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先玲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國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對此,我國高校先后推出了各式各樣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但是,運行結果發現要么只是面對少數精英群體,要么培養效果有待提高。因此,本文認為,學分制教學管理才能更加有利于復合型人才培養,并提出完善學分制的對策建議,對我國高校推廣和完善學分制改革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學分制 ;復合型人才培養 ;改革
2015 年6 月24 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互聯網+”行動指南意見》的審核,確定了“互聯網+”頂層設計的最終方案。之后,出現了系列“互聯網+”概念,如“互聯網+教育”“互聯網+物流”等,興起了一股“互聯網+”熱。其實,“互聯網+”從另一側面強調了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在 “互聯網+” 時代,由于產業融合、滲透所帶來的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正在成為眾多企業招聘時所要面臨的重要課題。而我國高校現有教學管理體制下容易導致復合型人才稀缺。學分制教學管理體制下的自由選課制可以方便學生自由選課,從而助推復合型人才培養。因此,完善學分制教學管理機制,對于提高復合型人才培養數量,滿足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推動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學分制是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助推器
學分制是一種在保證共性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學生個性發展、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將選課權利交給學生的一種相對靈活的、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管理模式。它具有的以下特點使其成為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助推器。
1.相對自由的選課制。學分制的核心是選課制。目前,國內許多高校都自稱實現了學分制,但是,其教務管理系統并未提供給學生相對自由的選課制,我們只能稱其為“準學分制”。真正學分制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提供給學生相對自由的選課系統,選課制是學分制的實現載體,貫穿于學分制的始終,并貫穿在學分制教學管理的各個環節。最早提出學分制的美國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就認為,人的能力、素質等有差異,學校應充分滿足和發展每個學生的愛好和特殊才能。而選課制可以實現這一功能。選課制允許學生在規定的選修課范圍內,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培養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2.自由的主輔修制。在選課制下,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而言選擇了培養方案以外的課程,卻沒有得到所謂“官方”的承認,即一紙證書。這時,一般配套推出相對自由的輔修或雙學位制,實現主輔修制。輔修,是指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進行其他課程的修習,通過相應考試可以獲得輔修證書。而雙學位是指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進行其他課程的修習,且學分要求比輔修要高,并要撰寫畢業論文(設計),符合雙學位條件,如果無法通過答辯或者無法具備獲得雙學位的條件(如多科不及格,補考仍不及格),可以酌情僅頒發輔修證書而不頒發雙學位證書。凡實現主輔修的學校一般規定,學生所選修的輔修專業應與自己的主修專業是跨學科大類的不同專業。例如:會計學學生輔修英語專業等。相對自由的選課制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便利了學生跨專業、跨學科選修課程, 使學習選修輔修專業、攻讀雙學位更為可能,有利于培養大批基礎扎實、寬厚, 經過兩個或兩個以上領域專業訓練的復合型人才。
3.完善的本科生“導師制”。為防止選課制下學生對學習自由的濫用,實現學分制的高校大多都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即為每一名本科生配備“指導教師”,該教師負責指導學生選課,定期和學生討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困難,甚至負責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和日常生活的指導。本科生導師制誕生于英國牛津大學,以其獨特的提升大學內涵式發展的魅力很快得到世界各國大學的認同。導師制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是實行學分制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實行學分制的重要保障。美國學者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在《英美德大學研究》中指出:英國牛津、劍橋大學在本科生和導師之間建立的那種個人關系,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關系。導師制塑造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和全新的教與學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我國高校學分制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經驗
