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婭力 張瑞
摘 要: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的龍川江河谷中,久封著一個“千年鹽都”——黑井古鎮。本文將黑井古鎮“鹽”文化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黑井古鎮旅游景區品牌現在的發展形勢的研究,以及對于“鹽”文化旅游產品現狀的研究,提出了針對“鹽”文化旅游產品的一系列整改措施,從而為黑井旅游業整體的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黑井 “鹽”文化 旅游產品
一、引言
黑井位于昆明西北方。那里自西漢以來就是以產貢鹽而聞名,曾經一度成為滇中繁華的經濟重鎮,富甲一方。如今的黑井古鎮,還以獨特的鹽文化和飽經滄桑的深宅別院迎接著每一位愿意了解黑井的客人的到來。
近年,政府加大了對黑井古鎮的旅游開發,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是由于各種交通、地勢、宣傳等原因,黑井的旅游發展出現了一些問題。其中在對于黑井“鹽”文化旅游產品的探究中,我們發現了其中的許多問題,如缺乏創新、缺少典型性地域特色、包裝簡單及宣傳力度不夠等。旅游產品是本地文化的載體,是旅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黑井“鹽”文化旅游產品在黑井旅游業發展的道路上必定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黑井古鎮地理及歷史文化背景
黑井古鎮距昆明約200公里,地處云南北部的群山之中,現屬楚雄州祿豐縣,處在以世界鐵路史上最危險、最艱巨工程之一著稱的成昆鐵路線上,地理環境獨特,兩側高山環繞,并有龍川江穿鎮而過。當一列列火車從古鎮旁邊呼嘯而過,回升環繞,似乎古鎮離我們很遙遠。火車站離古鎮還有近兩公里,得依靠馬車沿龍川江下行,極具特色。
“千年鹽都”黑井,至今已歷時千年,曾經十分輝煌,富甲一方,歷代史籍中都保有他不可或缺的一席,其之所以能夠名垂千古,完全是因為得益于一種在今天看來最普通不過的東西:鹽,不僅產量高,而且質量上佳,也是宣威火腿的御用鹽。但最終因鹽而興,因鹽而敗。黑井這樣大起大落的興衰史得到了各行專家的關注。如果說唐宋以前的黑井還只是由于專供地方政權的王族用鹽的特殊地位而聞名于世的話,那么到了元代,黑井則是完全憑借其所產之鹽而占有顯赫的社會經濟地位,真正的厚積薄發,昂首闊步地走上了歷史的舞臺。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云南全省的財政收入有一大半都來自黑井的鹽。但是最終卻由于現代大量海鹽進入,對黑井的鹽業生產造成致命的沖擊,從而走向衰落,一蹶不振。直至今日,人口大量外遷,交通不便,環境惡化,經濟發展嚴重滯后。斗轉星移,“鹽都”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千百年來,源源不絕的鹽水像母親的乳汁一樣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黑井人,也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黑井“鹽”文化,作為千年鹽都,它或許已經成為過去式,但作為一種“鹽”文化的載體,卻正因為黑井的“失落”而更加凸顯出不可替代的歷史文化價值。
三、黑井“鹽”文化旅游產品發展現狀
根據黑井古鎮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對其進行了深度的調研,對當地“鹽”文化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卻也發現了許多關于“鹽”文化旅游產品中存在的問題。諸如缺乏特色、創新能力欠缺、沒有藝術性及審美性,難以勾起旅游者的購買欲等問題。
首先,“鹽”文化旅游產品缺乏創新能力、品種單一、千篇一律、缺乏紀念意義和地方特色,就是最主要的問題。旅游產品,它是本地文化的載體,是旅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產品對游客來說,不僅僅是一種商品、體驗,它是一個旅游地的象征物,是深入理解本土文化的活的教科書,是一段旅程的記憶,是情感的依托。然而這么重要的本地文化代表物,黑井卻只是做到了“一切從簡”,只是用簡單的密封袋裝著元寶形、方塊形的簡單鹽塊,無創新,沒有產品該有的藝術性和審美性,從而很難勾起旅游者的購買欲望。根據網絡問卷調查數據顯示,100人中有72%的人認為“這些簡裝的鹽塊沒有購買的必要,就算買回去也沒有任何收藏價值”,他們更在乎的其實是收藏性,紀念性;有22%的認為“井鹽有養生的作用,可以買幾個試一下”,這些人更在乎的是養生性;還有6%的人認為“隨意,買不買都可以”。根據數據調查,其實來這里的大部分游客都愿意購買“鹽”文化旅游產品作為一種旅游紀念,只是覺得品種單一、包裝簡單,買回去饋贈親友,也拿不出手。
