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汝琴


1994年,為解決機關“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三難”問題,中共上海市徐匯區委推出“滿意在徐匯”主題活動。20年后,這項活動有了升級版:305支“滿意”行動走訪團隊定期走社區、訪民情、聽民意、解難題。
每季度一次的“滿意在徐匯·服務在基層”組團式聯系服務群眾走訪行動,是徐匯區貫徹落實2014年上海市委“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一號課題的一項新舉措。一年半來,“滿意”行動共收集居民各類意見、建議3397條,已解決或已答復2052條(數據截至2015年12月31日)。徐匯區正在摸索中走出一條共治、自治、法治良性互動的社會治理新路。
“超強團隊”走進社區
今年4月,康健街道長虹坊的居民終于擺脫了樓房外墻嚴重滲水的窘境,可以安心度過今年即將到來的梅雨季節了。這一切,全靠“滿意行動”李秀峰團隊“釘釘子”的精神,
長虹坊是建于20世紀80年代末的售后公房,由于房屋老化,樓房外墻嚴重滲水急需修繕,但因維修經費難以落實,一直無法實施。長虹坊黨總支、居委會、業委會和申大物業公司、康健街道多次協商未果,成為小區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維修基金使用為什么這么難?售后公房維修基金由房屋維修基金、設備維修基金、街坊維修基金三部分組成,各有各的用途。如房屋維修基金使用范圍為樓組內公共部位維修,街坊維修基金使用范圍為道路整修、綠化、外墻維修等。長虹坊外墻滲水問題按此歸類方法,應該使用街坊維修基金。可問題來了,街坊維修基金用完了咋辦?能不能使用其他兩筆維修基金?居民區咨詢來咨詢去,得到的答復就是,“不行”、“肯定不行”、“真的不行”……
無奈之下,長虹坊居民區向“滿意”行動尋求幫助,在4月份走訪中向李秀峰團隊提出該問題。
領隊李秀峰與康健街道進行溝通,為抓緊落實,他緊盯不舍,反復協調、催詢,終于,街道房辦回應:根據房管辦的政策解讀,外墻滲水問題應從房屋維修基金中支付,無需從街坊基金中支付!這樣一來,經費問題解決了。李秀峰團隊第一時間轉告長虹坊居民區。長虹坊居委會、業委會、申大物業公司立即展開行動,急難愁問題終得解決!
其實,長虹坊遇到的難題僅僅是徐匯區“滿意在徐匯·服務在基層”組團式聯系服務群眾走訪行動(簡稱“滿意”行動)開展以來所解決的2052條居民意見、建議中的其中之一。2014年,徐匯區委進一步深化已開展20年的“滿意在徐匯”主題活動,在2009年305個區機關黨組織和居民區黨組織結對全覆蓋的基礎上,組建了305支“1+(1+3+1)”聯系服務群眾工作小組,依托1個結對共建的黨組織,由1名處級干部任領隊,1名黨代表、1名人大代表、1名政協委員再加1名律師組成走訪團隊,每季度一次走訪結對共建的居民區,下基層了解民情、傾聽民意、解決難題。
“千萬別小看了這些團隊,它們個個都是‘最強陣容’。帶隊的處級干部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兩代表一委員’收集社情民意,律師提供各種問題的法律依據,推進社區依法治理。”據徐匯區級機關黨工委書記張妙德介紹,全區85%的處級干部都參加了走訪團隊,有了這些職能部門的“一把手”親自抓,再加上團隊所能整合起來的資源,很多居委干部無力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
面對問題迎難而上
走訪行動剛開始的時候,也有不少人并不看好。“不少居民覺得是一陣風、走形式;有的干部黨員則認為本職工作都忙不過來,還要下小區攬這些活兒,何必呢;還有的則心里沒底兒,不知道下去了能干什么、能不能真的解決居民反映的問題?”張妙德告訴記者,為了給走訪團隊“撐腰”,徐匯區委成立了“滿意”行動辦公室,打造了“滿意”行動網絡工作平臺,將各團隊收集上來又處理不了的事情分析、派單,很多需要多部門協調解決的疑難雜癥終于有了藥方。
據統計,自2014年10月“滿意”行動第一次走進居民區以來,迄今已開展了六次大型組團走訪活動,截至2015年底收到居民各類意見、建議3397條,已解決或已答復2052條,全年區信訪總量下降28%。翻開每個團隊都有的《民情日記》,小到拆除樓道里破舊的防盜門、填平社區老年活動室各房間的高低落差,大到增加高架路口處的下水口、進行小區道路整修等,樁樁件件的背后都凝聚著1300多名走訪團隊成員的心血。
