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虹
中秋拂過,國慶正酣,又是一年“雙節”到。我們這代人的童年是在物質匱乏和文化饑饉中度過的。幼時盼年節,卻一點兒不懂年節。
還記得那會兒,年節的含義實在得不能再實在:熱鬧,不用上學,穿新衣裳,最要緊的還是改善伙食解饞……后來,隨著生活條件改善,年節漸漸不再具有以往的吸引力了,以至于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過得沒意思!
為什么過得沒意思?無外乎兩個原因。一是以往的物質渴望已經對年節形成了慣性期待。雖早已不愁吃穿,但我們還是讓可憐的年節繼續承受著不能承受之重。二是不識年節真面目。其諸多優秀深刻的思想文化內涵已被人們淡忘,“文革”中更是當做“四舊”和封資修,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由于抽掉了文化內核,所以很多傳統節日的儀式慶典被簡化或省略,一些節日食品、器具的制作也已失傳,從而使過節只流于表面,甚至干脆變成了“消費節”或“旅游節”。
對當下很多人來說,不同節日的區別僅在于旅游的目的地不同,或聚餐的對象不同。缺乏文化滋養的各種節日,就像一只泄了氣的皮球,任你怎么拍也蹦不起來,所以才會越來越覺著它沒勁。對年節的認知如此變形和錯位,還怎么能過得有意思呢!
其實,中國的傳統節日根植于數千年的農耕文明,許多節日都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比如春節、端午、中秋、冬至等,先秦時代就已經有了雛形,一些節日習俗甚至從遠古傳承下來。那些中國傳統節日只是在一些冷漠和膚淺的現代人面前,其頑強的生命力才開始打了折扣。
節日一經形成,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以便于世代傳承。人類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很多節日雖時過境遷,但依然保留著古老的影子。當然,節日習俗并非一成不變。韓愈說,“民俗既遷,風氣易隨”。比如漢代以前三月過“上巳節”,古人有禊祓的傳統。這是一種臨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動,而它在魏晉以后則變成了郊游踏青,大概就是我們今天新馬泰七日游的前身。中國節日文化沿革的總趨勢是,積極向上的東西不斷取代陳規陋習,在傳承中變異,在變異中發展。
中國的節日文化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積淀、凝聚,已經成為億萬炎黃子孫的寶貴精神財富。就拿吃來說,餃子之于春節,元宵之于上元,粽子之于端午,月餅之于中秋……它們表征和寄托的是我們民族共同的社會心理和文化情愫,其中包含著對幸福的向往,對親友的關懷,對家庭的呵護和對國家的祝福。而除了這些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那些與傳統佳節有關的起源演變、浪漫傳說、典故趣聞等,不也是節日文化的饕餮盛宴嗎?我想,只有對這些文化有所體悟,我們或許才能把一個個節日過得有滋有味,至少不會稀里糊涂。
節日是文化傳播和傳承的重要載體,它對于塑造民族品質、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積極作用。一個成熟的民族必然擁有眾多文化內涵豐富的節日,而解讀節日的文化屬性與歷史密碼更是值得思考的。我們還傳統節日以本真之時,就是遠離勞形苦心、物欲橫流之日。讓中國傳統的節日充盈著文化韻味,你會更加愜意瀟灑。一句話,好節還得好過,您說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