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輝
掩體按用途分為軍事和民用兩大類型。軍用掩體的作用是降低敵方火力對人員及裝備的殺傷力,提高人員及裝備的戰斗效能。民用掩體主要用于人員、工程項目、地質傷害等避險防護。軍事掩體按規格分為單人掩體、多人掩體;按使用武器不同,分為輕武器軍事掩體、重型武器軍事掩體。輕武器軍事掩體又可分為步槍掩體、機槍掩體、火箭筒掩體、迫擊炮掩體、便攜式導彈掩體等等類型。
本文主要介紹各種輕武器軍事掩體及其構造——

朝鮮戰爭中,駐守在散兵坑內的志愿軍機槍戰士收到后方傳來的家信,顯得很興奮。圖中可見,此散兵坑為雙人立姿射擊掩體
輕武器軍事掩體的重要性
輕武器軍事掩體是供士兵實施射擊和隱蔽的露天工事。在戰場上,士兵暴露自身是極其危險的,特別是暴露在敵人的目視范圍內,將招致敵人毀滅性的的火力打擊。因此,一名合格的士兵必須懂得隱蔽偽裝原則和實施方式,減少被敵軍發現的概率,以及被發現后減小敵軍火力對自身造成傷害的程度。有經驗的老戰士,一進入戰斗位置,不等上級下達命令就開始破土挖掘掩蔽身體的散兵坑。他們都懂得“工事挖一尺,命就大一丈”這句“軍事格言”。
在抗美援朝期間,我志愿軍部隊構筑堅固防御堡壘,抗擊美軍“鋼鐵攻擊”的戰例堪稱奇跡。當時,彭德懷司令員曾多次視察朝鮮戰場前線,對坑道工事進行了大量深入細致的考察,號召在志愿軍中大力推廣。這樣,一個構筑坑道工事的活動,在前沿陣地普遍開展起來。各工兵部隊作為骨干力量,擔負起大型坑道工事的構筑任務。構筑坑道工事的工具很簡單,只有小鍬、十字鎬。工兵部隊就是利用這些最普通的工具,修筑了大量工事,為志愿軍的陣地防御戰取得最后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1951年秋季防御作戰期間,志愿軍第67軍在13個月內所挖的土石方量,就可在朝鮮境內“三八線”上壘起一道27km長、2m寬、6m高的城墻。
那時,志愿軍第67軍在武器裝備方面處于明顯劣勢,故67軍的官兵們一上陣地,就根據20兵團司令員楊成武的指示,加緊修筑堅固工事,在異國他鄉,上演了一出“地道戰”。
官兵們總結推廣其他部隊挖馬蹄形小坑道的經驗,在構筑工事時,堅持小、堅、低、隱蔽、疏散,能防空、防火、防炮、防雨,便于射擊、便于觀察、便于出擊、便于指揮與通信聯絡的原則,在不到20天的時間里,在各個要點和側翼構筑了便于發揚火力的射擊工事,防空防炮的隱蔽工事,隱蔽機動的交通工事和欺騙敵人、分散敵火力的假工事,并組成4層火力網。這些工事在抗擊敵“特種混合支隊作戰試驗”和“秋季攻勢”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1951年9月21日,美軍8個步兵營在75輛坦克、100余門火炮及大量飛機支援下,向我第67軍陣地甘鳳里至北漢江線發動猛烈進攻。我軍依托堅固工事堅守陣地,致敵傷亡1140多人、毀傷敵多輛坦克。
粉碎敵“秋季攻勢”后,第67軍官兵們又開始大規模施工,作戰坑道、指揮坑道、屯兵坑道相繼動工。他們構筑的工事坑道口高于交通壕底,易排水,坑道的長度和容納的兵力及裝備也不斷增加。坑道里有火力點、觀察孔、居住室、糧彈庫、儲水池、防毒門等設施,坑口都加裝了偽裝。在施工中,先打通坑道主線,構筑火力點,而后構筑居住室、糧彈庫。在陣地工程構筑方面,先前沿后縱深、先主陣地后次陣地,構起了多層堅固的陣地工事網。
為阻止敵人坦克的進攻,第67軍沿金城從南到北還構筑有以坑道工事為主體、結合野戰工事的反坦克火器發射陣地、預備陣地、障礙工事以及與之相連的防坦克交通網。
