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天佑
?
回憶在江淮印鈔廠的日子
□封天佑
1944年江淮印鈔廠在林上莊建廠恢復生產后,廠里陸續把原來分散到各地打埋伏的工人找回來,1944至1945年間,分別從上海、蘇中行署文工團和地方政府調來一批人員充實力量。
我于1945年元月進廠,做鈔票紙的收發工作。當時廠里有職工兩百人左右,廠部下分設了凸版股、檢票股、檢號股。凸版股附屬一個收發組,負責從白紙印成底紋、背面、正面的鈔票半成品向凸版車間每臺機器發送,印制中間又陸續收回晾干。凸版車間共有十幾架圓盤機,工人用腳踩動機器運轉,用手將一張張印鈔紙,放進機器印刷,印好后立即取出來,把要印制的鈔票紙放進去,不但動作要快,而且要放正,不得有一點傾斜。從白紙開始印底紋、正面、背面、號碼和蓋銀行行長印章,要經過四道工序,才完成鈔票完整的印刷。中間經過檢票股檢查,最后,由檢號股切成一張張鈔票,打包運送江淮銀行總行。
那時的生活條件很差,廠里的宿舍是就地取材修建的,墻用蘆葦稈編織,屋頂用茅草覆蓋。四面通風,地上潮濕得可踩出水來。蘆葦稈編織后放在木樁上,鋪上一些茅草就成了床。冬天滿屋寒氣逼人,每個人只有一身棉衣和一條兩斤重的棉絮,同志們就一個挨一個地擠在一起睡覺。最難過的還是夏天,蚊蟲特別多,而且特別大,一叮皮膚起一個紅疙瘩,又痛又癢。有時候成群的蚊蟲向你進攻,一個巴掌打去就可以殲滅幾個“敵人”。吃的是粗米、青菜、蘿卜、藕等,一月半月難得吃上一次肉。一年給每人發兩套土布單衣,操作機器的同志沒有專門的工作服,汗漬加油漬,常常使他們的衣服變成油黑發亮的花衣裳。發的生活用品有牙刷、牙膏、毛巾、布鞋,下雨天就打光腳或穿草鞋。每月發很少的津貼——五角抗幣,用來理發或買肥皂等生活必需品。但同志們從無怨言,一個個都很樂觀,在緊張生產之余,開展唱歌、講故事、說笑話等文娛活動,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愉悅。
隨著反“掃蕩”斗爭的勝利,根據地一天天擴大,每解放一處,當地百姓就不再用日寇的軍用券和汪偽的儲備券,江淮幣(簡稱抗幣)的流通量也日益增加。廠領導召開了全廠職工大會,報告當前大好革命形勢,提出了要多出鈔票、快出鈔票的戰斗口號。同志們一致表示要把機器當槍,把工廠當戰場,同新四軍戰友們并肩干一場。本來是一天一班制生產,中午有休息時間,在你追我趕的情況下,早上還未吃早飯,工人同志就先到車間做開工之前的準備工作。中午也有人不休息來加班,甚至晚上下班后,也有人不休息,自動加班,常常形成日夜不斷的生產。收發組的同志們為了跟上緊張的生產節奏,除了吃飯和睡覺時間,全天都在工作間保證收發紙的供應。
為適應形勢發展,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1945年初,印鈔廠開始陸續遷到里下湖邊的新舍,與蘇北、中原等地印鈔廠合并成立華中印鈔廠。
林上莊,這個蘆葦蕩的小島,這塊浸透過抗日戰士——印鈔工人汗水和鮮血的土地,在我一生的回顧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編輯陶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