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峰
淺析西藏自治區的邊境貿易
王艷峰
自改革開放以來,西藏的邊境貿易已經成為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為西藏經濟的發展和增加當地人的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筆者在本文中闡述了西藏邊境貿易發展的現狀,客觀地分析了邊貿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解決相應問題提出了適合西藏區情的促進西藏邊貿健康發展的對策。
西藏自治區;邊境貿易
(一)西藏邊境貿易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后,西藏自治區邊境貿易快速上升。據西藏外貿部門統計, “九五”期間的邊境進出口總額比“八五”的高出三倍,“十五”期間的邊境貿易總額在“九五”的基礎上繼續急劇攀升,約高出“九五”總額的一倍,且高出前四個五年計劃期間總額的近1/3; “十一五”的第一年(2006年)的邊境貿易總額僅比“九五”期間的總額少45734萬元人民幣,略低于“十五”期間總額的1/2。1996~2006年的11年間,邊境貿易的年均增長率是27.2%,高于同期GDP的年均增長率12.6個百分點[1]。2007至2011年西藏邊境進出口總額持續增加,并且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到2013年西藏對外貿易出口總值達到33.19億美元,全年邊境小額貿易進出口19.24億美元,全年自產產品出口4886萬美元,自產產品同比增長39.60%[2]。
(二) 西藏邊貿在對外貿易中長期占有高份額
西藏自治區的對外貿易起步于邊境貿易,邊境貿易在全區對外貿易中長期占有較高的份額。2000年,西藏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0854萬美元,而邊境貿易進出口總額占同期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比重為83.31%。2004年,西藏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2億美元,其中邊境貿易進出口額為9052萬美元。2009年,西藏自治區實現對外貿易40202萬美元,其中邊境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24878萬美元,邊境貿易占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的61.9%。“十二五”前四年累計實現邊境貿易額65.23億美元,占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高達63.0%[3]。
(三)西藏邊境貿易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
隨著邊境貿易的發展,其進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貿易的品種由和平解放時的幾種上升到了如今的上千種,除了自產產品外,還涉及到家電、建材和摩托等;其次,邊境貿易商品的技術含量較以前有所增加,由開始出口初級產品為主慢慢轉化為以深加工的制成品為主;西藏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對西藏特產及品牌的保護措施,大大增加了其知名度和附加值。
(四) 西藏邊境貿易的參加者向多元化發展
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入人心,西藏的進出口市場也打破了由國營外貿公司一枝獨秀的計劃經濟的鉗制。邊境貿易的參加者開始轉變為多部門、多層次的多元化交易主體。除民間自發的、零散的邊民外,企事業單位及個體商戶等紛紛從事邊民互市貿易。邊境小額貿易的主體由國營企業獨家經營變為國營、民營、合資或合作企業、地方企業、貿易流通企業、生產企業等百花齊發的格局[1]。
(一) 整體交通條件不理想。
在中央關心、全國支援下,西藏先后修建的青藏、川藏等公路,極大的緩解了西藏的交通壓力,西藏的邊境貿易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但是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西藏整體交通運輸狀況仍然不如人意,而西藏邊境地帶的交通條件更差。隨著貿易量的不斷增漲,通往西藏方向的人流、物流量逐日遞增,現有的交通運輸條件很難應付,極大的限制了西藏邊境貿易的增長和對外貿易的擴大。
(二)邊境貿易的商品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順應國際國內發展的需要,西藏調整并提升了邊貿商品結構,加工制成品在進出口商品的比重大大增加。但仍未改變進出口層次低的局面,西藏經濟產業基礎較為薄弱,對西藏特色產業的培養力度還是不夠,長期以來西藏的高科技企業數量不多,創新及研發能力薄弱,這就導致了出口產品附加值低,出口產品的可持續發展性不強,粗放型及資源消耗型的企業將長期占據主導地位。這些情況大大遏制了邊境貿易對西藏乃至全國經濟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因此,優化邊貿進出口商品結構,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及科技含量迫在眉睫。
