文。最多的一次為9人,是2008年,臺中教育大學主辦第六屆漢字書法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大陸學者張同印、鄭曉華、葉鵬飛、周德聰、潘善助、陳龍海、陳志平、王鵬江、王元建等發表學術論文。以年為單位,參加的學者人數,呈現越往后,人數越多的趨勢。如1994年2人,1997年5人,2000年6人,2008年14人,2011年16人。從1994年至2012年共18年的時間里,除了1995年、1996年、1998年、1999年、2003年、2005年沒有大陸學者赴臺參加學術研討會以外,其余12年均有學者出席。尤其是從2006年到2012年這6年,每年均有大陸學者與會,反映出兩岸學術交流的頻繁。
大陸主辦的學術研討會,以專題研究為主,綜合研究為輔。書家專題多達10次,這些專題包括沈尹默專題2次,趙孟頫專題1次,沙孟海專題1次,啟功專題3次,張瑞圖專題1次,篆刻專題2次。從1991年到2012年,邀請臺灣專家學者與會的會議有17次,被邀請的學者總人數約50人。出席大陸會議最多的學者是陳維德,其次為傅申,再次是李郁周、杜忠誥、蔡明瓚、劉瑩、黃智陽、簡英智等。1人出席會議者如2008年,西泠印社主辦明清徽州篆刻學術研討會,中正大學研究生蔡孟宸發表論文。2人參加會議者如2011年,中國(昆山)海峽兩岸書畫藝術研討會,周澄、杜忠誥宣讀論文。3人參加會議者如2011年簡英智、林文彥、黃華源參加西冷印社學術討論會。人數最多的一次是2002年,張建富、劉瑩、王心怡等14人出席在北京師范大學召開的第三屆漢字書法教育國際會議。從1991年至2012年,除1992年、1995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5年、2006年沒有臺灣學者赴大陸與會外,其余各年均有學者出席。與大陸學者赴臺情況趨勢一致的是,2010年和2011年各有3次會議有臺灣學者應邀與會,表現出互邀學者與會越來越密集的特征。
兩岸學者在對方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的起始時間差不多,均在90年代初期。但發表的論文篇數,大陸多于臺灣,大陸約100篇,臺灣約20篇。按雜志發表論文篇數排序,由多至少,臺灣的雜志依次為《中華書道》、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刊》、臺灣書法教育學會《書法論文選》、中華書學會《書友》和《嘉大中文學報》。大陸的雜志依次為《書法》《書法研究》和《中國書法》。大陸近30位學者在臺灣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按學者個人發表論文的篇數而言,大陸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是叢文俊。其次是沃興華、陳振濂。再次是啟功、華人德、鐘明善、黃惇、穆棣、傅晏鳳、梅墨生、陳云君、倪文東、潘善助等。臺灣學者在大陸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按發表數量排序,依次為李郁周、傅申、何懷碩和林榮森等。
(四)教育
教育交流表現為講學和攻讀書法學位、進修等活動。
大陸學者受邀請至臺灣講學約10人,與臺灣學者受邀來大陸講學人數差不多。大陸受邀請學者以大學教授為主,如曹寶麟、黃惇等。少部分為大學以外的書法理論家,如劉正成、童衍方、孫慰祖等。臺灣受邀請專家呈現出大學教授和大學以外書法理論家平分秋色的特點。大學教授如傅申、陳維德、李郁周等。大學以外書法理論家如陳其銓、何傳馨、蔡明瓚等。大陸邀請單位以大學為主,協會為輔。大學如北京大學、山東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海南大學。協會如蘇州市書法家協會。臺灣邀請單位以協會為主,大學為輔(但由協會邀請的講學活動,其場所往往安排在大學)。邀請單位所在地一般在經濟和文化較發達的城市。大陸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如北京、上海、廣州和蘇州等地。臺灣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以西區域,尤以臺北、新北、臺中最多,高雄、彰化次之,再次則有新竹、臺南、嘉義等。
大陸受邀請的專家,每個單次大多進行1場以上的演講,同時在不同的城市巡回。單次講學在3場及其以上的專家有陳振濂、鐘明善、劉正成、黃惇、孫慰祖、劉勝角等。
