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網絡是社會日新月異的產物,它給人類帶來的優勢不可估量。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在充分享受網絡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直面網絡帶來的一系列犯罪活動。網絡犯罪是區別于傳統犯罪的新型犯罪類型,已成為信息時代的巨大隱患。鑒于其主觀要件有其自身的特征,針對這些特征盡早實施犯罪預防可謂迫在眉睫。
犯罪主體呈低齡化趨勢
從目前發現的網絡犯罪來看,犯罪者年齡越來越小,低齡者占整個罪犯中的比例越來越高。犯罪者大多是具有一定學歷、知識面較寬、了解計算機系統、對業務比較熟悉的年輕人。有數據顯示,從我國破獲的利用網絡犯罪的案件中,犯罪者的年齡段在20-35歲間的群體占到90%以上。上海警方破獲的首例黑客入侵證券網絡案件,該涉案黑客便是年僅19歲的青年。從我國有關部門的統計數字來看,一是青少年網絡犯罪人數持續增加,二是青少年網絡犯罪初始年齡逐漸下降。究其原因,正是由于青少年自身的特點與網絡特征相契合,從互聯網上獲取、發布、利用、管理信息為主要內容的網絡生活已成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深切感受網絡奇特功效的同時,其認知、情感、意志等已發生深刻的變革,一旦他們不能從網絡本質及生活原則的醒悟中明辨網絡的價值屬性,并從中獲取有力的道德支撐,他們將有可能在網絡黑洞的誘惑下墮入更深的陷阱,最終導致犯罪。
值得關注的是,犯罪者的低齡化對現行刑法中關于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我國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品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顯然,網絡犯罪不屬于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應當負刑事責任的犯罪,故網絡犯罪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為16周歲。有學者提出,該規定已不能適應打擊網絡犯罪的現實需要。由于立法上對刑事責任年齡的限制,致使對青少年網絡犯罪的打擊無法展開,因此主張應適當降低對網絡犯罪負刑事責任的年齡。盡管理論界對此存在爭議,但無論如何,青少年網絡犯罪已廣泛涉及銀行、證券、保險、對外貿易、工業企業以及國防、科研等各個領域,其具有相當大的破壞性和社會危害性已是不爭的事實。
犯罪心理復雜多樣
犯罪者低齡化的特征決定了其利用網絡犯罪與普通犯罪有所區別,尤其表現在犯罪心理方面。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獵奇心理。青少年正處于生理、心理的發育期,網絡上泛濫的各種不良信息,很容易使其形成性犯罪心理,誘發賣淫、嫖娼、強奸等違法犯罪行為。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為了滿足好奇心而在網絡上實施侵犯他人隱私等一系列犯罪行為,如憑借自己的電腦和網絡知識,破解密碼,進入一些單位、公司的內部網站,瀏覽秘密數據資料,甚至制造病毒。
第二,貪財圖利心理。網絡所具有的覆蓋面廣、隱蔽性強、操作便捷快速等特點,恰好符合了犯罪者貪財圖利的心理,因而利用網絡謀利成為他們實施非法聚財的重要手段。如一些游戲迷為了贏得網絡游戲的積分而擅自扮黑客侵入游戲提供商服務器,或為了盜竊資金惡意入侵金融機構網絡系統。
第三,情感宣泄心理。由于在現實生活中某些負面情緒不易得到發泄,犯罪者往往選擇將情感移植到網絡世界中,試圖通過虛擬的網絡世界來尋找安慰。然而,有些人卻在網上失去理智地謾罵甚至侮辱、誹謗他人,給他人的正常生活和人身權利造成極大的傷害。還有人為了達到心理平衡或在短時間內引起他人關注而運用電腦知識在網絡世界中為所欲為。
第四,僥幸心理。大部分網絡犯罪者都存在僥幸心理,這與網絡犯罪不易被查獲,難于取證、破案難度大等因素有關。網絡的開放性、隱蔽性及操作快捷性助長了犯罪者的僥幸心理。不少人認為自己實施犯罪行為,別人無從察覺或不可能知曉,這種安全感會促使其犯罪心理得到強化,即便被發現懲處之后,其仍然會重操舊業,再犯的比例亦呈上升態勢。
新的犯罪形式和手段層出不窮
筆者不久前承辦了一件將偽基站與網絡相結合實施犯罪的案件。兩名被告人均是二十多歲的青年人,對偽基站設備、運行及網上支付等技術、流程都甚為熟悉。兩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財產為目的,經事先預謀,購買了未取得電信設備進網許可和無線電發射設備型號核準的非法無線電通信設備(即偽基站),并租用了可竊取他人手機銀行卡信息及攔截銀行發送給被害人提醒短信的木馬病毒。后兩名被告人將偽基站放置于汽車上,一人負責在繁華路段來回行駛,由另一人負責發送冒充中國移動客服10086,內容為事先在所附鏈接上植入木馬病毒的積分兌換話費的短信。后有被害人接到上述被植入木馬程序鏈接的短信,點擊該鏈接后在打開的虛假網頁上輸入了手機號碼、銀行卡密碼等個人信息。