(三)西藏邊貿進出口總量小
近年來,在政府扶持,西藏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西藏邊貿總量處于持續上升順態勢。但是西藏擁有4000千米左右的邊境線,與多個國家及地區接壤,其潛在的優勢并未完全發揮出來。據統計,2014年,西藏邊境貿易總額為198190萬美元,平均到每千米的邊境貿易額只有49.54萬美元,2014年西藏外貿進出口總額為22.55億美元,也遠遠落后于其它邊境省份自治區(見附表)[3]。導致西藏邊貿落后除了經濟體制不完善、人員受教育程度低、基礎設施落后等一般因素外,還受到了國際政治因素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思想的挑戰,一些南亞發展中國家為了保護本國民族工業、產業及手工業的發展,設置了非關說壁壘等一些貿易保護措施,與此同時,中印兩國在邊境問題上存在爭端,境外分裂勢力蓄意破壞安定團結,這些因素對西藏邊境貿易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嚴重阻礙了邊境貿易的穩定可持續發展。

(一) 著力改善西藏的交通條件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西藏處于我國西南邊陲,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及克什米爾地區接壤,邊境線長達4000多公里,是通往南亞各國的重要通道。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要求我們必須做好西藏地區的交通道路建設。現階段國家及西藏政府應繼續將改善西藏的交通運輸條件作為工作的重點,不斷加大投資力度,這不僅能促進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改善農牧民的生活條件,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還能對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起到輻射及帶動作用[4]。
(二) 進一步優化邊境貿易商品的結構。
目前,西藏邊境出口商品仍以初級產品、原材料、土特產為主,商品化發展不高。西藏應積極按照市場經濟要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利用其特色資源,走出一條特色產品出口之路,西藏雖經濟產業結構薄弱,但是地處高原且資源豐富,其產品具有無污染、純天然等特性,可以依托高科技企業的資金、技術將這些獨特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發展綠色產業,增加產品的附加值,為西藏品牌贏得更大的市場。同時應加強與國內外企業的經濟技術合作,發揮后發優勢,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加工程度,增加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比重,來維護西藏產品的整體形象,提升出口產品的層次和國際競爭力。根據西藏邊貿市場發展的新需要,在鞏固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應依據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和民族特色積極開拓旅游業市場,使其成為西藏邊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后備力量,形成差異化競爭,增加邊境貿易的穩定性[5]。
(三)深化邊貿經濟體制改革,積極探尋邊貿發展新模式
目前西藏仍是以傳統的交易形式為主,邊境貿易形式單一,管理制度及管理方法不夠寬松靈活,軟環境不夠理想,已經不能適應西藏邊境貿易發展的迫切需要。因此,西藏政府應以市場經濟體制為依托,發揮政府職能,積極吸收和借鑒其它延邊城市成功的管理體制、監管機制等經驗;鼓勵私營企業、三資企業以及取得合法經營資格的個人等積極參與西藏邊境貿易活動;抓住機遇,發揮西藏的地緣優勢,加快推進與鄰國的經濟貿易往來,探索對接國家實施的“一帶一路”戰略,充分發揮經濟的輻射作用,帶動相關產業的繁榮發展;積極推動“中印尼不經濟走廊”建設,拉動邊貿發展;積極參與跨境試驗區和經濟合作區建設。通過邊貿經濟體制改革和新的邊貿發展模式的建立,可以實現西藏邊境貿易量持續穩定的增長,惠及西藏乃至全國。
[1]黃菊英,張麗淑 《西藏自治區邊境貿易發展現狀研究》[J]. 現代商貿工業,2008年,第11期。
[2]扎西,普布次仁.《西藏邊境貿易的演進與現實分析》[J].西藏大學學報,2014年9月。
[3]狄方耀,圖登克珠,李宏.《西藏經濟學概論》[M].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
[4]潘俊寧.《關于西藏邊境貿易的現狀、問題及策略研究》[J].商貿縱橫,2015.
[5]李穎.《一帶一路視角下西藏邊境貿易的發展》[J].山西農經,2016.
王艷峰、女、1982年10月、教育碩士、中教二級;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貿易,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