關于攻讀書法學位或進修的情況,目前呈現出單向的、臺灣來大陸求學的一邊倒的態勢。如下表所示,臺灣書家已在大陸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3人,博士在讀的1人,碩士研究生課程結業的近40人。臺灣還成立有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書法專業碩研班臺灣校友會。[8]

臺灣書家在大陸進修或攻讀書法學位者一覽
除此之外,臺灣具有書法博碩士招生資格的臺灣藝術大學和明道大學經常組織學生來大陸作移地教學。如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先后于2007年7月和2010年7月,在陳維德和林麗娥的帶領下,前往蘇州、杭州、嘉興、上海等地,考察文物,出席蘇州書法史講壇,參觀陸維釗紀念館、李叔同紀念館,請華人德、張天民、過大江講課,拜訪朱關田、陸昭徽、陸昭懷、白砥、金琤等。臺灣藝術大學從2005年起,先后有5批6人次書法碩士學生為撰寫碩士論文來上海博物館向孫慰祖討教請益。
(五)圖書
圖書交流由著作出版與圖書銷售組成。
關于著作出版,大陸著作在臺灣出版的數量遠遠高于臺灣著作在大陸出版的數量。在臺灣出版的大陸著作約70種。這些著作既有先行已經在大陸出版的著作,如祝敏申主編的《大學書法》、華東師范大學主編的《歷代書法論文選》等。也有一些著作為大陸學者先在臺灣出版,后到大陸再版。如曹寶麟的《抱甕集》,1991年由臺灣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在大陸文物出版社增訂再版。由臺灣洪文慶與大陸徐建融主編的《書藝珍品賞析叢書》60種,2004年在臺灣由石頭出版社出版,2007年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再版。也有一些著作為大陸學者專門為臺灣出版社撰寫,至今未在大陸再版的。如王元軍的《唐人書法與文化》,1995年由臺灣東大圖書公司出版。劉濤的《書法鑒賞》,2004年由臺灣文津出版社出版。在臺灣再版的著作大多為前輩學者所撰的書學理論方面的著作。如沙孟海的《沙孟海論書叢稿》、潘伯鷹的《中國書法簡論》等。被臺灣再版最多的作者是祝嘉,他的著作有《書學新論》《書學格言疏證》《書學論集》和《臨書叢談》。臺灣的再版書中,由華正書局出版的著作最多,約15種。臺灣初版的大陸著作的作者大多為大學的書法教授,如首都師范大學的歐陽中石、蘇州教育學院的金學智、中國人民大學的鄭曉華、中國美術學院的陳大中、華中師范大學的陳龍海。從時間上看,80、90年代是臺灣出版社出版大陸書法著作熱情最為高漲的時代。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由于兩岸三通,臺灣出現了專銷大陸圖書的書店,臺灣有關出版社出版大陸圖書的數量有所下降。
臺灣著作在大陸出版的,目前所見有龔鵬程的《書藝叢談》,2007年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盧廷青的《臺靜農》、麥青龠的《于右任》《溥心畬》、李蕭錕的《書法與生活》等。這些著作均為臺灣初版,大陸再版。
(六)捐贈
通過書法這個平臺奉獻兩岸書家愛心,體現兩岸書法家的親情。捐錢者如1992年,李普同、陳嘉子等捐款3萬元人民幣,贊助陜西建設于右任紀念館。2012年3月,劉藝、蘇士澍舉行愛心捐助書法展,為臺灣花蓮秀林鄉捐款人民幣300萬元籌建愛心圖書館。捐物者如2010年9月18日,西安碑林博物館向臺灣中臺禪寺捐贈1273幅碑拓。2013年1月,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沈鵬在臺北向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贈送一幅草書作品。
(七)異地研究
2010年,劉勝角在屏東教育大學教學交流70天,潘善助在明道大學訪問研究3個月。2012年,孫慰祖在臺北故宮客座研究15天。2012年至2013年,游國慶到北京故宮訪問研究6個月。2013年、2014年,任平、梅墨生分別到臺灣藝術大學客座教學一個學期。
(一)出現了一批書法交流的活躍人物和中堅單位
