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
湯小米每天出入上海南京西路的摩登寫字樓,卻揮不去“金融民工”的挫敗感。因為他每月5000多元凈收入,刨去租房、交通、手機費、社交、吃飯等等便所剩無幾,再奮斗100年也根本買不下準丈母娘指望的中環附近二房一廳……他凌亂了!
2016年,因“房事”而凌亂了湯小米們,在中國成千上萬。他們中不單單都是“月光族”“蟻族”“單身狗”,也包括中產者、大小“老板”。凌亂的不僅僅是住房心態,還涉及個人的愛情觀、道德觀、人生觀,以及企業的發展觀、文化觀、戰略觀。 不是嗎?面對房價如此瘋漲,“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價值觀也顛覆了,各地都有不少市民排隊“假離婚”,神圣的愛情以及莊嚴的結婚證,在房價的高壓下被肢解得等同于“紙片兒”,婚姻淪落為當代人博弈購房政策的籌碼,是悲催還是“喜感”?
不是嗎?企業的發展觀、戰略觀等等也凌亂了,“工廠忙碌一年不如幾套房的增值”;依靠出售兩套學區房便能維系一家上市公司的“殼資源”;而美的、海爾、娃哈哈、五糧液等知名企業紛紛偏離實體經濟,一窩蜂躋身到轟轟烈烈的造房子熱潮中……
這一輪房價風云,將“人世間的幸福靠辛勤勞動來創造”的共識動搖了。在瘋狂的樓市里,很少有人能保持清高和驕傲,似乎人人不可避免地成為直接或間接的房奴:無房者因節節攀高的房價而絕望,是物質上的房奴;而多房者漸漸習慣了躺著坐等“房價”瘋漲,炒房所獲的財富比一輩子上班所掙多很多,一旦失去了勞動奮斗,也淪為了精神上的房奴。
這就是嚴酷的現實。房價瘋漲,改變的是整整“一代人”,令人憂思!
“十一”長假期間,中國樓市迎來新一輪的收緊調控大潮,北京、廣州、深圳、蘇州、合肥等19個城市8天內先后出臺樓市調控政策。緊隨其后,上海于10月8日也出臺了“滬六條”,加強市場調控。顯然,政府鐵了心要整治房地產亂象,志在讓市場重回規范。
基于此,全新改版的《新民周刊》“新地產”,以兼具深度、力度的封面專題調查,為您揭示和解析“這一年”的樓市風云,表達我們對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態度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