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元潮,王強,于飛,魏本成,陸波
(1.連云港市漁業技術指導站,江蘇 連云港 222001;
2.連云港市贛榆區柘汪鎮海洋與漁業技術指導站,江蘇 連云港 222113)
鱸魚抗風浪網箱養殖技術
潘元潮1,王強1,于飛1,魏本成2,陸波1
(1.連云港市漁業技術指導站,江蘇連云港222001;
2.連云港市贛榆區柘汪鎮海洋與漁業技術指導站,江蘇連云港222113)

鱸魚又稱花鱸、七星鱸,分布于中國、朝鮮及日本的近岸淺海,屬近岸淺海中下層魚類,在我國沿海南北均有分布,喜棲息于淺海和河口咸淡水的中下層,也可進入淡水中生活。鱸魚在水溫1~36℃范圍內均能生存,最適生長溫度為20~30℃。鱸魚生性好動,游動迅速,適應性強,生長快、肉質鮮美,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但是近幾年,由于捕撈過度,鱸魚資源減少,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項目組在連云港市海州灣海域開展鱸魚抗風浪網箱養殖試驗?,F把養殖情況總結如下,共同行參考。
鱸魚養殖海區要求水質清新,潮流通暢,低潮位時水深6 m以上,以避免底質的不良影響,海區無污染,風浪較小,不受臺風的正面襲擊,遠離航道,海區海底平坦。養殖的海區選擇在連云港眾利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養殖海區內,海域水溫與鹽度適中,優質生物種群繁殖興旺,春秋兩季水溫在10~18℃之間,夏季沿岸水溫稍高,達27~29℃,冬季整個水域水溫均勻,3~7℃。海水全年無缺氧現象,表層海水含氧量呈過飽和狀態,底層含氧量飽和度達90%以上。海水pH值8.1~8.4,變化幅度小。底質為泥質或泥沙質,魚種培育使用魚排式網箱,海區的高潮位水深10 m以上,低潮位水深6 m以上,抗風浪網箱的設置海域選擇在高潮位水深12 m以上的較深海域,透明度在40~100 cm,溶解氧一般在6.5~ 7.5 mg/L,潮流通暢,海區海水流速小于1.0 m/s,流向平直而穩定。養殖區周圍無直接工業“三廢”及農業、生活、養殖池塘排放污水等污染源,適合鱸魚魚種網箱培育和網箱養成。
鱸魚苗在15 cm以下時,魚種培育使用魚排式的網箱,網箱支架用優質圓木或寬為30 cm、厚3 cm的木板框架,長度6 m,受重力不變形。網衣規格為5 m×5 m×3 m,網箱由無結節網片扎制成魚排式。網目根據養殖魚體的大小0.5~3.0 cm不等,但要隨著魚類的不斷生長及時更換。到鱸魚苗生長至15 cm以上時,進入養成階段可選擇周長40 m的圓形抗風浪網箱養殖。選擇框架是周長40 m的HDPE(高密度聚乙烯)網箱專用管材。浮力管規格250 mm SDR17,扶手管110 mm SDR11,立柱管規格為125 mm SDR11。網衣為尼龍無結節網,深7(6+ 1)m,規格72~78紗。網目大小視放養規格而定。張網架為直徑3 cm柔韌性較強的防水處理鋼絲纜,系結網筋下端,離網底緣1 m,以使網箱在水中保持垂直形態,維持箱體有效容積。網筋直徑16~18 cm,共9根,沿箱體橫向均勻分布,縱向結扎,以承受箱體的沉浮力。一個墜石一般在30~45 kg,共24個以上。制作安裝時,焊接采用熱熔無隙焊接。以6 kg/ cm2的壓縮空氣試驗,保壓30 h,無脫落和漏氣現象。
3.1魚苗選擇
鱸魚苗采用天然海捕的苗種,來源于山東省萊州市,苗種捕撈后在當地池塘經過暫養培育,規格達到4~5 cm時,選擇活力較強、無傷、無病的健康苗種,運輸前停食24 h,做好運輸前的準備工作。
3.2魚苗運輸
2014年5月下旬從山東省萊州市引進鱸魚苗,運輸用的是帆布箱,箱體是底面積1 m×1 m,高0.9 m的立方體,運魚苗時裝水0.7~0.8 m,這樣便于途中運輸和使用吊車吊到船上,然后運輸到網箱中放養。車上的充氧設備是使用氧氣瓶的純氧,備有6個氧氣瓶。車上裝有8個帆布箱。將運輸水溫調至15~18℃,在運輸途中根據水溫情況可以適當加冰調節水溫。分2車次共引進4~5 cm鱸魚苗2.6萬尾,運輸密度控制在2 500尾/m3以內。
3.3魚苗放養
運輸車到達碼頭后,使用吊車將帆布箱吊到船上,將魚箱吊到船上后,在魚箱中加入5×10-6液體聚維酮碘,作為放養前的消毒處理,聚維酮碘規格為10%,放養后每天每個網箱潑灑聚維酮碘200 mL,連用2 d。2.6萬尾魚苗放養到8個魚排式的網箱中作魚種培育。放養密度40~50尾/m3。放養后的15 d時,通過檢查及投喂餌料的情況來看,魚苗的成活率為85%。
