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艷
高房價逐漸成為產業發展之殤
文/蘇艷

相信近期不少人都在關注華為搬離深 去東 之事。華為作為中國企業中的 者,極富創新力和發展前景,而深 也是國內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隨著公司的良好發展,華為員工的收入也非常具有吸引力。目前,作為一家優秀的民營企業、深 的名片之一,華為被迫離開了深 ,可以說,是深 的高地價、高房價趕走了華為,趕走了持續的創新動力。這件事不僅在社會上引起反響,也將引起城市管理者的思考:城市的發展到底是房地產支撐,還是靠產業支撐。
2015年,深 市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3298.31億元,比上年增長21.4%,其中:房地產開發項目投資1331.03億元,增長24.5%;非房地產開發項目投資1967.27億元,增長19.4%。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40.35%,比2014年增長1個百分點。這一比重的持續上升,意味著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明顯高于非房地產開發項目的投資增速,經濟發展對房地產業的依賴逐年加劇。上海的這一比重更加夸張,2015年達54.6%,連續兩年占據了半壁江山。
此外,土地出讓金仍是地方財政的核心來源之一。以一線城市為例:北京2015年的土地出讓金高達1983.5億元,創造了新的歷史紀錄。廣州全年土地出讓金為907.03億元,同比增長7.4%,創歷史新高。上海和深的土地出讓金均略有下降,但總額依然居高不下,這主要是受可供出讓土地減少的影響,土地單價依然是快速高企,上海全年的土地成交總額達到1677億元,深 為417億元。
房地產行業毫無疑問是支柱產業,地方政府根本離不了房地產業。可以說,如果沒有房地產業,任何經濟目標都是空談。當然,對房地產業的依賴也非長遠之計,但地方政府又不得不大力發展房地產業,導致騎虎難下的局面。
健康的城市發展,必然呈現產業結構合理、產業不斷升級換代、房價穩步上漲、房地產市場穩健發展的局面,產業和房價相得益彰。產業的發展吸引高端產業人群,帶動房價的穩步上漲;房價的上漲,給產業人群帶來一定的資產升值空間,吸引企業投資。這種局面對政府也極為有利:企業的入駐帶來大量稅收,為城市基建、配建提供財政支持,高端人才的集聚帶來城市活力,為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
但現階段,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城市,特別是一線城市,房價明顯過高,房價的漲幅動 十幾個百分點,甚至幾十個百分點,與產業人群的收入漲幅、產業發展節奏完全不匹配,且住房價格的快速上漲,帶動商業、辦公成本上漲,甚至產業用地價格也大幅上揚。一方面,這大幅增加了產業人群的生活成本,其效應傳導到企業,就將大幅增加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另一方面,高房價會逼退大批有潛力、有創造性的高端人才,使企業重新思考城市布局問題。華為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現階段,由于一線城市的高房價,已經開始出現高端人才的擠出效應,上海的人才往長三角城市轉移,深 、廣州的人才往周邊城市如東 、惠州等轉移,北京的人才開始紛紛選擇回鄉發展。未來這些人才重新選擇工作地,將帶來產業的重新布局。
在接收新華社的采訪時,任正非說:“深 房地產太多了,沒有大塊的工業用地了。大家知道大工業的發展,每一個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空間發展。我們國家最終要走向工業現代化。四個現代化中最重要的是工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中最主要的是,要有土地來換取工業的成長。現在土地越來越少,越來越貴,產業成長的可能空間就會越來越小。既然要發展大工業、引導大工業,就要算一算大工業的要素是什么,這個要素在全世界是怎么平均的,算一算每平方公里承載了多少產值,這些產值需要多少人,這些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設施。生活設施太貴了,企業就承擔不起;生產成本太高了,工業就發展不起來。”
很明確,華為覺得在深 運營,成本太高。一是擴張發展的成本:華為旗下的綠苑公司,2015年在東 拿了兩塊商住地,建筑面積分別達20萬平方米和11萬平方米,也就花了7個多億,樓板價算下來每平方米僅2000多元,這種低價在深 早已不可能遇到。二是員工的生活成本:員工要購房,房價太高,員工要解決基本需求,如子女教育,學區房房價更高。
沃頓商業公眾號分析,深 曾拿“華為科技城”這一和華為毫無關系的名稱大力宣傳,炒熱區域房價,但這提升的卻是華為人實實在在的購房成本,對華為毫無益處。
可以說,地方政府過于熱衷于開發房地產市場,過于熱衷于追求一時的財政收入和經濟增長數據,忘記了服務于長期產業發展的基本職能。對于華為這種企業,深 政府還想彌補,還惦記著產業稅收,但對于其他創新發展的小企業,可能就會任其逃離。長此以往,可能會造成深活力的衰退。
只有高房價,只有房地產,沒有華為,沒有騰訊,這樣的深 ,還會是今天大批高端人才爭相進入的深 嗎?

產業結構調整、產業轉移發展是中國面臨的一大課題。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及發達的二線城市、沿海城市均在謀劃產業的升級換代,這是在當前經濟發展階段的必然選擇。
然而,筆者在走訪了多個省會城市后發現,不管是中部的還是西部的,經濟發達的還是不發達的,都希望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升金融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引入各種金融企業總部等。似乎現在中國的每個城市都想復制紐約,都想造個曼哈頓,但世界上的曼哈頓只有一個。
可以說,實體經濟、制造業是經濟發展的核心脈絡,是一切行業的根基。金融產品的利潤說到底還是來自實體經濟。筆者一直不太理解P2P騙局為什么那么容易得逞,除了“人們太渴望暴富”就無其他解釋了,畢竟一切金融產品最終都會投到具體的項目中,投入實體經濟中,但以現在制造業的狀況,哪里還有利潤可言,更何況是那么高的收益率?沒有實體經濟支撐的金融業,必將成無水之源,泡沫化、空心化等問題都會浮出水面。
因此,若城市樓市過熱,如四個一線城市以及南京、蘇州、合肥、廈門等,政府要及時干預,降低房價過高的風險,必要時要出臺強勢調控政策,有序引導房地產市場回歸至均衡水平,預防樓市風險傳導至城市產業和經濟發展中。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