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介
(福安市水產科學技術推廣站,福建 福安 355000)
水庫網箱養殖青魚技術
徐敬介
(福安市水產科學技術推廣站,福建福安355000)

青魚,又名青鯇、黑鯇,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但長期以來,受天然餌料限制,青魚僅作池塘養殖中的搭配品種進行養殖,產量較低。近年來,福建省福安市曉陽鎮黃蘭溪水庫采用投喂配合顆粒飼料進行水庫網箱養殖青魚獲得成功,一個7 m×12 m×4 m的網箱,投放1 500尾100 g/尾重的青魚種,養殖3年,尾重可達5 kg以上,成活率98%,產量7.35 t,飼料系數1.5,出箱價24元/ kg,年箱純利3.7萬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現就具體養殖技術總結如下。
1.1位置方位
選擇靠近村莊,交通方便,向陽背風且遠離碼頭、港口、航道,上游及周邊地區無污染源的水域。
1.2水深
可按公式H=h箱+(h豐-h枯)+k進行計算(式中H為安置網箱水域位置的深度,h箱為網箱深度4 m;h豐為水庫豐水期水位高程,h枯為水庫枯水期水位高程;k為安全系數,一般取網箱的高度值)。黃蘭溪水庫,豐水期水位高程75 m,枯水期67 m,水深應選擇大于12 m的水域。
1.3水流
流速太大,消耗體力影響生長;流速太小,不利網箱及整個網箱養殖區的水體交換,易引起低氧厭食或缺氧泛箱,一般選擇流速在0.1 m/s以內的水域為好。
網箱材料:3×9聚乙烯結節網片。網箱規格:7 m×12 m×4 m,帶蓋六面體單層封閉式。養殖前期,網箱目大4 cm,后期6 cm。網箱框桇:采用4 mm、6 m長的鍍鋅管和4 mm厚、5 cm寬、6 m長的扁鐵焊接成7 m×12 m的雙管長方形框架。漁排結構:用4 mm厚、3.5 mm×3.5 cm的鍍鋅角鐵做底架,40 mm厚的木板或鍍鉻鐵皮做底板,50 cm×80 cm的泡沫大浮球做浮體,構建成走廊式漁排。在走廊式漁排通道兩邊各安裝10個網箱框架,每個框架間隔3 m,每個框架邊安裝一臺自動投餌機。每個漁排配置1臺由柴油機帶動的充氣泵,每個網箱分布2根帶氣頭的氣管。漁排還搭建有管理房。漁排四角用聚苯乙烯纜繩下綁大條石做沉石,進行拋石固定。
3.1網箱固定
把網箱上綱拉直繃緊后將4個角的角繩結扎于鍍鋅管框架上,并用0.25/7×3聚乙烯綱繩將網箱上綱繞扎固定于框架邊;網箱底角和底邊每隔3 m處各吊掛3~5 kg重的沙袋,使網箱在水中充分開展成形。
3.2網箱下水
網箱于苗種入箱前10 d安裝下水浸泡,使粗糙的結節網片附生藻類后變得光滑,魚種入箱后表皮不會摩擦損傷。
4.1放養時間
魚種一般在每年的冬至后至春節前進行放養。這段時間天氣冷、水溫低,魚體結實、鱗片緊,且掙扎、跳躍不劇烈,魚種在拉網、計數、裝運等操作中不易損傷,放養后成活率高。
4.2魚種規格
一般放養100~125 g/尾的青魚種。
4.3調溫
魚種卸車前用水泵抽取水庫水加入活魚箱進行調溫處理。操作時要在各個活魚箱中依次、來回、均勻加水,避免水溫驟降,待水庫水溫和活魚箱水溫溫差降至3℃以下時方可卸車搬移。
4.4消毒
魚種入箱前用3%~5%食鹽水溶液浸浴5~8 min,浸浴時間視水溫和魚種耐受能力靈活掌握。浸浴可在帆布桶內或在鋪墊薄膜的船艙內進行。
4.5放養密度
魚種購運回來經調溫、消毒后按10 000尾/箱的密度先放在網目4 cm的網箱中暫養。養至農歷4月份左右,再按1 500尾/箱的密度將魚種按規格分散到網目6 cm的網箱中,一直養至出箱。
5.1飼料種類
選用蛋白質含量28%~30%草魚專用沉性顆粒料。前期投喂粒徑2.5 mm的中號料,中、后期投喂粒徑3.5 mm的大號料。
5.2日投喂次數與日投飼量
青魚的攝食主要與水溫關系密切,水溫低、天氣反常,魚的攝食力弱;水溫高、天氣好,魚的攝食力強。一般當水溫達到18℃以上時,日投喂2次;20℃以上時,日投喂3次;25℃以上時,日投喂4次。前期日投飼量為魚體總體質量的6%~8%;后期為3%~5%。如遇悶熱、寒流、雷雨、臺風等天氣時,可酌情減餐減量。
5.3投飼方法
采用自動投餌機按照設定程序自動、定時、間歇、均勻投飼,拋料遠程10 m,拋灑面積80 m2。