3.4魚種培育管理
3.4.1檢查網箱網箱在下海前要認真檢查,看有無破損或掉線,檢查出來后要及時修補,網箱下水后,要經常檢查木框架、浮子上的附著物如藤壺、牡蠣等并進行清除,以免影響潮水的流動,使其與網衣接觸,造成網衣受損,為保持網箱的濾水性,視網衣附著物的多少,一般1~2個月換洗或清洗1次,方法是用高壓水槍沖洗網衣,把更換下的網衣拉到岸上曝曬并清除附著物。
3.4.2飼料投喂苗種放入網箱后,要經常注意魚群的攝食和活動情況,鱸魚喜歡在水面上搶食,餌料下沉后便不再攝食,沉下的殘餌易敗壞水質。因此,在投餌時要耐心細致,按照“慢、快、慢”的投喂方法。此外,鱸魚屬兇猛的肉食性魚類,在小苗期很容易發生自殘現象,所以要加強管理及時按規格分箱,及時投餌防止出現自殘,隨著魚體的不斷增長,個體越來越大,也要及時更換適當網眼的網箱。
在高溫時應定期投喂藥餌,能較好地防止夏季高溫期疾病的發生。前期投喂新鮮雜魚攪碎的魚糜,隨著魚苗的生長,過渡到投喂新鮮的規格較小的小雜魚,為使飼料的營養全面,每10~15 d投喂2 d配合飼料,投餌量視鱸魚的發育階段、水溫的高低、魚體的大小、攝食情況及海況進行適當的調整。日投餌量為其體質量的10%~20%,一般日投餌2次。鱸魚的生長和水溫關系密切,6—10月,水溫為18~28℃時為快速生長期,應充分抓住生長適溫期的有利時機,強化管理。
3.4.3培育結果到2014年8月30日在海上隨機抽取30尾鱸魚魚種,測量其生長情況,結果如下:平均體長18.5 cm,平均體質量90.9 g。共引進4~5 cm鱸魚苗2.6萬尾,培育大規格魚種2萬尾左右。培育成活率76.9%。
到9月中旬,高溫季節以后,海水水溫在23~25℃時,魚種也達到較大規格,及時將大規格的魚種轉到抗風浪網箱中進入成魚養殖階段。培育的2萬尾大規格魚種放養到2個抗風浪網箱中,每個網箱放養數量約1萬尾,放養密度13尾/m3。
養殖管理,抗風浪網箱的清洗和換網,在養殖過程中定期檢查網箱周邊有無破損,網箱水下附著生物,主要是藤壺、麥稈蟲、筒螅、稚貽貝和一些繁殖較快的藻類,為保持網箱的濾水性,視附著物多少應做到經常清理,方法是用高壓水槍沖洗網衣,1~2個月更換1次網衣,把更換下的網衣拉到岸上曝曬清除附著物。更換網衣使用的是吊車。吊車安放在426.3 kW的船上。
成魚養殖投餌主要以低質冰鮮小雜魚為主,投餌量依水溫的高低、魚的攝食及天氣的變化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日投餌率為魚體質量的10%~20%,日投餌1~2次。當水溫在10℃以下或30℃以上時不投喂或少投喂,水溫在4℃以下時停止投喂。
到2015年10月30日,平均每個網箱的存魚量在0.81萬尾,隨機抽取30尾魚,測量的結果為:平均體長41.5 cm,平均規格907 g/尾,平均每個網箱的存魚量7 346.7 kg,每立方水體產魚9.8 kg。從魚種到成魚成活率81%,一個網箱的餌料魚投喂量為23 700 kg,到目前養成階段餌料系數3.59(計算餌料系數時已除去放養時魚種的重量)。從魚苗到成魚養成成活率為62.3%。
鱸魚的魚苗和魚種培育階段成活率一般不高,普遍不到70%,所以從魚苗到養成的整個過程成活率也不高。筆者認為要獲得較好的成活率要抓好苗種選擇、魚苗運輸、控制好運輸密度、魚苗放養、放養前的消毒處理、合理的放養密度以及防病、投餌等關鍵環節。
魚苗運輸要盡可能避免高溫,高溫時運輸雖然降低了運輸水溫,但氣溫高,魚苗易受傷感染,放養后的前2天病死率不是太高,從第4天開始病死率急劇增加,一直到放養后20 d左右才能穩定。待到放養后20 d時,成活率低的只能達到20%~30%。
2016年1月24日連云港市遭遇到強寒潮,最低氣溫達到零下14℃,最高溫度只有零下5℃,發現網箱養殖的鱸魚成魚有凍死的現象。雖然這樣的強寒潮天氣情況在連云港地區是較為罕見的,但今后在生產中遇到強寒潮的預防工作。
10.3969/j.issn.1004-2091.2016.11.011
江蘇省水產三新工程項目(D2014-17);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項目(2013NY-042)
潘元潮(1964-),男,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海水育苗、養殖.E-mail:lygpyc@sina.com
(2016-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