隨著提出的問題逐一得到解決,越來越多的居民對“滿意”行動豎起了大拇指,很多團隊成員也都感覺“越走越有勁”,遇到難題也信心十足,迎難而上。
零陵路250弄居民對物業意見很大,認為小區保潔、綠化工作差,小區保安只有一名,承擔著車輛管理、巡視小區等多種職責,根本忙不過來,小區里的非機動車因此常常被盜。居民要求增加保安人手,小區物業卻表示 “經費緊張,只能在人流高峰期臨時派人”。
對物業公司的答復,率隊走訪的徐匯區房管局黨委副書記周哲卻不“買賬”。他在某一天的晚上7點、夜里10點和第二天的清晨6點專程到小區“踩點”,逐一清點小區內的停車數,發現實際停車數為102輛。這些車輛的停車費和物業管理費以及政府的托底補貼費,完全承擔得起增派一名保安的費用。在準確的調查數據面前,物業公司最終承諾會為小區增設一名保安。周哲說,只要對居民提出的問題“上心”,做事時有“責任心”,讓居民“滿意”其實不難。
現在,這305支團隊都建立起了各自的微信群,團隊的成員以及居民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等10來人組成一個線上的固定團隊,對居民反映的問題、社區出現的亂象等力爭在第一時間發現并處理。“團隊成員也在時刻關心結對小區的動向,有些諸如小區道路積水、居民破墻開店等,都是他們平時看到了,然后通過微信群進行溝通、協調并最終及時解決的。可以說,盡管組團走訪是定期的,但團隊為居民服務是隨時的。”張妙德說。
拒絕“包攬”推動自治
居民遇到問題,要幫忙解決,但不能僅僅只是“幫忙解決”。在徐匯區委的實施意見當中,走訪團隊走訪的意義不能只是響應民眾呼聲,更重要的是探索一方治理模式,推動居民自治,最終形成共治、自治、法治的良性互動。
位于凌云街道的凌云、梅苑一和梅苑二小區常年在上演“停車爭奪戰”。由于小區私家車數量激增,不少居民就將車停在了三個小區門前共有的一條車道上,雙向車道變成了“單向道”,高峰時更是堵得人寸步難行。居民怨聲載道,街道提出的整改方案卻屢次遭居民否決,矛盾歷時12年都沒能解決。“事情牽涉到三個小區、多個部門,一定要各方都坐下來談,否則問題永遠無法解決。”
凌云小區走訪團領隊、徐匯區財政局副局長潘曉華牽頭召開了三個小區的走訪團隊成員、居民代表和街道管理辦共40多人參加的協調會、討論會。居民代表積極建言獻策,“如果要治理停車難的問題,管理的人員在哪?經費由誰出?如何才能保證不影響街邊店面的正常營業?”停車難癥結點被逐一挖掘。
目前街道與三個小區正在實施治理方案的第一步,通往主干道的兩個路口亂停車和交通疏導初見成效,亂停放和擁擠狀況大大緩解。潘曉華認為,通過這種利益碰撞,讓居民了解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不易,也讓三個居民區之間做到互相理解、互相讓步。
“政府不能做全能型‘保姆’,而要提高居民區自身的能力水平、引導社區開展自治和共治,這樣居民區才能真正擁有一支‘永遠不走的團隊’。”徐匯區機管局局長許衛東認為,走訪團隊其實可以比作是一輛火車的“推動裝置”,而真正的“引動裝置”則是居民區黨組織。現在徐匯區委牽頭整合了全區的各類資源,由走訪團隊帶到各居民區,如何用好這些資源,全看各居民區如何“接盤”。
在每一次走訪團隊組團走訪時,除了聽民意、解民難外,還多了一項向居民宣講的任務。宣講的內容既包括徐匯區委統一編制的《徐匯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市委一號課題相關解讀材料》等“固定動作”外,還包括各團隊結合各自專長所設計的“自選動作”:預防慢性病講座、理財講座、防詐騙知識宣傳、法律知識宣傳……
去年10月份,走訪團隊在向居民介紹徐匯區政府2015年實事項目落實情況的同時,還廣泛征集居民對區政府2016年實事項目的意見和建議。張妙德表示,將面對面聽取的百姓意見、建議、想法作為政府決策依據,才是社會治理的最高目標,也是基層自治的最高境界。“現在,我們仍處于邊走邊完善的階段,不斷提出走訪的精準度,希望通過目前這項給政府‘加壓’的行動,最終能達到為政府‘減壓’的目標。”
“沒有一種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比從群眾中汲取更強大;沒有一種資源,比贏得民心更珍貴。”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通過創新方法、整合資源、匯聚力量,上海徐匯區走出了一條“集聚黨建資源、轉變機關作風、創新社會治理”的新路子。
欄目主持人:劉雨濛 lymjcf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