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處在一個互聯網和物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信息變得更加透明化了。近年來,針對網絡熱門事件,大量網民各抒己見,網絡輿論暴力事件時有發生。其背后隱藏的倫理道德問題不容小覷。網絡輿論暴力無論是對國家、社會還是個人都造成了危害。本文就這種輿論暴力事件,探究其產生的原因,提出倫理對策。
【關鍵詞】網絡輿論暴力;倫理;對策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有人說如果我們沒有網絡就像失去了四肢。隨著技術的更新,網絡已經深入到我們衣食住行各個領域。我們也開始通過網絡就社會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當網絡以洪水之勢向我們涌過來的時候,網絡輿論壓力也隨之而來了。例如人肉搜索,人肉搜索也是一本雙刃劍,一方面,它在反腐倡廉、維護倫理道德方面發揮了輿論監督的作用;另一方面人肉搜索也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許多人肉搜索最后演變成網絡暴力事件,給當事人造成嚴重創傷。但是,“網絡本沒有暴力,網絡的暴力來源于網絡暴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網絡輿論暴力的含義及特征
(一)含義
關于“網絡輿論暴力”,目前沒有一個特定的解釋。就熊欣、李玲的觀點:“網民通過激烈的言辭等在網絡空間表達對某一事件和現象的看法,并對事件當事人進行道德審判,還以公布事主個人隱私信息等方式使網絡的道德審判轉向現實生活,使當事人以及部分參與者受到心理甚至生理的傷害。”當我們在網上看到一件事情的時候,可以根據個人觀點、喜惡發表自己的評論。但是慢慢的人們從言論自由演化成了隨心所欲的發言。網絡變成了一個泄憤找樂子的地方。網絡輿論具有很強的煽動性,甚至有的網民就一個事件集結起來攻擊當事人。很多網絡事件我們并不是親歷者,只是斷章取義、片面理解網絡事件,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隨意在網絡上大加贊揚或者謾罵,并且許多網民的言論已經對當事人造成了創傷,可是不但不愧疚,反而認為自己是在懲惡揚善。
(二)特征
參與網絡暴力的網民也是良莠不齊的。有的人想借網絡問題實施自己輿論監督的權利,或者通過自己的言行幫助別人;而有的人確為了博取眼球,有意發表過激言論,發泄自己的情緒;還有的人制造網絡輿論,從中獲取一己私利。他無論他們發表言論帶有怎樣的動機,大都打著正義的旗號,以道德的名義發表言論,使得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盲目的附和,和大家一起“伸張正義”,最終演化為網絡暴力事件。
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交流場所,大家可以以任意名字、任意身份參與網絡輿論暴力。甚至有的網絡高手更改常用的ID,刻意隱藏自己的身份。也正是澤陽的邊便捷手段使得許多網民更加肆無忌憚的發表自己的言論。
截止2014年,中國互聯網上網人數為64875萬人,而大家現在對社會熱點問題關注度又有所提高,這就使得參與網絡輿論暴力的人數增加,其中有些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成為了其中一員。網絡輿論暴力一開始可能只是少數人的言論,但是這些言論往往制造了一呼百應的效果,最后輿論聲勢不斷變大導致暈輪暴力的產生。而很多參與其中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經對他人造成了嚴重影響,反而認為自己是在伸張正義。
三、對網絡輿論暴力進行社會控制的必要性
網絡輿論暴力像病毒一樣大肆蔓延,對國家、社會、個人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所以,對網絡輿論暴力進行社會控制,勢在必行。
從國家層面來說,網絡輿論暴力對國家的和諧安定構成了威脅。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雖然網絡是虛擬的,但是網絡事件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事實,那也是現實事件的折射。這些事件只不過是在網上被擴大化了,但它本身也是現實的影子。被擴大的事件就會帶來被擴大的后果,有些甚至會影響社會秩序。其次,網絡輿論暴力之所以屢禁不止,網民之所以敢肆無忌憚的發表言論,攻擊他人,很大程度上試音為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只依靠“道德審判”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此處的道德標準是大多數網民認為合適的標準,它與法律的標準還有一定的距離。