近年來,國內高校陸續開始實行學分制改革。但時至今日,大多數高校的學分制改革還只是徒有其表,流于形式。當前,最普遍實施的就是“學年學分制”這種形式上的學分制、實質上是學年制的教學管理制度。表面上在推行選課制,用學分來計量學生的學習量,但實質上并未打破年級與班級的編制,修業年限也很少能做到真正靈活。但是,與此相對應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以下簡稱“學校”)自2001年就推出了自由選課系統,標志著學校實現了“有學分制內容而無學分制形式”的學分制教學管理體制。因為,如前所述,“自由選課是學分制的核心內容”。從2001-2002學年第二學期開始,學校教務處開發的網上“教學管理系統”正式投入使用,并制定了《網上選課管理辦法》。學校的學分制具有以下特點:
1.選課自由度大。網上選課系統給學生提供了相對自由的選課空間。為保證選課順序進行,選課系統設置了預選、抽簽、正選和補退選四個階段。對單個學生來說,全校所有課程僅分為三大類:主修計劃內課程、輔修計劃內課程和計劃外課程。主修計劃內課程包括培養方案中該生所在專業的專業課(包括學科基礎必修課、學科基礎選修課、專業方向必修課)和公共基礎課中除去該專業無學分要求的課組,其余課程為該學生的計劃外課程。計劃內課程是其畢業所要求的課程,對其畢業有貢獻的課程;而計劃外課程是學生根據自己興趣愛好,額外學習的課程,對畢業學分要求無貢獻的課程。輔修計劃內課程僅針對于有輔修專業或輔修雙學位的學生而言,存在于其輔修計劃里的課程。另外,結合“9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防止部分學生太過自由或部分學生選課太多影響學習效果,還規定了學生每學期選課最低學分和最高學分要求,即除畢業學期外,學生不得連續兩學期每學期選修學分低于12學分;小語種各專業每學期選修學分不得高于30學分,其他專業每學期選修學分不得高于26學分。
這種相對自由的選課系統意味著,學生選擇某門課后,只要成績合格就能拿到這門課的學分,只要達到規定數量的最低畢業學分就可在規定年限范圍內提前畢業。這樣,從最大程度上給學生自由選擇學習的權利,擴大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同時,由于學生“用腳投票”,自由選課系統成了一種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一學期內多位教師同時開設一門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自主選擇教師。一些授課質量不好教師的課程學生不選或少選,而一些優質課程受到學生“追捧”,學生們爭相“搶課”。甚至有學生稱,在學校學會“搶課”是學生們必會的“基本功”。
2.淡化班級概念。自由度大的選課系統導致了一個教學課堂里的學生來自于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對這些學生來講,該課可能分屬不同課組;對部分學生來說是專業方向必修課,對部分學生來說是學科基礎課;對另一部分學生來說,是公共基礎課等。因此,學校教學活動不以行政班為單位展開,突破了傳統教學管理體制的“行政色彩”局限,可以說實現了教學活動的“去行政化”。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和需要安排學習進度,只要修夠學分(含中斷學習時間),可允許在六年內完成學業,這樣的安排會加大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之間的深度融合,這正是國外學分制的精華。正如我們會在國外高校的教室里看見不同年齡的人在一個教室里學習一樣。其好處在于:一是培養了學生開放、包容的情操;二是提高了學生的競爭意識。
3.選修學分比重高。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必修課占70%、限選課占20%、任選課占10%,按本科專業總學分多在140學分~200學分之間計算,必修課所占學分在100學分~140學分之間,學生實際上能自主選擇的課程很少,選修課中,限選課又占相當一部分比例,任選課只有10學分~20學分。即使在我國實施學分制比較成功的重點大學,必修課所占的比例仍然很高。學校大部分專業選修課學分在90分左右,課程總學分為145左右,選修課占62%以上。高比例的選修學分大大提高了學分制管理效果。這意味著學校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發展需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來完成專業學習,學生可以在4年~6年內,最長7年內完成培養方案規定的學分,在滿足畢業要求時取得學士學位。
4.主輔修同課堂、輔修參與度高。學校的大部分專業已開放輔修專業或輔修雙學位。學生在規定的課程范圍內完成要求的學分數,即可獲得該輔修專業證書;學生在規定的課程范圍內完成要求的學分數,所有輔修課程的平均績點達到2.0,并完成雙學位的畢業論文,便能獲得該雙學位的學位證書。目前,學校輔修雙學位涉及經、管、文、法四個學科門類,19個不同專業,輔修專業涉及28個不同專業。這意味著學校各學院均設有輔修。
為了保證輔修的教學質量,學校輔修課程并不單獨開班授課,而是同其他主修專業學生同一課堂上課。這樣的安排有兩個好處:一是便于學生輔修。避免了分開排課容易導致學生主修課程與輔修課程沖突的矛盾。二是提高了輔修質量。因為在教學難度和教學內容上與主修課程無異,這一做法在國內高校中走在前列。這樣的教學安排充分保證了輔修課程的高質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輔修參與度與成功率。學校自實行輔修制度以來,輔修課程和申請輔修的學生數呈逐年遞增的趨勢。2015年,在校生輔修、在修人數占在校中國學生51.68%,2015屆獲得雙學位人數423人,當年獲得學士學位人數2,023人,獲得雙學位比例高達21%,即每5個學生就有1個獲得輔修雙學位,大大提高了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比例。