其次,在“鹽”文化旅游產品的設計上,包括包裝、材質、logo、式樣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問題。本土文化是旅游產品的精神和靈魂,對于黑井而言,“鹽”就是最大的文化。黑井人雖然抓住了“鹽”文化本質,但是沒有宣揚“鹽”文化的包裝和多方面的創新,所以這是遠遠不夠的。另外,美食永遠是中國人最難以抗拒的,黑井古鎮的特色美食數不勝數,就比如灰豆腐、鹽津干巴、鹽燜雞等都是美味十足,當游客要離開黑井時都會去再吃一頓,還想再買一點給親朋好友品嘗,但是這些美食連簡易的真空包裝都沒有,無法外帶,讓很多旅游者遺憾而歸。
再者,“鹽”文化旅游產品并不是只有紀念品,其中還包括許多內容。在古法制鹽作坊里,可以親身體驗一下古代制鹽的樂趣,做出一塊屬于自己的DIY鹽巴。這樣的宣傳“鹽”文化的方式很好,但還遠遠不夠。要建立一個黑井“鹽”文化科普大課堂,充分展示“鹽”文化的內涵,還可以多開展關于“鹽”文化的娛樂活動。
其實這些現象也不是一時造成的,而是在長久的發展中所形成的。這些問題是諸多因素造成的,諸如:交通、地勢、素質、經濟、政策制定等。
首先由于黑井地勢偏遠,交通不便,內外運輸不暢,周邊景區較少,無法形成連帶產業,生活上自給自足,缺乏創新意識,宣傳力度極其不夠,所以導致“鹽”文化旅游產品出現了如此多的問題。
其次政府對“鹽”文化旅游產品開發不夠、力度不夠、創新思維也不夠。很多東西都只是停留在文字和文化層面上,缺乏實踐力。并且只是要求黑井人自己做出改變,而沒有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形成有效配合,讓他們為黑井古鎮旅游景區品牌做宣傳,為黑井“鹽”文化旅游產品進行創意調整。
四、黑井“鹽”文化旅游產品改進措施
黑井,要想讓大家記住這個曾經富甲一方的地方,就要對黑井的“鹽”文化進行深入剖析,找到“鹽”文化與現代設計的契合點。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只有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旅游產品的發展才能長盛不衰。
首先,政府可以與各大高校及科研機構進行良好的配合,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對于黑井,大到旅游景區品牌形象設計,小到一個小小的導游圖都要進行一系列的設計。整體上,要達到視覺的一致,還要注重細節問題。對于“鹽”文化旅游產品,加大開發力度,開發一系列有關井鹽的新興產品,使來這里旅游的游客通過多種“鹽”文化旅游產品,深入了解黑井“鹽”文化,進一步充實旅游產品市場。其實,黑井的鹽巴當作旅游產品是很有特色的,雖然地處云南這個多少數民族的地區,但并沒有被同化。在井鹽造型的設計上,需要豐富設計元素,讓“鹽”文化旅游產品更加貼近大眾的消費心理,沒有年齡局限、性別局限等。就以“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銅像”為例,形態生動,是眾多收藏家特別希望得到的東西。但是全世界只有12個,還有幾個未追回的,想私人收藏是絕對不可能的。那既然這樣,就可以將鹽的造型做成“十二生肖獸首”的形狀,這樣既提高了黑井整體旅游產品的工藝性,又可以供愛好者私人收藏,之后可以保存一次關于黑井旅游的美好記憶和一次行走的回憶。并且對“鹽”工藝品的外部包裝也要進行大的改進,不能只是單一的、簡易的包裝,要解決產品的包裝、材料、式樣等問題,使產品的包裝具有藝術性和審美性,以勾起旅游者的購買欲望。現在對于黑井“鹽”文化旅游產品的發展,就是要將其發展為一種特殊的工藝品,精湛的工藝品與個性包裝完美結合,就像是山西大同的煤雕一樣,利用自身優勢,創造出一種藝術與設計相結合的工藝品,既可以自己收藏,又可以饋贈親友。這對于黑井“鹽”文化是一種很好的傳播。
其次,針對黑井古鎮的特色美食,比如灰豆腐、鹽津干巴、鹽燜雞等,就可以采取簡易真空包裝,現做現打包,這樣既保留了食物的鮮,也可以讓親人都品嘗到黑井美食。對于灰豆腐,由于豆腐原材料經水以后容易酥軟,易破損,那在真空包裝之前就要將灰豆腐不沾水,干的直接真空包裝,里面裝有做湯時需要的料包,讓游客可以自己回家以后做出好吃的黑井美食。這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改動,但是對于黑井古鎮美食的傳承與發展卻是巨大的貢獻。
最后,政府與專業機構要進行良好的合作,采取實質性措施。為了更好地宣揚“鹽”文化,僅僅依靠旅游紀念品是遠遠不夠的,希望可以多建立幾個類似“古法制鹽作坊”這樣的可以讓旅游者自己實踐的平臺,通過自身實踐來更好地理解曾經的黑井。還可以拍攝關于黑井的宣傳片循環播放,并建立鹽文化大講堂。對于井鹽,在養生方面,也可以發展連帶產業,就比如鹽浴中心、療養中心等。
五、結語
黑井,因鹽而興因鹽而敗,始終夾雜在古典和現實之間,夾在喧嘩與寂寞之間。它留給我們的,雖然只有一個鹽都滄桑的背影,但是也留給了我們一筆巨大的“財富”,黑井也將會因“鹽”文化旅游業的發展重新走回到人們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