網絡輿論暴力不僅對國家,對社會也造成了危害。網絡輿論暴力不斷的在挑戰道德標準。一些人打著正義的旗號挑起輿論事端,使得另一些人不明就里的隨之附和,這種隨大流的風氣會影響網民的價值觀。例如前一段時間發生的東北大媽訛外國小伙事件,很多人跟隨輿論導向,對東北大媽群起而攻之,大媽難以忍受輿論壓力,對外國小伙公開致歉。但是后來經查證,錯不在東北大媽,而在于那個外國小伙,很多網民知道后,又馬上譴責大媽當時為什么要道歉。通過這樣一個例子我們就能看到,網絡輿論暴力影響了大家的價值判斷。
網絡輿論暴力不僅影響著國家和社會,對網絡環境的影響也不容小覷。網絡為我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思想交流和生活方式。通過網絡,我們能很快知道距離很遠的事情。但是,正如東北大媽與外國小伙一例,網絡信息的真實性受到質疑。
網絡媒體遭到了空前挑戰。
網絡輿論暴力還對當事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首先,輿論暴力對被抨擊的對象造成了嚴重創傷。原本無辜的東北大媽迫于大眾輿論的壓力,向有錯的外國小伙子道歉,這對東北大媽來說是一種屈辱,也是一種傷害;然后,輿論暴力對施暴者也產生了影響,大多隨從大流的網民缺乏獨立的判斷,他們對網絡信息的真實性堅信不疑,如果任其長期發展下去,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會受到嚴重扭曲。
四、規制網絡輿論暴力的倫理對策
(一)增強網民的道德規范意識和責任感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網絡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下的工具,它與現實社會日益滲透,每個人都可能受到網絡輿論暴力的影響,或者充當了“劊子手”,或者深受其害。所以首先就要增強網民的道德規范意識。保持清醒的頭腦,提高鑒別網絡輿論的能力,不隨從大流,冷靜客觀的看待每一個事件,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尊重他人。當自己受到網絡輿論暴力的攻擊時,不采取偏激手段,要通過正當合理的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二)加快網絡倫理教育步伐
美國向學生開設“倫理學與互聯網”這樣的課程,教導學生正確面對、學會分辨網絡輿論,以知識和理性看待每一個事件。學生也深受網絡輿論暴力的影響,而學生由于沒有太多社會經驗,分辨能力更弱一些,所以增加網絡倫理教育勢在必行。
(三)增強媒體的權威性和真實性
網絡輿論往往帶有煽動性,而有的人為了泄一己之憤辱罵他人,更嚴重的可能對他人的人身安全帶來嚴重威脅。要杜絕網絡輿論暴力,媒體就要做到從源頭上保證網絡信息的真實性。發揮示范功能與輿論引導作用。正如東北大媽與外國小伙這一例子,東北大媽之所以受到輿論的侵害,是因為當時媒體失真,導致網民輿論走勢一再偏激。現在存在一種很怪異的現象,就是網絡媒體將各類事件擴大化了,甚至有的媒體為了提高關注率,嘩眾取寵,故意搞出噱頭來供大家品玩。所以,作為網絡媒體的一員,應該增強自身的職業操守,帶著強烈的責任感去寫好每一篇文章。
(四)網絡倫理規范和法律規范建設并軌
解決網絡輿論暴力的關鍵一環就是要將網絡倫理規范和法律規范建設并軌。缺乏獨立的人格教育,從眾思維就會占據人們的大腦,成為主導的行為意識。所以要增強道德規范,使網民不再以大多數人的輿論導向為道德標準,充分發揮道德的約束作用。但是,要想遏制網絡輿論暴力,單靠道德規范是遠遠不夠的,這還要充分發揮法律的強制作用,使網絡輿論暴力有法可依。這樣才能加大整治力度,保證道德規范教育的實施。“法律的存在能幫助預防不道德和破壞行為,法律作為道德規范的基準,使得大多數人可以在此道德規范內進行他們的活動。沒有界限就很難確保沒有影響和侵犯他人的情況。”所以要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雖然我國在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31次常務會議上通過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但是這些法律法規需要進一步的規范完整,對清潔嚴重的網絡輿論施暴者予以法律制裁。
參考文獻:
[1]熊欣,李玲.反思網絡輿論暴力的成因[J].青年記者,2008(14)
[2]周霞.論網絡輿論暴力的倫理規制[D].北方工業大學,2014
[3]鄧曉霞,王舒懷.對“網絡輿論暴力”說“不”[N].人民日報,20070810(16)
[4]唱響奮進凱歌 弘揚民族精——記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人民日報,2008621
[5]李曉紅,方金珍.網絡輿論暴力的東交通大學學報,2009,(4):122
[6]涂南孌.網絡暴力的倫理分析[D].長沙:中南學,2009:12
作者簡介:
孫晨華(1991-),女,河北廊坊人,碩士,上海大學哲學系,研究方向:西方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