結論與建議
學分制是選課制、導師制和彈性學制相結合的教學管理制度。其中,選課制是學分制最核心的內容,即允許學生根據專業教學計劃要求自主選擇上課時間、上課教師和學習課程;允許成績不合格而未能取得學分的學生重修相關課程。該制度在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要求的同時,為學生學習其他專業課程、實行主輔制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從而有助于高校培養復合型人才,進而為社會輸送有競爭力的人才。當然,在實現學分制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如 “難以按學分收費”的問題,同時,也增加了教學管理的難度,對教師、學生、教學主管部門、學院、學生工作部門等相關單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為更好地在國內高校推行學分制,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加強學生學業指導。在學分制下的自由選課制允許學生自由選課,但如果不加以指導,必然導致學生知識體系的雜蕪凌亂,甚至出現“混學分”現象。因此,必須要建立完善的學生學業指導體系。在這一點上,學校先后進行了“選課指導教師制、班主任制、導師制”的探索,并完善了學生對教授授課評教指標體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加大課程建設力度。在我國長期的學年制教學管理體制下,高校的課程模式相對單一,課程數量和質量均較為匱乏。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重視必修課的建設,忽視選修課的發展;二是課程建設創新性不足,學生選課積極性不高。因此,大力加強課程建設,提供更為豐富的、高質量的課程資源是實現學分制教學管理的關鍵所在。在課程建設中需要學校領導轉變“重科研輕教學”的觀念,建立教學激勵機制,增強教師教學投入的積極性,以此才能真正對課程進行結構性改革,提高學分制下人才培養質量。
3. 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實施學分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如何構建與學分制相匹配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是實現學分制必須面對的課題。本文建議:一是實施學業預警制度。自由選課不等于人才培養“放水”,對于一學期未能修滿規定學分的學生,給予學業預警;對于連續兩學期未能修滿規定學分的學生,予以學業警告;對于第三次被學業警告的學生,給予退學預警。通過這樣的一種預警制度,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保持一定的壓力,又能發揮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根據《對外經貿大學學籍管理辦法》規定:一學期出現不及格課程門數達四門以上(含)或必修課程達三門以上(含);在校期間,首次累計不及格課程門數達到六門(含)以上,將給予學業警告。第二次達到學業警告條件,給予退學警告。第三次達到學業警告條件,予以退學。教務處在每學期開學初(第四周左右)下發本科生學業警告名單。同時,制定了學校《本科生學業警告學生幫扶辦法》,要求教務與學工系統齊心協力共同做好受學業警告學生的幫扶工作,保證不讓一個學生掉隊。二是實行教考分離制度。學分制下同一門課程學生會選擇不同的教師,只有采取統一的考核標準和考核內容,才能確保考試的統一性和公平性,從而有效保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實行學分制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強化“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對學校課程進行結構性改革,加強教學質量監控等將能有效促進學分制在高校的推廣,才有可能為社會輸送更多優質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熊衛華.學分制及其在中國高校的實踐[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3.
[2]蔡先金.大學學分制的生成邏輯[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3]高春娟,張陵,朱少澤,帝寧.復合型人才培養新途徑的探索[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6).
[4] 張晶華. 學分制的歷史軌跡探析及啟示[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11).
[5]尹天光.高校學分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動力因素分析[J].教學理論與實踐,2014(33).
[6] 閆瑞祥.我國本科生導師制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革[J].教育發展研究,2013(2).
[7] 朱雪波.高校實施完全學分制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務處)
[責任編輯: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