志愿軍利用馬蹄形小坑道,以陣地戰實行戰略防御,解決了守的問題。就連原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艾奇伯格后來也說:“即使把美國全部能夠使用的部隊都投人朝鮮戰爭,也無法突破朝鮮境內堅強的共軍防線。”
構筑輕武器軍事掩體的
注意事項
在戰場環境中,士兵應該盡可能在有掩蔽物的條件下運動,充分利用一切有助于隱蔽和抵御敵方火力的自然環境和障礙物,任何直接暴露在敵方火力下的舉動都是極其危險的。戰場掩體物的選擇,應該盡量堅固有效,保護自身免受槍彈、破片的傷害。
士兵必須充分利用戰場環境中的掩體物,諸如樹木、木樁、洞穴、石頭、墻體、溝壑、戰壕等,即使是一個小坑或土地隆起,都能給自身提供一定的防護。但要注意,對掩體物的強度要了解,有些物體只能掩藏身體輪廓,不能提供抵御飛來的槍彈彈頭,例如:步槍彈彈頭能輕易貫穿普通轎車車身,只能以發動機所在位置為掩體物;普通空心磚的墻體無法提供有效的防護;門窗桌椅等家具同樣不具備防御能力;灌木叢只能隱藏身體輪廓……對掩體物的判斷和選擇要明確,特別是在面對火力封鎖時,慌不擇路,錯誤選擇行進路線及掩體物,都會使自己成為獵殺的對象。

步槍單人掩體示意圖。其主要由胸墻、射擊槽座(圖中未顯示)、崖徑及掩坑組成
在進攻或移動時,士兵必須觀察和判斷敵軍在哪里或可能在哪里,然后選擇自己和敵軍之間存在有掩體物的路線,如溝壑、林地、墻體、斜坡等敵軍不易發現、不易進攻的地域,并且行進間要隨時做好抵進猛烈射擊的準備,因為敵人看不到你,也意味著你對敵人的動向不完全了解,有可能會遺漏近在咫尺的敵人。
若被迫通過開闊地域,遭到猛烈火力攻擊,且無法繼續推進時,士兵應立刻實施近迫作業,近迫作業即逼近敵人時并在敵火力下,實施構筑掩體的行動。作業姿勢要低、動作要快,通常采用低姿匍匐動作,使用工兵鏟在松軟地面進行掩體挖掘,與此同時,必須不斷觀察,隨時準備戰斗和前進。
近迫作業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一般訓練有素的士兵能在5分鐘內構筑一個步槍單人掩體,8分鐘內構筑一個機槍或火箭筒雙人掩體。通常先構筑臥射掩體,需要時再加深為跪射掩體或立射掩體。
輕武器軍事掩體的類型
根據士兵使用的輕武器類型不同,輕武器軍事掩體通常分為步槍掩體、機槍掩體、火箭筒掩體、迫擊炮掩體、便攜式導彈掩體等類型。
步槍掩體
步槍掩體主要由胸墻、射擊槽座、崖徑及掩坑組成。
胸墻 胸墻的作用是抵抗槍彈的貫穿和便于掩坑內的士兵射擊,其是堆積在士兵胸前的一堵小矮墻,通常由挖掘掩坑的土堆積而成,也可根據四周的情況,采用磚石、木材、冰雪等堆積而成,時間允許時還可以采用混凝土、鋼筋混凝土等澆灌而成。為了確保射手的安全,胸墻要有一定的厚度、高度和弧度。
胸墻只有達到一定的厚度才能抵御敵軍射來的槍彈彈頭的貫穿,起到安全防護作用,其防護厚度的確定,要根據組成胸墻的材料來確定。若是采用土壤堆積胸墻,其厚度需要120cm以上,才能抵御槍彈彈頭的連續打擊。胸墻高度的確定,以既要隱蔽身體又要不影響射擊為宜,通常其堆積高度為25~30cm。為了防止敵側射和斜射火力對掩體內士兵的傷害,胸墻必須構筑成圍繞掩坑的弧形,僅在掩坑的后部留出缺口,也就是說,胸墻需構筑成大于180°的弧形。
射擊槽座 在胸墻中央面向敵方的位置,需開設射擊槽座。射擊槽座用于士兵操作步槍進行射擊,其堆積高度為10~15cm,低于胸墻的高度。
崖徑 崖徑是位于胸墻和掩坑之間的地表面,其寬度為35cm,以供士兵持步槍射擊時支撐手臂,同時還可防止胸墻的積土下落至掩坑內。

我軍戰士正在演練構筑步槍臥姿射擊掩體
