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兒是指從出生后臍帶結扎開始到整28天的一段時間。新生兒不僅是胎兒期的延續,更是給新爸爸、新媽媽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很多新爸爸、新媽媽在第一次接觸到自己寶寶時手忙腳亂,遇到一些異常狀況更是不知所措。新生兒經常會出現哪些異常狀況?應該怎么辦呢?
新生兒常見的特殊生理狀態
生理性黃疸 人類初生時膽紅素產量大于膽紅素排泄量。其特點:一般情況良好;足月兒生后2~3天出現黃疸,4~5天達高峰,5~7天消退,最遲不超過兩周;早產兒黃疸多于生后3~5天出現,5~7天達高峰,7~9天消退,最長可延遲至3~4周。黃疸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家長自己很難判斷,一定要聽從兒科醫生的建議。
“馬牙”和“螳螂嘴” 在上腭中線和齒齦部位,由上皮細胞堆積或黏液腺分泌物積留所形成的黃白色小顆粒,俗稱“馬牙”,數周內可自然消退,對于新生兒吃奶無任何影響。新生兒兩側頰部各有一塊隆起的脂肪墊,俗稱“螳螂嘴”,有利于乳汁吸吮。“馬牙”和“螳螂嘴”均屬于新生兒正常生理表現,不可擦拭或挑破,以免發生感染。
乳腺腫大 由于來自母體的雌激素中斷,負反饋作用減弱,使嬰兒在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性激素分泌一過性增加,于生后4~7天均可出現乳腺腫大,如蠶豆或核桃大小,2~3周自然消退,切勿擠壓,以免發生感染。
假月經 部分女嬰于生后5~7天(有些更早),陰道流出少許血性分泌物,俗稱“假月經”,也是雌激素的中斷所致,可持續一周左右。
新生兒紅斑 生后1~2天,在頭部、軀干及四肢的皮膚可見大小不等的多形紅斑,俗稱“新生兒紅斑”,嬰兒無不適感,皮疹多在1~2天內迅速消退。
粟粒疹 在鼻尖、鼻翼、頰、顏面等處常可見到因皮脂堆積形成小米粒大小黃白色皮疹,稱之為“新生兒粟粒疹”,幾天后自然消失。
青記 一些新生兒在背部、臀部常有藍綠色色斑,此為特殊色素細胞沉著所致,俗稱青記或胎生青痣。一般僅見于黃色人種,隨年齡生長而消退。
橙紅斑 分布于新生兒前額和眼瞼上的微血管痣,數月內可消失。
新生兒常見異常情況的處理
發熱 發熱是新生兒的常見癥狀,通常將新生兒的核心溫度高于37.5℃定義為發熱。下面一些癥狀可以簡單鑒別是保暖過度發熱還是感染發熱,但不適用于保暖過度引起的超高熱者。如考慮感染發熱請求助兒科醫生,多數需轉新生兒室進一步治療。
保暖過度 肛溫升高、手足熱、腹壁皮膚溫度低于足部皮膚溫度(<2℃)、皮膚紅色、姿勢伸展、外觀健康。
感染發熱 肛溫升高、手足較涼、腹壁皮膚溫度超過足部皮膚溫度(>3℃)、皮膚較蒼白、精神萎靡、一般狀態欠佳。
嘔吐 新生兒胃容量小,呈水平位,幽門括約肌發育較好而賁門括約肌發育較差,腸道蠕動的神經調節功能和分泌胃酸及蛋白酶的功能較差,所以新生兒很容易發生嘔吐。但是也有很多病理性情況會導致嘔吐,一般嘔吐較重,新生兒一般狀態不佳者需請兒科醫生會診,明確嘔吐原因。
哭鬧 哭鬧是表達感覺和要求的一種方式,饑餓時要吃,尿布濕了要換,過熱或過冷要更衣,這是正常的要求,屬于生理現象,這種哭鬧音調一般不會很高。但另一種情況是對不舒適和對疼痛的表達,身上被蟲咬后感到癢,發生皮膚褶爛,腸絞痛、頭痛、耳痛時的疼痛感,更要哭鬧,屬于病理現象,哭聲高尖,時間長,有時身體還搖動,哭的程度與感覺的輕重相關。如果為病理性哭鬧,請求助兒科醫生。
妊娠糖尿病母親兒 由于現在生活條件得到改善,母親孕期患糖尿病的比例逐年提高,除要求孕母控制飲食外,在寶寶出生后需要監測血糖1~3天,防止因血液中過多的胰島素或者喂養過少導致低血糖。持續且頑固的低血糖對寶寶各臟器的發育均有不利影響。
假性血尿 新生兒早期由于生理性排泄尿酸鹽多,且母乳不足或喂養不足造成尿液濃縮,可引起小便呈磚紅色,一般多喂養,72小時后消失。
臍疝 腹腔臟器由臍環處向外突出到皮下,形成臍疝,為新生兒常見的一種預后良好的先天性發育缺陷,大多數有自愈的傾向。4歲以上臍疝仍不愈合者,可手術修補。
隱睪 生后男嬰兩側睪丸多下降至陰囊,但也有在腹股溝中或異位于會陰、股內側筋膜或恥骨上筋膜等處,稱為隱睪。3個月內89%能自然下降,1歲以后下降機會明顯減少,應用激素或手術治療。
鞘膜積液
陰囊較正常偏大,常于生后2個月吸收,一般晚于1歲自愈可能下降,需手術糾正。
(摘自《武進日報》2016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