兩岸開放以后的27年中,一批書法家和書法社團、大學院校積極推動兩岸書法交流。總的來看,對兩岸書法交流貢獻較大的個人有,大陸一側為沈鵬、趙長青、鐘明善、陳振濂、叢文俊、黃惇、沃興華、華人德、曹寶麟、王冬齡、穆棣、劉正成、邱振中、孫慰祖、陳秀卿、鄭曉華、劉勝角、李恒濱、劉堆來等。臺灣方面有李普同、陳其銓、謝宗安、張炳煌、傅申、陳維德、林麗娥、李郁周、何國慶、蔡明瓚、張建富、黃智陽、黃一鳴、陳明德、簡銘山、張月華、施永華、施伯松、簡英智等。團體大陸有中國書法家協會、西冷印社、滄浪書社、中國美術學院、蘭州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天津美術學院、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廈門市書法家協會等。臺灣有中國書法學會、中華書學會、中華書道學會、中國標準草書學會、臺灣藝術大學、明道大學、淡江大學、華梵大學、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明宗書法館等。
為加深理解,我們舉出數端。如李普同既是臺灣與日本書法交流的中流砥柱,也是臺灣與大陸交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貢獻是開拓兩岸早期書法交流的渠道。根據張枝萬的研究,李普同在兩岸交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現在:
1、接待大陸書法家。從1992年至1997年,先后接待天津陳云君,西安傅嘉儀、林高峽,上海柳曾符,成都袁進成,西安鐘明善,內蒙古廉信、朝洛蒙、何奇耶徒,南京胡公石,北京劉正成。
2、個人訪問大陸
1990年8月,首次赴大陸,在北京與程思遠等會見,商定舉辦李普同、金澤子卿暨同門聯合展覽。10月,參加于右任紀念館破土典禮。11月,訪問西安。
3、與大陸書法團體交流
如訪問中國書法家協會,赴西安參加國際書法年會,參加江蘇美術館、浙江展覽館舉辦的中日標準草書聯展,參加北京國際中國書畫博覽會、杭州西冷印社九十周年慶祝活動,考察安徽涇縣宣紙、徽墨、浙江湖州湖筆,參加陜西省三原于右任紀念館開館典禮。[9]
臺灣何創時書法基金會是兩岸民間交流中最為活躍的主力機構之一。其貢獻在于展覽交流和捐款善舉。1999年,蘇州舉行國際蘭亭會議,基金會贊助了所有的經費。[10]2001年邀請大陸滄浪書社在臺北展覽。[11]2002年,聯合臺灣歷史博物館、大陸中國歷史博物館在北京共同舉辦中國近代名人書法大展,共展出179位近代名人的作品。[12]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基金會組織書家創作義賣,將所得善款捐獻大陸。2009年,提供珍藏南社社員作品36件,參加在大陸吳江博物館舉辦的南社社員作品珍藏展。2011年,聯合復旦大學主辦百年風華、人間歲月近代名家翰墨展。
大陸陳振濂的貢獻在于兩岸書法理論和篆刻的交流。1987年在兩岸尚未開放之時即已關注臺灣書壇,在《書法研究》上發表《關于臺灣篆刻藝術的考察與研究》的論文。他是大陸最早發表關于臺灣書法篆刻論文的學者。[13]1988年,他在杭州接待首批來大陸參訪的張建富一行。1990年,陪同薛平南拜訪沙孟海。1994年赴臺展覽、講學。隨后,他多次策劃主辦西冷印社學術活動,邀請臺灣書法家薛平南、簡英智等出席。多次在臺灣《中華書道》、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刊》上發表學術論文,頻頻出現在臺灣主辦的各類學術研討會上,其主編的《書法學》和著作《歷代書法作品欣賞》在臺灣出版。
中國書法家協會作為大陸的最高書法社團,在兩岸書法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貢獻是舉辦兩岸高規格活動,組織大陸書法作品赴臺展覽,使臺灣書界較好地了解大陸書壇全貌。1994年,中國書法家協會組織47件作品參加由臺灣中華文化總會主辦的臺北國際書法邀請展。1997年,應臺灣中華書學會的邀請,中國書法家協會代主席沈鵬、副秘書長張虎赴臺灣進行了訪問交流。1999年,中國書法家協會與臺灣中華書學會簽訂兩岸書法交流活動備忘錄。200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代表團張飆、劉藝、吳震啟等9人參加在臺灣舉行的海峽兩岸書法研討會暨兩岸書法邀請展,大陸提供作品82件。2009年,中國書法家協會草書專業委員會、福建海風出版社與臺北山癡畫會共同主辦中國當代書法藝術展。2010年,海峽兩岸團圓和諧生態文化展在臺北市立動物園圖書館畫廊舉行,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趙長青一行赴臺訪問,展覽展出大陸作品50件,臺灣作品50件。2011年,由中國書法家協會、臺灣中國書法學會主辦的海峽兩岸百位書法家百米長卷長城筆會暨海峽兩岸著名書法家邀請展在北京舉行。
