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威
(武漢音樂學院,湖北武漢430080)
《陽關三疊》的內在結構力
張力威
(武漢音樂學院,湖北武漢430080)
《陽關三疊》為中國十大古琴曲之一,因為詩中有“渭城”、“陽關”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陽關曲》。現有對《陽關三疊》的曲譜記錄多達30多個不同的版本,下文筆者將以張鶴所著的《琴學入門》中所收錄的版本為分析對象從宏觀結構入手,從多個思維角度觀察作品的內在結構力。
陽關三疊;古琴;結構力
根據王維的詩歌《送元二使安西》所作的古琴曲《陽關三疊》的歌詞一共分為三段,在以歌詞內容為基礎的前提下套以三段基本相同的音樂,現今也故稱為“三疊”①。又因每一部分在音樂材料上較為統一,對比性不強,每一部分的差異也僅僅拘于局部性的衍展、擴大或縮小其結構,因此可以將其宏觀上的結構歸納為“疊奏”式的樂段。根據歌詞內容所歸納的作品宏觀結構表格如下:
表格1:
由表格1可觀察出,“一疊”為整部作品的初始樂部,在“一疊”內部又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以王維原詩為主體歌詞的音樂部分,在這里標記為主歌部分;后半部分是后人陸續添加的歌詞與曲調,在這里標記為副歌部分,此種結構在中國傳統音樂中被稱為“纏達”②。
“二疊”與“三疊”在音樂的基本輪廓(核心骨架音、旋律外形)上基本相同,“二疊”的變化主要在于其主歌部分。較為顯著的就是音色方面,在31小節,即“二疊”的起始句,運用了比“一疊”高八度的泛音來演奏,隨后關于古琴按滑音的使用頻率也增加不少,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因為歌詞的結構有所擴大,當然這一原因也是“二疊”與“三疊”在重復“一疊”時自由變化的前提?!叭B”與“二疊”在結構上變化的不同之處體現在音樂內容的變化擴展主要在副歌部分。
尾聲采用泛音來演奏,音樂材料使用“一疊”中副歌的核心骨架音列,其中108小節-109小節的動機與110小節-112小節使用音級頂真的手法來銜接,兩個動機的核心骨架音列也構成了原型與逆行的對稱關系,最后全曲結束在C商調式上。
在中國傳統音樂中,許多音樂的結構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語言文學作品的結構,有時旋律的音高、力度、音色的變化也成為構成樂音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也是中國傳統音樂在其音樂形態與結構上的一大特點。筆者認為從宏觀的大結構來觀察,上述所說的這一結構特點屬于較為顯性的特征,下文將從這部作品的次級結構上入手,觀察在這一顯性的特征框架下,有無起推動力作用的內部結構性因素。
(一)“合頭”與“合尾”手法的運用
所謂“合頭”與“合尾”是指段尾或段頭的樂句、動機保持相同的曲調,這種手法在我國傳統音樂的使用中比較常見。
表格2:
從表格2可以看出,“合頭”與“合尾”的寫作技法在這部作品中的大致運用情況,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手法的運用也可以體現出音樂結構的一些特點。
(二)節拍數列的控制
在中國傳統音樂中,還有一種常用的結構:一唱三嘆。它們一般是泛指那些不是通過一次性陳述或一次性高潮就能抒發盡情懷的音樂結構,筆者在上文也強調過,中國傳統音樂更加注重的是“意境”上的表達,音樂的展開也是一種“漸變”性的。從歌詞在情感上的表達來看,一、二、三疊副歌歌詞無論是在情感表達方面還是在歌詞長度方面都是層層遞進的,那么與之相對應的古琴音樂理所當然也體現著這種結構力。
節奏無疑是音樂作品中最重要的參數之一,有時節奏也可以作為構成作品結構的重要或唯一參數,這種節奏的處理手法被稱之為“節奏結構”③。本人認為下文所述的節拍數列的處理手法與“節奏結構”在有異曲同工之處。筆者在觀察整部作品“合頭、尾”的現象中,除了音高旋律要保持一致外,節奏理所當然的也沒有任何變化,也發現這樣的規律依賴于歌詞的字數或內容。例如:每一疊副歌部分的“遄行”、“感懷”、“旨酒”等兩字歌詞處,雖歌詞內容不同,但配以的旋律、節奏形態以及節拍總數也是完全一致的。再往宏觀結觀察,每一疊在前一疊樂段的基礎上,歌詞內容在逐步增加,相應的音樂的內部結構也在擴大(并沒有改變宏觀結構)。下面以“一疊”副歌部分的樂句A與“三疊”中副歌部分做了擴充處理的樂句A′來進行比較分析。
圖1
樂句A有4句歌詞,節拍數分別為(3,3,5,4),隨著歌詞的擴充與音樂的發展,樂句A′的結構也隨之擴大。本人把這兩個樂句的節拍數單獨列出來發現,在樂句A′擴充內部的節拍數列組中(圖1中方括號內)所總結出來的節拍數與樂句A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系,可見在《陽關三疊》中,對于節拍數列這一概念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內在結構力的體現。
綜上所述,在這部作品中,除了符合歌詞分段所劃分的宏觀結構之外,還運用了各種手法來強化這種較為“顯性”的結構,以一種含蓄的自制力掌控了音樂作品的整個表現力,襯托出其形式之美、組合之美。
注釋:
①《欽定詞譜·卷一·陽關曲》:按,此亦七言絕句,唐人為送行之歌,三疊,非歌法也。蘇軾論三疊歌法云:舊傳陽關三疊,然今世歌者,每句再疊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疊,皆非是?;蛎烤淙詰B之說,則叢然無復節奏??梢娕c現今的“三疊”解釋略有不同.
②纏達:前有引子,后由兩個不同的曲牌反復交替出現的音樂形式叫纏達。摘自孫繼南、周栓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第124頁.
③結構節奏:主要是指性格化、動機化、系列化的節奏型及其貫穿循環,以使它們能像“核心音高”或“主導動機”那樣,在作品形成過程中,產生結構凝聚力作用。摘自彭志敏《新音樂作品分析教程》.
[1]彭志敏.新音樂作品分析教程(上)[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
[2]趙曉生.傳統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J632
A
1005-5312(2016)29-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