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瑋

許昌地處中原之中,從華夏文明5000年歷史長河中走來。“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漢風魏韻是這座千年古城難以磨滅的印記。
許昌的地理位置優越,生態環境怡人,先后榮獲了“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多個稱號。歷史名城、曹魏都城、生態新城在這里完美交融,散發出它獨有的魅力和神韻。
廊道林網 生態屏障
林業生態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早在2006年,許昌市就已開始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的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許昌市林業局局長張建華介紹,許昌市目前共造林綠化163萬畝,綠化率達96.91%,全市的森林覆蓋率為14.76%。基本上形成了以90多萬畝花卉苗木為基礎,以2000公里主干道路綠化為骨架,以452萬畝農田林網為脈絡,以溝、河、路、渠和宜林荒山綠化為重點的林業生態防護體系,呈現出“城區綠島、城郊林帶、城外林網、城鄉一體”的森林生態景觀。
張古路兩側的法桐遮天蔽日,平原農田林網形成道道生態屏障,北部、西北林海一望無際的綠植……描繪著一幅幅靚麗的綠色畫卷。“近年來,許昌縣十分重視林業生態建設,政府租地,免費提供給企業,由企業對廊道進行綠化。這樣一方面可以減輕政府財政對綠化投入的壓力,另一方面能有效提升綠化檔次和效果,也充分保證了樹木成活率,實現了雙贏。”許昌縣林業局局長岳菊敏介紹,以新元大道生態廊道建設為例,這條大道全長24.7公里,以栽植巨紫荊、法桐喬木為主,共2萬余株。科學的規劃、市場化的運作、嚴格的管護機制,為生態廊道的建設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許昌市林業局副局長劉納新告訴記者,許昌市按照城鄉貫通、村鎮相連的要求,對全市1656公里縣級以上道路、1773公里鄉鎮道路進行了全面綠化,全市通道綠化率達95%以上,綠色廊道連續成網,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生態景觀林帶,成為許昌生態綠化的一大特色。并且許昌市始終堅持“增加資源總量、建設生態屏障,改善生態環境”的發展目標,積極推進農田林網建設工作,目前已實現林網間作面積452萬畝,農田林網控制率達98.2%,為糧食安全提供了良好的生態屏障。
林水一體 水潤蓮城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水是一座城市靈動的象征,治林和治水雖各有側重,但卻密不可分。近年來,許昌市按照“環河一條路、沿河一片綠、依河一批景、建設生態河堤”的理念整體規劃,對7條環城100多公里的河岸進行綜合治理,堤頂路面硬化,兩岸植樹造景。“五湖四海畔三川,兩環一水潤蓮城”的美好景象已初步顯現,一個“河暢、湖清、水凈、岸綠、景美”的林水一體水生態文明城市展現在世人面前,在市區親水游,觀水景成了許昌市民休閑生活的新主題。
“護城河這幾年的變化可大了,不僅水更清了,花草樹木也更多了,如今的環境是越來越好。每逢節假日都會有很多市民和游客到這來登船游玩,十分的熱鬧。”在護城河邊生活了幾十年的李桂芝高興地對記者說。
近年來,許昌市隨著水系建設的深入推進,城市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與“創森”之初相比,林業用地增加了48.45萬畝,綠化面積增加了68.25萬畝,綠化率由原來的79.2%提升為96.91%;林木覆蓋率由24.4%提升為32.51%;全市林木總蓄積量由464.3萬立方米提升到690萬立方米。
“水美”“綠多”如今已成為許昌市森林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優勢之一。“‘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這是許昌市水系綠化的真實寫照,也是全市上下多年共同努力的結果。”張建華欣慰地對記者說。以水定城,以水塑城,以水興城。滿城的清流將賦予許昌無窮無盡的靈動,許昌大地將在豐盈水源的滋養下,孕育出更加美好的未來。