由于網箱的網目較大,養殖期間一般不洗箱。日常管理工作除了巡邏檢測箱體破損情況、記錄養殖日志外,重點是防止缺氧。
6.1巡箱觀察
仔細觀察水位、水質和魚類攝食、活動等情況,定期檢查網箱,防止逃魚。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
6.2記錄建檔
做好水溫、用藥、養殖生產等記錄,執行投入品進出倉登記制度,建立完整、真實的可追溯檔案材料。
6.3防患缺氧
青魚屬四大家魚,要求水體溶解氧要達到5 mg/L以上,但養殖后期,個體較大(一般都在3 kg以上),對溶氧十分敏感,一旦缺氧浮頭,很難救活。因此,防缺氧是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8—9月份的臺風季節,特別是連續幾個臺風接蹱而來時,更要注意。此時,一般要24 h全天候充氣增氧。
青魚抗病力很強,養至1 kg以上后,一般不再發病。魚種養殖階段,主要是小瓜蟲、指環蟲和爛鰓、腸炎、出血等疾病。
7.1小瓜蟲病
患魚上浮水面,有頭部向網箱沖撞、身體與箱壁摩擦等反常行為,仔細觀察,病魚體表有小白點,用鑷子刮取白點做成水封片,低倍鏡檢,可見到緩慢轉動、卵圓形、身披均勻一致纖毛的不透明蟲體,便可確診。防治方法:采用“小瓜敵殺”(主要成分為青蒿)外潑和內服,可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外潑:7 m×12 m的網箱,用生姜500 g、辣椒500 g,熬汁泡“小瓜敵殺”2包(250 g/包),潑藥時,先提起網箱使魚群上浮水面后,將藥汁對水直接潑向魚體,每天1次,連續2~3 d。內服:7 m×12 m的網箱,用1包“小瓜敵殺”拌飼投喂,1天1次,連續2 d。
7.2指環蟲病
病魚上浮水面、煩躁不安,有跳躍、急速狂游等反常行為,鏡檢鰓絲,發現有螞蟥狀伸縮運動的蟲體,便可確診。防治方法:全箱潑灑“拜特混殺清”+“拜特指環敵”,另內服驅蟲藥“拜特魚蟲克粉”,每天拌飼投喂2次,連續3~5 d,為鞏固療效,殺蟲后再潑灑“拜特億氯”進行徹底殺菌消毒,以防細菌繼發性感染。
7.3細菌爛鰓病
病魚上浮水面,離群緩游,行動呆滯,常停滯于水下,人來下潛,人走又上來。鰓部貧血,呈粉紅色,嚴重時,鰓絲末端枯死、殘缺。防治方法:①卡那霉素10~30 mg/kg魚體質量,拌飼投喂,1天1次,連續3~5 d;②磺胺2、6甲嘧啶100~200 mg/kg魚體質量,拌飼投喂,1天1次,連續5~7 d;③磺胺6甲氧嘧啶100~200 mg/kg魚體質量,拌飼投喂,1天1次,連續5~7 d。
7.4細菌性腸炎
魚體腹部膨大,體色發黑,腹部處常顯紅斑,肛門外紅腫,發病時期多在4—9月份。防治方法:“腸炎靈”40 g/100 kg飼料拌飼投喂,每日1次,連喂2~3 d。
7.5出血病
病魚一般口腔充血發紅,鰭條充血發紅,腸道充血無膿液,鰓呈白色或花斑。防治方法:此病不能使用強刺激性的殺蟲劑、殺菌劑如敵百蟲、代森銨、硫酸銅、漂白粉、強氯精等,否則會加重死亡。可采用水質改良劑如“康樂”“植物源滅毒王”“EM活水素”和聚維酮碘等外潑,同時內服:“三黃散”+氟苯尼考+“新肝寶”,每天1次。連續3~5 d。
經核算,年箱產值5.88萬元,年箱生產成本2.1944萬元,純利3.6856萬元。具體效益情況見表1。
8.1生產成本

表1 年箱產量、產值、成本核算表
一個網箱造價3 720元,5年折舊744元/年,漁排20 000元,10個網箱,5年折舊每箱400元,魚種1 500尾,每尾2.60元計3 900元,飼料按餌料系數1.5計算,每個網箱3年共需飼料11.025 t,年需3.675 t,每噸價格3 400元,計1.25萬元,漁藥300元,電費200元,管理工資3 600元(1人年工資36 000元,按管理10箱分攤),投餌機、增氧設備折舊300元,年箱生產成本為2.1944萬元。
8.2產量產值
一個網箱養殖3年產魚7.35 t,年產魚2.45 t,按箱邊批發價24元/kg算,年箱產值5.88萬元。
10.3969/j.issn.1004-2091.2016.11.017
(2016-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