(二)從關注到研究,兩岸取長補短,互利共贏
兩岸的交流引起了雙方的高度關注,先是媒體的報道,然后是兩岸學者研究對方書法現象,通過比較分析,提出為我所用的建議,力求兩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兩岸報刊對對方書法相關活動、相關人物和相關社團的報道和介紹大致如下:
關于書法人物的介紹,大陸《中國書法》曾設立臺港之頁,先后介紹于右任、溥心畬、王壯為、董作賓、薛平南、杜忠誥等書家。《書法》介紹薛平南。《書法報》介紹陳維德、李郁周。《書法導報》介紹陳欽忠。臺灣《印林》雜志介紹童衍方,臺灣《雄獅美術》《中華書道》介紹陳振濂、沈鴻根。其中,《中華書道》以50頁的篇幅介紹陳振濂來臺訪問、演講、展覽的信息和具體內容。臺灣《中央日報》介紹楊仁愷、劉藝、張飆。《書法教育》介紹蘭亭七子。關于書法事件、活動的報道,《書法報》《中國書法》《書法》《書法導報》《書畫世界》等報刊報道臺灣部分與兩岸交流有關的書法展覽、書法學術活動。臺灣《中央日報》介紹中國書協換屆,介紹天津中國書法藝術節。關于書法社團的介紹,臺灣《書法教育》2001年刊登蔡明瓚文章《書會經營的典范》,推介大陸滄浪書社。
關于書壇全局的介紹,《書法導報》聯合廈門閩臺書畫院從2011年始,設海峽之窗專版,連續刊載臺灣當代書家作品。至目前為止,已刊登100多期1000余幅作品。大陸《書譜》于2010年出版臺灣書法專輯,該輯匯集大陸和臺灣書法理論家的論文,是一次比較全面的臺灣書法研究專集。
關于兩岸學者互相研究對方書法現象。前有所述,1987年,陳振濂在《書法研究》上發表論文,研究臺灣篆刻社團、篆刻家和篆刻活動,這表明大陸學者對臺灣書壇的研究早于臺灣學者對大陸書壇的研究。但兩岸開放以后,臺灣學者對大陸書壇的研究無論從研究人員的人數、研究的廣度和研究的成果上均超過大陸。林麗娥是臺灣學者中研究大陸書法最早、研究最系統、最深入的一位學者。1992年,時任臺灣政治大學教授的林麗娥開始關注大陸書法,訪書家,購資料,花數年時間研究分析大陸書法活動、理論研究和書法教育。1995年寫出《近四十六年(1949-1994)來大陸書法研究之現況與評估》。2000年,又出版《大陸文革后二十年書法藝術活動之研究——1977年至1997年》的著作,由臺灣文史哲出版社出版。通過研究,她提出對臺灣書法藝術活動的建議,包括:建立書法圖書館或書法資料中心;創辦較具權威性的書法專業刊物,組織類似中國書協的書法組織;由各大專院校配合舉辦書法活動;加強硬筆書法教學研究;編輯中國歷代書法論著索引;加強兩岸書法交流。[14]
杜忠誥從事關于兩岸和平與進一步開展全方位交流的高度、研究大陸簡化字,寫出了《漢字沿革之研究》的著作,提出了許多兩岸互動,共同推動漢字繁簡統一的可操作的真知灼見。[15]
江育民2000年前后數次赴大陸訪碑,對大陸豐富的石刻書法文化進行了田野調查和研究,寫出了《石刻書法之旅》的系列文章在《書法教育》上連載發表。[16]
林俊臣關注大陸書法創作和書法理論,撰文在《書法教育》上推薦大陸季惟齋《書史》。
蔡明瓚撰文《日本、大陸、臺灣、韓國書法教育概述》,比較了包括大陸在內書法教育的現狀,提出了發展臺灣書法教育的構想。[17]
黃智陽撰文《轉進當代藝術的書法現象考察》,研究了日本、臺灣、大陸的現代書法,尤其對大陸現代書法的各個流派關注最多。[18]
李郁周在《論大學書法系所的創設與發展》中,專門列出四鄰的對比,舉出大陸大學書法專業系所的建設實例來說明臺灣設立書法專業的必要性。文章發表于1997年第三屆金石書畫學術研討會。[19]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博碩士論文中研究大陸現當代書家個案的論文已有不少。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顯示,這些論文至少有8篇。分別是1992年,淡江大學陳玉玲《沈尹默文學及書法藝術研究》;2006年,彰化師范大學陳芬芬,《潘天壽及其書法之研究》;2007年,中國文化大學邵仕毅《毛澤東書法之研究》;2009年,高雄師范大學張晏甄《沈尹默書法研究》;2010年,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許文馨《啟功書學研究》;[20]2011年,明道大學黃淑卿《沙孟海書法研究》;2013年,明道大學施承佑《白蕉書學思想研究》;2013年,明道大學陳星宇《陸維釗研究》。
