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精粹
人民幣鈔票右下角(有的在左下角)有帶圓點的標志。圓點設計者叫李小川。李小川1979年從部隊復員到工廠從事錢幣設計工作,他家門口時常有個盲人在賣報,旁邊有個小女孩在替盲人數錢,一張又一張的白紙條從盲人口袋里扔出來,李小川上去問是怎么回事?小女孩哭著說:“不知是誰缺德,把白紙條當錢幣給了他。”

新版人民幣樣幣
這一幕深深刺痛了李小川的心。他琢磨能不能在流通的人民幣上做個標記,讓盲人通過手感識別人民幣的真偽。這時正值第四套人民幣設計,李小川顧不上休息,來到沈陽盲校,向盲人教師請教,盲校教師聽說他的來意,都非常激動,3天后年逾花甲的王德順老師交給他3套盲文數碼,李小川選擇了其中最簡潔的一套。以一個圓點代表數字1,兩個圓點代表數字5,三個斜點代表數字0,設計了帶盲文幣值的錢幣畫稿,中國造幣總公司對李小川的建議非常重視。經有關專家多方論證,決定用在人民幣鈔票上。(文/宗和)
平時,大家習慣于將“俸”和“祿”連用,但在古代,“俸”和“祿”差別相當大。
在《論語別裁》里,南懷瑾曾探討過“俸”和“祿”的不同,他說:“‘俸’等于現在的月薪,‘祿’有食物配給。祿位是永遠的,所以過去重在祿。”如果再細分,“俸”指錢幣,又稱俸銀或俸錢;“祿”指谷物,又稱祿米,所以,史料常以俸銀和祿米來計算官吏的俸祿。
具體到每個朝代,官員的俸祿發放形式又各有不同。據考,戰國至秦朝,官吏的俸祿以祿為主,粟米充當了各級官員的“工資”。至兩漢,官員俸祿開始正規化,官吏職位的高低和俸祿的級別以“石”表示,俸祿以斛為計量單位(每斛約合130斤),按月發給粟米。共有16等,萬石官月俸350斛,百石官只有16斛。縣令為千石至六百石官,每月90-70斛。這一時期,官員的俸祿由俸錢和祿米構成,二者各占一半的比例。魏晉時實行九品中正制,俸祿的形式也一改從前錢谷各半的形式,為帛、粟、錢各占三分之一。所謂的“帛”就是絲織品的總稱。隋代官俸又恢復了兩漢時期以粟米計算俸祿的方式。唐朝的俸祿形式則變得靈活,俸祿里除了傳統的俸銀、祿米外,還加上了田。除正常的俸祿外,官員還可領取薪炭、綢緞、紙筆及雇用人員的俸料銀。
從唐朝中期開始直至明清,官員的俸祿構成以貨幣形式為主。唐開元年間,開始嘗試將各種糧錢合為一起,以月俸為名,隨月發放,月俸已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工資制了。此后,“俸”錢漸漸占了主導地位,“祿”米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直至今日。

(文/郭燦金)
我國的數百個傳統戲曲劇種,舞臺上表現孔子的作品極少。查遍宋元明清以來數以千計的劇目,只發現兩種:一是明傳奇《麒麟記》,內容大致為,孔子因不滿魯國執政者季桓子所為,周游列國,到處遭冷遇,甚至絕糧,后仍歸魯國聚徒講學。劇作者署名“寰宇顯圣公”,可能是孔氏后裔。此劇現存有明萬歷刻本,藏于北京圖書館。遺憾的是,這部作品已殘缺不全,原刻本只有前39出,下面的缺佚已無從查找,難見全豹了。

孔子畫像
另一種是明清之際無名氏的傳奇《九曲珠》。此劇演孔子道逢采桑娘,被厄于陳、蔡間事。故事來源可能是宋代彭乘的《墨客揮犀》。《曲海總目》 《曲考》《今樂考證》《曲錄》均見著錄,可惜今已佚存。
何以反映孔子的戲曲如此之少?興起于宋元時期的戲曲,是一種以娛樂為目的的市井文化,而孔夫子是圣人,文人斷然不能把圣人搬到戲臺上,讓其成為娛樂大眾的笑料。因而孔子的形象很少出現在戲臺上。
到了清康熙初年,皇帝頒詔,禁止演孔子及諸賢(清徐珂《清稗類鈔》)。因為帝王禁止,律有明條,各地命官無不遵守。時有徐州知府,發現有優伶在戲臺上扮演孔子,“立拿班頭重懲之”。
鑒于此,清代戲曲雖然勃興,愛好戲曲的文人墨客卻多不敢用戲曲形式來表現這位“至圣先師”,以免有褻瀆孔圣人之嫌。至于優伶,懾于朝廷禁令,更不敢貿然扮演,成了積習的規矩,一直沿襲下來。
(文/甄光俊)
封建社會官分九品,每一品又有正、從之分。豫劇名家牛得草領銜主演的豫劇《七品芝麻官》被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成戲曲電影后,很多人誤以為縣令都為“七品官”。其實,知縣也是分等級的,古代縣令并非都是七品官,有的甚至高居正五品。
中國的縣在政區建制,開始于春秋時期。那時,秦、晉、楚等國在新兼并的邊地設縣,后來又推行到內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縣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單位歷時兩千多年不變,直到今天。“縣令”的稱呼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商鞅變法之后,改變了以往類似于封邑制度的縣制,遂有了后世縣制的雛形。此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縣官”的稱謂也有所不同:縣令、知縣、縣尹、縣長等。
古代的知縣確實大多官列正七品,但歷史上不少朝代都有“例外”。古代京城所在縣叫“赤縣”,這兒的知縣品秩從優。隋朝京城所在的大興(萬年)和長安,東都所在的洛陽和河南,四縣知縣都是正五品。金朝中都所在的宛平和大興,知縣都是從六品。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各縣按人口多少分等,江北六千戶以上和江淮以南三萬戶以上,都劃作“上縣”。“上縣”的知縣都是從六品。明太祖朱元璋時,開始按經濟發展狀況區分縣等,每年征收田賦滿十萬石的縣稱為“上縣”,知縣也是從六品。清代,全國共有1000多個縣,其中4個地位特殊的縣,其知縣均官居正六品。這四位“六品縣令”分別為北京順天府所轄的大興和宛平縣令、盛京所在的承德(沈陽)以及孔子的家鄉曲阜縣令。(文/馮忠方)

戲曲中的知縣形象
(郵箱:chenjianxin1123@126.com)
(責任編輯: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