平原林海 花木之都
許昌市地處亞熱帶和北溫帶過渡區,光照充足、土壤肥沃,自唐代以來民間就有花木栽植的傳統,是南花北移,北木南遷的天然馴化帶。近年來,許昌市充分發揮傳統優勢,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著力打造花卉苗木這一林業特色產業。劉納新介紹,目前,全市花木種植面積90多萬畝,其中規模化種植面積已達70萬畝,擁有各類花木企業1600多家,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花卉苗木生產和銷售集散地,年產值70多億元,先后被國家林業局、中國花協命名為“全國花卉生產示范基地”、“全國重點花卉市場”和“中國花木之鄉”。
“鄢陵野色平于掌,也有江南此景無”。作為許昌的“一束花”,鄢陵的花卉產業發展勢頭尤其強勁,規模達百萬,形成了綠化苗木、盆景盆花、鮮花切花、草皮草毯4大系列2400多個品種,被譽為“中國花木第一縣”。
鄢陵縣委、縣政府確立了‘依花富縣、以花名縣戰略,把花木產業放在突出位置來發展,使花木生產從小打小鬧向規模化發展,讓傳統的花木種植業變為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鄢陵縣花卉協會秘書長李新疆告訴記者。
以鄢陵縣柏梁鎮姚家村為例,姚家村的2700畝耕地全部種植花木,部分農戶還在外承包土地7800多畝,用于發展花木生產;全村有花木經紀人280多人,在外花工420人。通過發展花木產業,使姚家村人掙到了票子、蓋上了房子、坐上了車子、用上了機子、轉換了腦子,實現了“五子登科”。如今,姚家村各式樓房林立,街道寬廣整潔,人際關系融洽,一個自然和諧、文明富裕的新農村初具雛形。
“鄢陵縣花木產業這幾年不斷發展,其實最大的受益者還是我們花農。以前辛辛苦苦種一年地也掙不了幾個錢,現在我們靠養花種樹都住上別墅了,日子是越過越紅火,就連不少上了年紀的種地老把式也開始學著養花種樹。”鄢陵縣柏梁鎮姚家村的花農姚合生對記者感慨道,“現在國家又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這讓我們這些花農發展花木產業的信心更足了,我們心里可都樂開了花!”
姚家花園花木專業合作社社長姚樹新介紹,在鄢陵縣姚家花園,共有400多戶1700多口人,通過種植花木,絕大部分村民都實現了致富,幾乎家家戶戶都買上了小轎車。“從前村民種花,現在村民不僅種花還賣花,從普通的花農發展成了花農商人、花農經紀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以后,村民們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多方面支持,鄢陵縣的花木種植不僅規模擴大了,水平檔次也有了顯著的提高。”
鄢陵縣花木產業帶來的良好經濟效益還帶動著其他縣鄉鎮相繼開展花木栽培和銷售,帶動了一批群眾就業、致富。如今花木產業集群核心區內已入駐省內外各類花木企業183家,其中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34家,帶動農戶6.1萬戶,實現就業20余萬人。
一個產業要想發展壯大,品牌是關鍵。為了打破花木市場銷售渠道建設相對滯后的局面,自2001年以來,許昌市已經連續舉辦了15屆中原花木交易博覽會,用花博會打造出花木的品牌。李新疆告訴記者,花博會的舉辦不僅增加了花木的銷售量,更重要的是借助這個平臺成功解決了花木產業升級轉型問題。
每年的花博會,全國的花木客商云集許昌,規模和效益逐年增加,為許昌市的花農帶來了豐厚的收入,老百姓們對于舉辦花博會十分支持。“花博會舉辦得好啊,對我們花農來說,既能擴寬我們的客源,又能讓我們開闊眼界。通過和全國各地的花商交流經驗技術,增強了我們的市場競爭力。如今我這花木生意是越做越大,腰包當然也鼓了不少。”花農張國峰笑呵呵地說道。
為進一步擴展產業鏈,許昌市還在花木與旅游的結合上大做文章,以一年一度花博會為載體,以鄢陵國家花木博覽園、禹州市森林植物園等為主體,建設了一批森林旅游景區。并不斷推出以花木為基礎的花鄉農家休閑游、櫻桃觀光采摘游、青少年花卉科普游、花木療養游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森林生態旅游活動,實現了花木、生態、旅游、文化的互利多贏。目前,全市森林生態旅游產業收入增幅連續多年保持在30%以上,經濟效益達10億元。