兩名被告人用騙得的與被害人支付寶綁定的銀行卡信息、密碼,并通過木馬病毒攔截、獲取銀行發送給被害人用于支付的驗證碼,在網上大肆購物消費,給被害人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從本質上講,網絡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現實社會的延伸,且已延伸到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現實社會中的很多犯罪行為都可能移植到網絡上,出現新的犯罪形式和手段。比如,犯罪者利用網絡非法入侵、竊取、泄露國家秘密或企業商業秘密、調撥資金、網上詐騙;制作、復制和傳播顛覆國家政權、破壞國家統一等危害國家安全的信息;利用網絡散布虛假信息,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的和諧穩定;在網絡上建立色情網站、淫穢網頁,提供淫穢站點鏈接服務,傳播淫穢書刊、影片、音像等;利用互聯網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編造、傳播影響證券、期貨交易或其他擾亂金融秩序的虛假信息;利用網絡侵犯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敲詐勒索等。可以說,在網絡上,除了必須以他人的人身作為侵害對象的傳統型犯罪外,其他犯罪基本上都可以通過網絡加以實施。
犯罪預防刻不容緩
網絡犯罪可否預防、如何預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社會課題。正視網絡對社會的影響,充分發揮網絡優勢,限制網絡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已刻不容緩。
首先,要建立健全網絡法律體系,提高治理網絡環境技術手段。雖然刑法、著作權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中均有關于這方面的保護規定,但由于其分散性和不系統性,仍需完善對網絡軟件硬件及服務保護的法律法規,強化對權利人的保護力度,如適當提高刑法中關于網絡犯罪的量刑幅度,強化制裁功能,充分發揮刑法的震懾作用。此外,要充分研究和利用各種技術手段,開發先進的網絡治理軟件,對上網內容進行監控、過濾、記錄,尤其是要對網絡不良信息的傳播加以限制和控制。目前,我國綠壩、花季護航等軟件大都可以進行網址攔截、文字攔截、圖像審查、程序屏蔽,還可以進行動態升級,有些還可以限定上網時間,從而有效阻止色情、毒品、邪教、犯罪等不良信息。
其次,先進的網絡偵查技術和網絡信息偵控裝備是應對網絡犯罪等高技術犯罪的必備基礎要素。應對網絡犯罪必須運用先進的計算機和網絡手段,有過硬的技術手段和借助先進的科學工具。公安機關要逐步配置具有監控、定位、跟蹤、偵控、分析、鑒定等功能的現代化網絡偵控裝備,加強偵控中心建設和信息網絡安全報警處置系統建設,進一步拓展深挖網上情報資源,實現對互聯網用戶信息的全面監控、快速分析、有效過濾,主動獲取內幕性、預警性、行動性的情報信息。同時加強對執法人員的業務培訓,盡可能提高他們在計算機網絡管理與執法方面的素質,以適應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形勢,提高應對網絡犯罪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科技強警,始終掌握駕馭網絡安全的主動權,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快速發展要求。
再次,社會相關部門應該重視并迅速行動起來,打擊網絡犯罪,預防和減少網絡犯罪案件的發生。筆者認為,應該制定一個以預防為主,打擊為輔,多方配合的綜合治理方案。針對網絡犯罪低齡化的特點,可以考慮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中心,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立體化防范體系,加強對青少年網絡應用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學校在傳播和普及網絡知識之余,特別要重視網絡道德和法制教育,給學生樹立健康的網絡觀,使學生能依靠自身的調節功能控制自己的網絡行為,用倫理道德的理性來規范自己的網絡行為。家庭要創造親子之間共同學習、相互交流的良好氛圍,為青少年構建一個相對健康和諧的成長環境。社會應注重主流文化的導向,積極宣傳健康文明的網絡文化,提供積極向上的社區環境。此外,有關部門應切實加強對網絡的管理和監控,凈化網絡空間,對一些提供游戲娛樂的網站進行不定期的檢查,禁止現實社會中的違法犯罪行為在互聯網上以游戲的方式出現。
網絡犯罪的技術和手段層出不窮,其專業性、隱蔽性、危害程度也會隨著網絡的廣泛普及而加深,因此預防網絡犯罪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需要立法、技術、觀念等各方面的不斷更新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