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萍
摘 要:對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要使其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達的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的價值標準予以認同并轉化為他們的自覺追求。要在科學性、文化性和價值性方面尋找認同的依據、認同的根源和認同的動力。在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大學生得以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價值目標和精神品質。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認同培育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深入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和實際問題,深刻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為實踐發展提供學理支撐。[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了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個人層面的價值標準,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前提就是讓大學生在理論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予以認同,只有在理論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透徹入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達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終成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認同(Identification)是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范疇,一些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根據自己的研究對認同進行一些學術上的界定,但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認為:“認同被看做一個心理過程,是個人向另一個人或團體的價值、規范與面貌去模仿、內化并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的過程,認同是個體與他人有情感聯系的原初形式。”漢斯·摩爾(HansJ.Mol)從個人和社會兩個層次論述了認同的內涵:在個人層次方面,他認為認同是一個人在混沌環境中所占據的穩固方位,個人能夠據之對外在環境作出積極的防御;在社會層次方面,他認為認同是一個基本的及普遍擁有的信仰、模范及價值之綜合,它能抵抗外在事務對本身環境與成員的威脅及維續自身。英國心理學家貝特·漢萊密認為,認同由三個層次展開,即從群體認同經過社會認同到自我認同[3]。認同是一種歸屬,一種從群體或個人獲得信任的系統,信任產生內在的驅動力,更增強了認同。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認同應該從三個層次來推進。一是對國家層面價值目標的認同。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民族復興的目標和價值指向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經濟上實現國富民強;在政治方式上追求民主;在社會文化目標上追求文明;社會氛圍追求和諧平和。國家的追求是整個民族發展方向的指引。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為社會和公民的價值追求指引方向和設立框架,并提供力量保證。二是對美好社會的定位體現在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也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價值依托。自由,彰顯人性的需求,是人隨著自己的意志存在和發展的自由;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體現國家公民的個體尊嚴;公正,社會公權力倡導公平正義,也是向公民權利致敬;法治,是社會規則的最終追求,現代國家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社會層面的價值追求猶如國家和個人層面追求的連接點,融合國家和個人的價值觀。三是公民個人的價值追求,愛國、敬業、誠信和友善。熱愛自己的國家,是每一個公民對自己國家的基本情感,是公民個人恪守的基本道德底線;敬業和誠信是對公民自身修養的要求,是健康的人生態度,是彰顯人倫美德的內在要求,繼而會形成友善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個人的自我道德覺悟是整個社會道德氛圍的組成部分。個人層面的價值標準也是社會和國家層面價值標準的追求,這三個層面是密切關聯,互相呼應和映射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德基座的一部分。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體現,是對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和宣揚,對引領社會價值取向、促進社會繁榮和諧具有重大意義。
1.科學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性是形成理論認同的基本依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具有的科學性是獲得理論認同的邏輯前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于實踐,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并得以提升和發展,具有與時俱進的品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充滿了獨立思考和向往美好價值觀的追求。
第一,理論上體現了創新與自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近十年來中國共產黨理論建設的高度凝練和升華,是新的領導集體貢獻的新理念和新智慧。對西方價值觀的沖擊進行了回應,堅實地確立了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的戰略支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發展的新成果。
第二,邏輯上涵蓋了全面和層次。三個層面的表述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豐富內涵的全面概括,邏輯上由點到面,全方位地貫穿核心價值觀的各個方面。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涵蓋了主要價值觀主體的價值追求,其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觀,反映了國家的主導價值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被奉為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是引領中國社會發展現代文明的人類共同價值準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價值觀,也是國家和社會價值觀的基礎和連接。
第三,內容上具有了包容和自信。中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的重要性:“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5]多樣化、創新型的社會需要更多包容差異性和多樣性才能被大多數人接受,包容性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的一個基本原則,而這種兼收并蓄、海納百川的胸襟,也凸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和文化自信。
2.文化性—民族獨有的文化是形成理論認同的根本依據。中華民族有自己獨有的傳統文化和精神積淀,是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代代相傳的民族之魂,這些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不僅閃耀著民族精神的光輝,更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增強了生命力、感染力和說服力。
