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
5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天,在童年的故鄉,這只是一個極其普通平常的周末,與其他任何一個周末沒什么兩樣。如果遇上下雨漲水,那該是家家戶戶下田施肥,移栽小秧的時節了。
自從上學離開家鄉,與母親就總是離多聚少。想起一句話,說子女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最多不過十多年,的確不假。后來參加了工作,依然與母親分居兩地,母親在家種著那幾畝貧瘠的土地,我卻在忙碌著自己平凡的工作。每每忙得無暇回家看望母親時,就抽時間打個電話問問。母親的回答總是:“我很好的,你好好上班!你們過得好,就是我最高興最喜歡的事,別牽掛……”
母親的話讓我真的放下心來,又一頭鉆進工作里去了。可是,有時事實并非像母親在電話里說的那樣。許多時候,她為了讓子女安心工作,自己生了病,去鎮上醫院買點藥吃著,只要還能撐,就盡量不讓子女知道。有一次,已經痛得下不了床,才不得不告訴子女,說自己不舒服,兄妹幾人急忙趕回家,將母親送往城里最好的醫院,一下子就被送進了重癥監護室。
自從那次之后,每每與母親通話,我總是下意識地聽聽她說話的聲音,只要聽出異樣,立即警覺地詢問她身體好不好,是不是又生了病,平常能回家時也就盡量回家陪她。孔子曾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我的父親早逝,現在只剩下母親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制約,不遠游當然不太可能。但是,條件允許,我將母親接來城里與我一起居住還是可以的。通過反復的考慮,又多次和母親交流,母親終于同意離開故土到城里來與我一起居住了。母親有文化,曾有一份在縣城郵電局守總機的工作。
記得我上學時,曾多次聽到母親說過北京,提過天安門廣場,講過八達嶺長城。在談這些地方時,母親眼神里充滿了無限向往。2007年,借著一次休假的機會,我帶著母親從省城貴陽飛往北京。用一周的時間,我們逛了北大、清華,去了故宮、天壇,爬了八達嶺長城,夜半起床去天安門廣場守著看升國旗,還去海淀區看望了世萍表姐。
那次母親非常高興,逢人便說沾了女兒的光,要不一輩子就只有在夢中才能到北京了。那些在北京拍攝的照片,母親送到相館里全部沖洗出來,裝了兩個大相框,沒事時就看看、笑笑,再看看,再笑笑。記得從北京返回貴陽時,我們依然乘飛機,因遇上冷空氣侵襲,一股強大的氣流沖擊過來,飛機就顛簸得很厲害。母親很困惑,說在家乘拖拉機時,砂子路坑坑洼洼出現顛簸那很正常,怎么這飛機在天上飛都會遇上“爛路”嗎?抖什么抖呀?我給母親耐心解釋,母親則連連說自己老了,跟不上形勢,還是年輕一代強,什么高科技的東西都懂。
歲月蹉跎,一晃一年過去了,母親的背一年比一年駝得厲害,記憶力也大不如前。每每出去鍛煉身體時,就要拿個小布包,頭天晚上就裝好必須帶走的東西,反復檢查,我再幫著復查,這才放心睡下。
母親節那天,微信群、朋友圈、QQ群里的各種祝福鋪天蓋地。我跟母親說:“媽:今天是母親節呢!要不,我們不煮飯了,出去吃一頓去?”母親說:“這節日是西方人過的吧?如果兒女孝順,如果兒女成器,如果身體健康,如果一家人團結和睦,隨時歡聲笑語,那就是我最高興的事了!何必一定要在今天走這形式?一家人幸福地生活,那天天都是母親節哪!”
(摘自《黔西南日報》2016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