掩坑 掩坑是供士兵掩蔽身體的坑,由于其低于地表面,故可較好地抵御槍彈、炮彈的殺傷破壞。掩坑的各部分尺寸主要用坑口長、坑口寬、底部長、底部寬、減深(掩坑底部至原地表面的垂直距離)、遮蔽高(掩坑底部至胸墻上表面的垂直距離)來表示。在掩坑的前、后側壁上,還應挖出腳踏槽,便于射手進出掩坑。掩坑的大小以能容納士兵的身體為準,其具體形狀和各部分的尺寸根據士兵采用臥姿、跪姿、立姿等不同的射擊姿勢而確定。步槍掩體根據射擊姿勢的不同,又分為臥姿射擊掩體、跪姿射擊掩體、立姿射擊掩體及帶射擊踏跺的掩體。這些掩體的主要區別是掩坑的深度及大小尺寸不同,而胸墻、射擊槽座、崖徑的尺寸基本相同。
步槍臥姿射擊掩體也稱為臥射單人掩體,其掩坑形狀似長方形,但坑口前寬后窄,坑的深度較淺。通常坑口前寬60~80cm,坑口后寬50~60cm,坑口長170~180cm,減深25~30cm,遮蔽高50~60cm。
步槍跪姿射擊掩體又稱為跪射單人掩體,其掩坑形狀似圓形,坑口直徑90cm,坑底直徑70cm,減深60~80cm,遮蔽高100~110cm。
步槍立姿射擊掩體又稱為立射單人掩體,其掩坑形狀似圓形,坑口直徑90cm,坑底直徑50cm,減深110~120cm,遮蔽高150~160cm。
帶射擊踏跺的掩體形狀似橢圓形,是供射手立姿射擊,并可在掩體內坐姿休息的掩體。其橢圓形掩坑的長軸為150cm,短軸為90cm,減深140~150cm,遮蔽高170~180cm。坑底前部設有踏跺,踏跺高30cm,射手可坐在其上休息,射擊時站在踏跺上。
機槍掩體
機槍的攜行和射擊操作,通常由正、副兩名射手或多名射手進行,因此機槍掩體是由兩個或多個連通的單人掩體組成。機槍掩體分為輕、重機槍掩體及高射機槍掩體三種類型,通常構筑在塹壕邊上,根據地形和射擊任務也可構筑在塹壕前和便于射擊之處。
機槍掩體的構筑方法、形狀與步槍單人掩體基本相同,主要由胸墻、射擊槽座、崖徑及正副射手共用的掩坑組成。但胸墻厚度、射擊槽座寬度、崖徑寬度均變大,具體尺寸需根據射手使用的輕、重機槍及高射機槍的外形尺寸而確定。
當條件許可時,還需在掩坑側壁處挖掘出容納彈藥的置場。為了保證機槍向多個方向射擊時能迅速供應彈藥,彈藥置場應在機槍兩側均有構筑。同樣,根據戰斗情況和地形條件,輕、重機槍掩體也分為臥射、跪射、立射及帶射擊踏跺的機槍掩體。
火箭筒掩體
火箭筒的攜行和射擊操作,通常由正、副兩名射手進行。火箭筒掩體也可分為臥射、跪射、立射三種類型,其構筑與機槍掩體基本相同。需要強調的是,掩體后10m內不得有易燃物和人員。
迫擊炮掩體
迫擊炮掩體通常設置在凹地、遮蔽物的后面。其與遮蔽物的距離應大于遮蔽物的高度,一般此距離為遮蔽物高度的1.5倍,以免影響迫擊炮射擊。
迫擊炮掩體主要由掩坑、出入口、炮手避彈所、彈藥置場組成。
掩坑形狀通常呈圓形或半圓形,其坑口直徑的大小應能保證迫擊炮向所規定的射界內進行射擊,并便于炮手操作。在不影響迫擊炮以45°射角射擊的前提下,掩坑的深度應盡量加深。
炮手避彈所構筑在距離掩坑4~6m的左側交通壕內。彈藥置場構筑在掩坑右側交通壕的前崖壁上,距離掩坑3~4m。

步槍臥姿射擊掩體示意圖步槍跪姿射擊掩體示意圖
便攜式導彈掩體
便攜式導彈分為反坦克導彈、地對空導彈等類型,不同的導彈類型,其掩體的構筑也有所不同。本文僅以紅纓-5、紅纓-6地對空導彈為例,介紹便攜式導彈掩體的組成及布局。
這類便攜式導彈通常以班為單位執行戰斗任務,為便于指揮,導彈班又分為3個戰斗小組,每組由正、副兩名射手組成,組長由主射手擔任。
導彈班陣地由導彈發射掩體、班長觀察掩體、司機兼報務員掩體、交通壕及車輛掩蔽所組成。3個戰斗小組呈三角形均布在陣地上,各組掩體間距20~30m,以防止導彈發射時向后噴出的火藥燃氣燒傷射手。班長觀察掩體和報務員掩體設置在戰斗小組的側后方。
編輯/曾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