大陸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華人德、叢文俊等在不同場合多次呼吁大陸學術會議應吸收臺灣學術會議的規范化操作方式。目前,大陸的學術研討活動正在逐步規范。
1997年朱仁夫赴臺灣參加淡廬書會主辦的曹秋圃書法學術研討會,發表《師傳典范曹秋圃》,相關研究成果寫入《中國現代書法史》。[21]
潘善助2001年前后開始研究臺灣書法教育,他的《海峽兩岸書法教育比較研究》被列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陸續有論文在《中國書法》《書法研究》《書法》和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刊》上發表。爾后,他研究渡臺書家和臺灣書法,目前已有關于臺邑書家陳丁奇和渡臺書家等相關論文在臺灣《嘉大學報》和《中華書道》等學術雜志和學術研討會上發表。
2009年,大陸廈門中華兒女美術館成立中國書法家協會兩岸創作交流基地,2012年,廈門大學成立兩岸書法研究中心。這應該是大陸深化兩岸書法交流,深化臺灣書法研究的積極而有力的舉措。
綜上所述,1987年以來,兩岸的書法交流呈現出四個特征;其一,交流主體以團體為主,個人為輔,以民間為主,政府為輔;其二,交流形式以雙向為主,單向為輔,專項為主,綜合為輔;其三,交流內容以創作、學術為主,教育、圖書、捐贈、異地研究為輔;其四,涌現了一批熱心兩岸書法交流的書法團體和書法家,兩岸在交流中增進了友誼,取長補短,互利共贏。
[1]具體是1980年,容庚的《叢帖目》;1982年,祝嘉的《書學新論》;1985年,祝嘉的《書學格言疏證》,朱建新的《孫過庭書譜箋證》和1987年,沈尹默的《書法論叢》。
[2]鐘明善,《于右任書法藝術管窺》,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年。
[3]蔡明瓚,《臺灣四十年來書法發展之回顧與展望》,臺北:《書韻》第2期,1992年,頁74。
[4]臺中:中華弘道書學會,《陳其銓手札遺墨集》,2006年,頁126。
[5]臺北:《書法教育》,2010年總第163期,頁?。
[6]臺中:中華弘道書學會,《陳其銓手札遺墨集》,2006年,頁126。
[7]臺北:《書法教育》,總第19期,頁53。
[8]2005年起,臺灣學生陸續前往北京師范大學就讀,至2010年共有37位校友。為了聯系感情,砥礪書藝之研創及推廣書法教育,并宏揚母校“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促進海峽兩岸書法藝術交流等宗旨,特成立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書法專業碩研班臺灣校友會,首屆理事長為林云英,副理事長為江鴻政、王心怡,秘書長為張金好,理監事有:李沃源、楊水池、陳順進、楊數鳳、楊靜江、蔡漁、林三將、潘淑梅、蔡怡等。臺北:《書法教育會訊》,2010年,總第163期,頁14-15。
[9]張枝萬,《臺灣書壇的重要推手——李普同書法生涯》,臺北:臺灣中國標準草書學會,2009年,頁291-295。
[10]臺北:《書法教育》,2000年總第21期,頁25。
[11]蔡明贊,《中國滄浪書社藝術展作品集》,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2001年。
[12]臺北:《書法教育》,2002年,總第71期,頁4。
[13]上海:《書法研究》,1987年,第1期,頁?。
[14]林麗娥,《大陸文革后書法藝術活動之研究——1977年至1997年》,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頁265-269。
[15]臺北:老古出版社,2011年。
[16]臺北:《書法教育》,2002年、2003年。
[17]臺北:《書法教育》,第15期,1993年,頁63-64。
[18]新竹:《清華學報》,新40卷第3期,2010年,頁609-662。
[19]李郁周,《臺灣書家書事論集》,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2002年,頁239。
[20]葉碧苓,(五十年來臺灣博碩士書法論文之研究去向),新北: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刊》,2011年,總第10期,頁116-144。
[2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