在林產品加工產業方面,許昌市以長葛市木材加工業為重點,建立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林、工、貿為一體的板材加工業體系,產品涉及纖維板、高密度刨花板、細木工板、貼面板、中密度板五大系列40多個品種。目前,全市已形成木材加工聚集區近20個,企業達500多家,全市林產加工業年產值達25億元以上。
城鄉一體 全民參與
城市森林改善了空氣質量,美化了居住環境,2015年,許昌中心市區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空氣優良天數累計達到163天。隨著許昌經濟社會的發展,政府和市民的綠化意識、生態觀念增強。許昌市委、市政府在增加城市綠量的基礎上,以“規劃見綠、見縫插綠、拆墻透綠,協力植綠”為原則,向彩化、香化、美化、靚化升級。并以500米為服務半徑建設公園、廣場和綠地,形成了以森林為主體、布局合理、喬灌花草合理配置、景觀優美、生態優先的城市森林生態網絡系統。
市民們在森林氧吧憩息,在林中綠道騎行,在街頭游園散步,在公園廣場健身等,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廣大市民朋友提供了休閑娛樂和健身場所。“許昌近年來真是美啊,游園、綠地越來越多,為我們這些退休職工提供了許多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真是越活越有勁兒!”家住許都公園附近的趙春蘭一邊跳廣場舞,一邊告訴記者。
位于許昌縣的北海公園,以龍騰四海為主題,栽植了銀杏、桂花、海棠、櫻花等各類苗木100余種40多萬株,當人們漫步在彎彎曲曲的小道上,綠樹成蔭,亭臺廊道穿插其間,一步一景、美不勝收。全開放式的北海公園,每天來此游玩采風的游人絡繹不絕,紛紛點贊,北海公園已經成為許昌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一顆耀眼明珠。
張建華介紹告訴記者,通過“創園”,許昌市區大街小巷的面貌徹底得到了改變。而要實現打造宜業、宜商、宜游、宜居的新許昌的目標,不僅要重視改善城市居住環境,更要注重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改善,推動城鄉一體,建設美麗家園。
為此,許昌市積極探索城鄉一體綠化的生態建設模式,目前已逐步形成一片花木基地、四個生態游園、三個園林組團、一百個生態新村、七百里景觀林帶的基本格局。推進區共完成綠地面積5941.9公頃,因地制宜實施四旁綠化,栽植各種喬木、花灌木美化村容村貌,形成了一批以長葛市水磨河村為代表的集“綠化、美化、香化、靚化”于一體的綠化模范村典型。目前,全市鄉鎮所在地和村莊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39.5%和47.6%。生態優先、綠色先行的建設目標基本實現,既有城市風貌、又具農村田園風光特色的基礎框架已經凸現。
近年來,許昌市還多次組織開展創建綠化模范鎮、綠化示范村活動,連續舉行了“林業生態村”創建活動,目前,全市已有100多個村莊被授予“市級林業生態村”。林業生態村的創建改善了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
創建森林生態城市,全民參與是基礎。許昌市廣大群眾的理解、支持和參與,為許昌市的“創森”工作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劉納新介紹,許昌市在“創森”過程中始終堅持“政府引導、企業為主、全民參與”的造林綠化機制,按照“不造無主林,不植無主樹”的原則,多策并舉,突破造林資金瓶頸,形成了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植樹造林新機制。
每年廣泛發動適齡公民嚴格履行每人每年植樹三至五株的法定義務,創新機制,讓全民自覺參加義務植樹活動。如今,許昌市的義務植樹建卡登記率已達93%以上,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