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琳 李欣
摘 要 植物配置、植物群落結構以及栽植密度影響著城市園林綠化設計。本文針對一二年生花卉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做了一些理論和實踐的探討,包括基本概念等,并對一二年生花卉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做了全面的介紹,提出在園林綠化中運用一、二年生草本花卉造景時應注意的問題,為創建和諧園林城市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一二年生 觀賞花卉 園林
中圖分類號:Q949.9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是生態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等的建設,綠色工程的實施以及人們對生態環境改善的日益重視,在園林綠化中,園林花卉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眾多的園林花卉中,一、二年生草本花卉以其強烈的裝飾性和便宜的價格贏得了廣大園林綠化工作者及人民的喜愛。
1基本概念
1.1一二年生花卉及其特點
在當地栽培條件下,春播后當年能完成整個生長發育過程的草本觀賞植物稱一年生花卉;秋播后次年完成整個生長發育過程的草本觀賞植物稱二年生花卉。由于各地氣候及栽培條件不同,二者常無明顯的界限,園藝上常將二者通稱為一、二年生花卉,或簡稱草花。有時也把一些作一、二年生花卉栽培的多年生花卉包括在內。繁殖方式以播種為主。習見的種類有: 鳳仙花、雞冠花、一串紅、三色堇等。是園林布置的重要材料, 常栽植于花壇、花境等處, 也可與建筑物配合種植于圍墻、欄桿四周。一二年生花卉一般具有色彩艷麗、生長迅速、栽培簡易、應用廣泛、成本低且銷量大等特點。
2一二年生花卉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
一二年生花卉種類眾多,能在不同的生境下生長,在園林中應用范圍很廣。在設計時,通過科學和藝術的組合,充分發揮其自身形體、線條、質地、色彩等自然美特質,可創造出生機盎然、優美靚麗的園林景觀。
2.1基本原則
(1)滿足功能性的原則;
(2)生態性原則;
(3)景觀性原則;
(4)色彩性原則;
(5)文化性原則。
2.2一二年生花卉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方式
(1)花壇。花壇是在具有幾何輪廓的植床內種植各種不同色彩的花卉,運用花卉的群體效果來體現圖案紋樣,或觀賞盛花時絢麗景觀的一種花卉應用形式,主要應用于規則式布局中,有單獨或多個帶狀及成群組合等類型。
(2)花臺。花臺又稱高設花臺,是高出地面栽植花木的種植方式。花臺的配置形式有規則式和自然式兩種,一個花臺內通常只選用一種花卉。
(3)花柱。它的最大特點是充分利用空間,立體感強,造型美觀,而且管理方便。立體花柱四面都可以觀賞,從而彌補了花卉平面應用的缺陷。其它花卉材料應選用色彩豐富,花朵密集且花期長的花卉。如三色堇,矮牽牛,四季海棠,天竺葵,五色草等。
(4)花境。花境中花卉的布置常采用自然式塊狀混交來表現花卉群體的自然景觀。花鏡的邊緣依據環境的不同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流暢的自由曲線。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在花鏡中多與多年生花卉混植,從而起到陪襯與調和的作用。
(5)花緣。用比較自然的方式種植灌木及觀花草本植物,呈長帶狀,主要是供從一側觀賞之用。花緣按所種植物分為一年生植物花緣,多年生植物花緣和混合栽植花緣,而以后者為多。
3 應用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在配置應時,要推敲不同植株的尺度關系,力求布局疏密有致,空間層次豐富,以充分顯示植物造景的魅力;第二,遇到要與建筑配置時,則要因地制宜。根據建筑特征,合理地與喬木,灌木,草坪搭配應用,特別要注意所選擇花卉的特性,要造型的象征和寓意以便準確地烘托主題;第三,要注意花卉之間色彩,質地的對比。第四,配置應用時應突出地方特色。由于我們所處的各個城市都不一樣,經濟發展也不平衡,自然條件,自然資源,歷史文脈,地域文化差異很大。城市綠化應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我們要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
4結論
在園林綠化中,一、二年生草本花卉的配置與應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與其它園林要素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在配置應用時要與城市文化特色,藝術氛圍,人文地理等互相依存,共同發展。創造一個協調穩定,景觀優美的游憩地,極大地改善、豐富、調節人們的精神生活。
參考文獻
[1] 屠萬林.園林植物保護從設計開始[J].現代農業科技,2006(9):57.
[2] 裴淑蘭.淺談園林樹種選擇配置與病蟲害防治[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5(3):51-52+56.
[3] 王子華.淺談園林設計與植物保護[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102-103.
[4] 溫永紅.園林害蟲的持續控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29):296-297.
[5] 徐明慧.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3.
[6] Luai M.Al-Hadhrami,A.Ahmad.Assessment of thermal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masonry bricks used in Saudi Arabia[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2008.
[7] Josef Seifert.Backto“thingsinthemselves”Aphenomenology and structuralism [M].London:Macmillam,1985.
[8] Peter Zumthor.Thinking Architecture[M].Basel:Birkhaeuser Verlag,1999.
[9] Kathryn Smith.Frank Lloyd Wright:Americas MasterArchitect[M].Abbeville Press,1998.
[10] Robert Kronenburg.Spirit of the Machine:Technology as an Inspiratioin Architectural Design[M].Great Britain:Wiley-Academy,2001.
[11] 高靖華.中國當代建筑與傳統建筑的建筑文法比較及傳承關系研究[D].河北工業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