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勢已久的“世紀之辯”終于在11月9日于北京大學朗潤園拉開序幕,這不是林毅夫與張維迎的第一次交鋒,也應該不是最后一次。此次“世紀之辯”的主辦方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將題目定為“‘產業政策思辨會”,可以看出其背后減少火藥味,強調“思辨”的用意?!吨袊洕芸酚浾咛崆凹s一小時到達現場時,未名湖以北的朗潤園萬眾樓周圍已聚滿人群,由于面積不大的主會場吸引了近千名聽眾,主辦方不得不在主會場外另設兩個分會場轉播主會場情況。
擔任主持人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教授認為,這是一場非常重要的歷史討論,甚至會載入歷史。
辯論會由林毅夫的發言開場,隨后張維迎發言,緊接著是自由辯論環節,以問答形式展開。整場辯論中,林毅夫與張維迎就兩人對有關產業政策多個方面的問題:產業政策的定義、產業政策的成效、政府是否該鼓勵“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以及比較優勢該如何發揮等問題分別亮出了自己的觀點,并與對方激烈辯論。
這兩位同樣擁有“海歸”背景,共同創辦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又共同見證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成立的學者針鋒相對,互不相讓,但都保持了“君子之爭”的學者風度。
林毅夫
在林毅夫看來,產業政策是指中央或地方政府為促進某種產業在該國或該地區發展而有意識地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關稅和貿易保護政策、稅收優惠、工業園和出口加工區、研發工作中的科研補貼、壟斷和特許、政府采購及強制規定等。林毅夫強調,雖然一些具體的產品創新是由企業家完成的,但產品創新背后基礎層面的研發成果是不會有企業家愿意花巨大成本投入的,必須要靠政府資助的各項科研項目來完成,而這一部分研發投入理應算作產業政策。
張維迎
張維迎表示,“我理解的產業政策是指政府出于經濟發展或其他目的,對私人產品生產領域進行的選擇性干預和歧視性對待,其手段包括市場準入限制、投資規??刂啤⑿刨J資金配給、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進出口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土地價格優惠等?!睆埦S迎強調,關鍵的兩個詞是“私人產品”和“選擇性干預”,他認為政府在公共產品上的投資不屬于產業政策,普遍性的政策也不屬于產業政策?!敖y一的公司稅不是產業政策,但扶持性的所得稅減免就屬于產業政策了?!?/p>
林毅夫
林毅夫認為,大多數成功的經濟體均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使用了產業政策,“我沒有見過不用產業政策而成功追趕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也沒見過不用產業政策而繼續保持其領先地位的發達國家?!绷忠惴蚺e例說,16世紀的英國,19世紀中葉的美、德、法以及二戰之后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都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使用了產業政策。
林毅夫認為,“獲得成功的最顯著的13個經濟體有五個特征:開放經濟、宏觀穩定、高儲蓄高投資、有效市場以及積極有為的政府?!绷忠惴虮硎?,他們的成功是因為積極有為的政府制定了產業政策來推動新的產業發展。企業家的創新主要是在產品和技術層面,基礎科研和公用技術的突破依靠政府支持。“有一段時間,‘基礎設施建設也應由企業家來主導的思潮影響了拉美等后發國家,結果相當一段時間內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普遍落后,企業家的逐利性導致他們不愿做最基礎的投入?!?/p>
林毅夫表示,“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在國際上領先的產業早期的研發基本都是靠政府支持的?;A科學的革命不受企業家精神的影響?!?/p>
張維迎
“產業政策是披著馬甲的計劃經濟,在這個年代復活了。二者都體現了政府對經濟生活、資源配置的干預。”張維迎說,產業政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中國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成功的例子鳳毛麟角,“中國經濟持續存在的結構失調,產能過剩,哪一個不是產業政策主導的結果?”