第一,“民本思想”。 《尚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本思想早在夏商就曾出現,西周更是汲取前朝的經驗,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更有孔子和孟子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要求統治者具有“憂民之憂”“與民同樂”的政治修為,在先秦更形成了“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的民本思想雛形。
第二,“和合文化”。“和合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首要價值。“和為貴”和“貴和”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最核心的價值取向。“致中和,天地位焉(《中庸》),萬物育焉”“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周禮》)。儒家學說更注重“人和”。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不僅強調人際關系的“以和為美”,更為中國文化勾畫了社會價值目標。“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第九》)。發展到現代“中國人常抱著一個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覺得外面一切異樣的新鮮的所見所值,都可融匯協調,和凝為一。這是中國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個特征。”[6]更有“文化中發生沖突,只是一時之變,要求調和,乃是萬世之常。”[7] “合有符合,結合之義。古代所謂合一,與現代語言中所謂統一可以說是同義語。合一并不否認區別,合一是指對立的雙方彼此又有密切相聯不可分離的關系。”[8]
第三,傳統道德和民族精神。“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平實。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9]“子貢問政,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強調“民信”最為重要。“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民族精神中強調奮發圖強,勇于拼搏,永不停息。《周易·乾》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更有“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乎?”(《五代史馮·道傳論》)。[10]國家的興亡與每個人的廉恥禮義都有關,和每個人的道德都有關。
3.價值性—價值性是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動力來源。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和他們的利益有關”[11]“正是自然必然性、人的本質特性(不管它們是以怎樣的異化形式表現出來),利益把市民社會的成員聯合起來”[12]。因此,根本利益的滿足是人們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動力,而根本利益的滿足最終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和自由發展。
第一,從國內國外的大局來看,中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發展創新的偉大時期,紛繁復雜的情況下更需要清晰的頭腦和冷靜的分析能力,更需要有強大的理論和文化背景才能明晰自己的道路和方向。迫切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認同,擴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影響力,把理論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提出的立志、責任、發展的思路大綱,立志通過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的三個追求,樹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質的價值觀追求,為國家政治、人民生活奠定信念與規范的根基。其精義在于以社會秩序演進為國家權力運作的根本前提,重視文化傳統積累意義上的禮則啟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超越取法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常態格局,建立有時代特色的進取精神,體現現代崛起的中國風骨。
第三,從民族和人民的道德建設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有鮮明的社會價值導向,以此引領和保證全體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個社會有穩定的內在秩序。”[1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成為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動導向就更要提高其認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擺脫精神上的貧困,才能走上繁榮之路。“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同時,毋忘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強社會治理和道德素質的修養。我們必須有意識地促使人們在商品經濟活動中逐步地認識商品生產的規律、商品生產經營的知識,逐步形成與現代生產和生活需要相適應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和生活方式。不可物質上脫貧了,精神上卻愚昧了。我們需要的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14]。
“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15]大學生思政教育要能夠使大學生在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反觀和審視自己的精神追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矯正自己的精神追求,提升自己的價值目標和精神品質。努力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解決現實問題,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梁麗萍. 中國人的宗教心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14-17.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習近平.2015年5月27日在浙江召開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的講話,新華網.[EB/OL].[2015-05-28].http://www.zj.xinhuanet.com/photo/2015-05/29/c_1115445820.htm.
[6]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 [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8:162.
[7]錢穆.中國文化精神[M].臺北:臺北三民書局,1971:51.
[8]張岱年.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 [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1).
[9]習近平.2014年5月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的講話, 新華網.[EB/OL].[2015-05-0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
[10]顧炎武.日知錄·廉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22.
[13]習近平.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
[14]習近平.擺脫貧困 [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其中“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史記·管晏列傳》.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作者單位:外交學院基礎教學部)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