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烙刻在民族記憶中的印痕
?王霞


雪兒是坡娃從狼群中舍命救回來的一匹小馬駒。它通體泛藍光的白毛,藍黑色的四蹄,蓬松的長尾巴,是那樣漂亮英俊。它和坡娃一家,還有坡娃的小伙伴瓜燈和草靈,在野狐峪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
雪兒漸漸長成一匹健壯的駿馬。戰爭爆發了,雪兒被日軍強行擄走,身上被烙上日軍的火印。
日本軍官河野想把雪兒訓練成自己的坐騎。但雪兒心中的主人是坡娃,它不肯接受河野的奴役。雪兒因不屈的對抗而淪為拉炮的戰馬,不得不忍受母子分離的痛苦,并遭受種種凌辱。同時遭遇不幸的還有處在日軍大炮攻擊下的野狐峪村。
歷經戰火和苦難之后,雪兒終于被坡娃帶回了野狐峪,但身上的火印,成為它終身的恥辱。雪兒在村民們面前深深地低下了頭,直至它贏回尊嚴。
這是2016年“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先生的新作《火印》。
看完它,是在一個黃昏。光線已經很暗了,半輪明月早已掛在中天。深藍的天幕背景上,幾只大鳥無聲地掠過。對面樓房的燈光次第亮起,如點點繁星。路燈下,有幾個孩子和一只小狗在嬉鬧著。一切是那么的溫暖而安詳。
我突然想到書中的那匹馬和那個孩子,他們似乎正向我走來。
關于抗日戰爭的文學作品很多,但戰爭題材的長篇兒童小說很少,以動物作為主角的更是罕見。然而,戰爭沒有讓兒童幸免,所有的生命都在遭受著涂炭。曹文軒敏銳地捕捉到這個空白,通過精妙的故事構架及敘事方式,鋪展開生動鮮活的細節,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
在《火印》中,所有的情節進展都突破了以往抗日題材小說的套路,讓那遙遠得恍若隔世的一段戰火生活,在我們面前立體地顯現。虛構的人物、事件、地點,卻觸動了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這些曾沉睡于歲月的記憶碎片,借助文字,與現在的我們重逢。我們穿越了時間,置身于歷史,在一個虛擬空間里感受撲面而來的那種緊張、焦灼與混亂。
作者沒有刻意渲染戰爭的慘痛與血腥,也不去肆意展現敵我的仇恨與對立,但戰爭的殘忍與悲愴卻悄無聲息地向我們襲來。轉瞬間,無數的生命都在戰火中凋零;幸存的人們在生離死別之際,要面對被戰爭打碎的一切。
當黑暗將美好淹沒,雪兒、坡娃、年輕士兵和村民們,藏起了悲傷,挺直了脊梁,把仇恨化作了捍衛家園與尊嚴的行動。而當雪兒載著士兵終于打敗了河野,為野狐峪贏得勝利,為自己贏得尊嚴的時候,我們看到,戰爭在它的心中早已烙下了深深的傷痕,無法抹去。
雪兒是一匹馬,曹文軒卻把它當作有血性、有氣節的人來寫。他巧妙地借助雪兒的眼睛來看待這場戰爭,用它的經歷串聯起整部作品。大多數時間里,雪兒是沉默的,因此它在小說中的幾處嘶鳴,格外振聾發聵。那是雪兒在苦難中抒發自己情感,是為自己的厄運呼喊,也是為所有受難的人呼喊,更是對戰爭的控訴。
戰爭是殘忍血腥的,但是戰爭從來沒能摧毀人類,沒能阻止社會的進步。那是緣于人性深處永遠存在著愛。這份純潔的愛是人類社會永遠的明燈,它引領著全人類走過一重重的黑暗,走向理智的光明。
《火印》就是以人性的愛作為小說明亮的底色,讓讀者在感受戰爭裂痛的同時,還心存溫暖。坡娃與雪兒的心靈相依,坡娃和小伙伴瓜燈、草靈的情同手足,甚至日軍小兵稻葉對雪兒和小馬駒的呵護,都是戰火中極為珍貴的愛與悲憫。
曹文軒借助戰爭中一段人與馬的傳奇故事,一枚特殊印記,書寫了尊嚴、人性、親情在戰爭中演繹的故事。作者站在人性的角度和高度去反思戰爭,審視戰爭對一些美好事物的摧殘和毀滅,同時對友愛、尊嚴、溫情等正能量進行大力弘揚。《火印》讓孩子們在了解歷史的同時,更增強對愛的感受與向往,對光明的追求與堅信。
《火印》,印刻著我們不能、不該,也無法忘記的一切!
編輯劉建淑3146063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