林毅夫
林毅夫認為,除了政府的執行能力存在問題之外,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急于趕超,過度支持先進的產業。發達國家的失敗則是為了就業而去支持失掉比較優勢的產業,比如美國與歐洲的農業政策。林毅夫表示,“一部分成功了,當然一部分失敗了。失敗的原因不在于產業政策本身,而在于執行能力不行,很多發展中國家心太急,好心干壞事?!?/p>
張維迎
張維迎認為,產業政策之所以失敗,是由于人類認知能力的限制和激勵機制的扭曲?!耙粋€是人類的無知,一個是人類的無恥?!?/p>
首先是人類的認知能力有限制,張維迎對擁護產業政策的人提出的假設——技術進步和新產業可以預見,進行了批駁?!皠撔逻^程充滿了不確定性,沒有統計規律可循。我們沒有辦法預先制定一條通往特定目標的路徑,我們既不知道目標在哪里,也不知道道理在哪里,人們對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分析都是‘事后諸葛亮。”張維迎說,目前主導世界的產業——互聯網、新能源、生物制藥等,30年前人們一個也沒有預測出來,今天也不可能預測出30年后的事情?!爱a業決策是集中決策,是一場豪賭。它將每個人犯錯的概率累積到一起,加大了集體出錯的概率。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失敗的可能性巨大。”
張維迎認為,產業政策失敗的第二個原因,是人類的“無恥”?!爱a業政策對不同產業、不同企業在市場準入、稅收和補貼、融資和信貸、土地優惠、進出口許可等方面的區別對待,創造出權力租金,這必然導致企業家與政府官員的尋租行為?!睆埦S迎表示,一項特定產業政策的出臺,與其說是科學和認知的結果,不如說是利益博弈的結果。得到政策扶植的往往不是真正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而是套利者和尋租者。“新能源汽車騙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大筆從政府拿錢的企業并沒有做出像樣的創新來。”
張維迎表示:“林毅夫認為盡管許多產業政策失敗了,但不是不要產業政策,而是制定什么樣的產業政策。這就像上世紀80年代有人捍衛計劃經濟,說計劃經濟不是本身不好,而是我們沒有把計劃經濟搞好。這兩種觀點何其相似!”張維迎認為,“正確的”產業政策過去沒有,現在沒有,今后也不會有。
林毅夫
林毅夫認為,補貼是幫助企業解決基礎設施或者勞動力供給上的限制問題時才需要,如果企業想要讓創新和風險資本出現,就要有與之匹配的政策環境?!拔一臼欠磳ρa貼的,我(提出的)所有的產業政策里面沒有一樣是需要補貼的。除了對先行者進行激勵的補貼之外,所有的優惠就是稅收上優惠幾年,量是很少的。”
張維迎
張維迎說:“新古典范式中,所有決策都是基于邊際分析。但越是大的技術創新,越不可能是邊際上的決策。企業家有關創新的決策不是基于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的比較,而是基于市場前景和技術前景的判斷?!睆埦S迎認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定不是為了政府的補貼,而是滿足自己對美味佳肴的向往,甘愿冒風險,為了政府補貼才去吃螃蟹,根本算不上企業家。“政府不用鼓勵任何人吃螃蟹,也不必為任何吃螃蟹的行為買單。許多拿著吃螃蟹姿勢的人,實際上是在啃饅頭!”張維迎說。
林毅夫
林毅夫表示,經濟發展要利用比較優勢,也要強調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來利用比較優勢?!爸袊洕某晒κ且驗橹袊鴱内s超戰略轉變為比較優勢的結果,要想有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就必須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家,如果他成功了,后面就會有一群跟風的競爭者,使他得不到壟斷的利潤,這就與他之前付出的成本和風險是不對等的。發達國家要用專利保護來鼓勵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就是產業政策的作用?!绷忠惴驈娬{,每個國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有擁有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政府理應幫助已經進入這些產業的企業解決一些問題,比如交通設施落后、電力供應不足等?!叭绻袊髽I家要想進入航天業,沒有國家補貼,大概就不會有人愿意進入了,肯定會虧本?!?/p>
張維迎
張維迎認為,企業家在市場中生存,天生的本能就是發揮比較優勢,而不是靠政府制定的產業政策?!氨容^優勢不是國家的事,而是企業的事,個人的事。每個普通人都懂得利用自己的所長,同時讓他人也從事各自擅長的工作,這就是管理學上講的‘核心競爭力?!睆埦S迎認為,他與林毅夫兩個人在現場辯論有關經濟學的議題,而不是去辯論量子物理、航天科技等議題,就是在自發地本能地利用比較優勢,這與國家政策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