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勇
摘 要:“新型學徒制”是職業院校和企業共同培養技術型人才的一種職業教育形式。這既是一種制度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又是一種具體化的人才使用方式。而在“新型學徒制”試點過程中,職業院校面臨著企業積極性不高、培訓師傅能力參差不齊、學生實習崗位質量偏低、合法權益受侵害等問題。本文分別從建立企業培訓師傅資格認證體系、發揮企業作用以及職業院校層面三方面對構建“新型學徒制”模式提出建議和改進措施,以促進“新型學徒制”的建設發展。
關鍵詞:新型學徒制 企業 職業院校
隨著社會生產信息化、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綜合型工作任務對企業員工的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職業院校的教育模式和淺層次的“校企合作”已不能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獲得整體化、過程化的職業技能。人社部提出“新型學徒制”的主要目的是采用“工學一體,市場為主”的培養方式,促成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深入合作,培養學生(學徒)職業技能、素養以及職業道德的能力。
一、“新型學徒制”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困境
目前在“新型學徒制”發展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學校積極參與推動、政府鼓勵支持,而企業熱情和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作為“新型學徒制”重要一環的企業,整體上合作積極性不高,勢必影響“新型學徒制”的實施效果。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投入和產出的問題,企業生產要講求效益和質量。在以往校企合作中,企業在崗前培訓、崗中實習過程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然而受訓學生持續流失,以致影響企業正常生產,造成企業成本難以收回,甚至產生損失。因此,如何讓企業能從“新型學徒制”中得到益處,調動起企業參與的積極性是一個重要問題。
校企合作中學生崗位學習的質量偏低,整體停留在淺層次。以往校企合作中,普遍采用入企后集中授課培訓,然后分配到具體崗位交由師傅傳授的模式。企業缺乏針對特定崗位的個性化培訓,培訓內容全由師傅制訂,隨意性較大,師傅傳授技能的水平和效果難以把控,學生只能從事簡單輔助工作,職業能力難以衡量,最終流于形式,導致實習學生流失率居高不下,企業、學校也蒙受損失。
學生的合法權益易受到侵害,得不到有效保護。實習期間的學生一般都有工傷保險,這一點國家相關政策有明確規定,然而對于實習津貼以及勞動保護卻沒有明確規定。即使企業能夠提供實習津貼,通常也是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或者較低實習標準發放,損害學生合法收益。對于勞動保護方面亦是如此,學生初次踏入社會,工作辨識能力有限,往往在這一過程中受到不公正對待,而又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從而身心受到傷害。
二、完善“新型學徒制”的對策和建議
1.發揮人社部引導作用,建立企業培訓師傅資格認證體系
政府部門特別是人社部門在加強組織領導、專家指導、強化政策激勵、加大經費投入的同時,發揮自身優勢,做好職業院校與企業間的紐帶,為企業尋找適合的技術人才,為學校牽線搭橋聯系企業,甚至以購買企業培訓服務的形式,推動校企融合發展,引導職業院校與合作企業根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共同制定“新型學徒制”培養方案、課程和教材、考核評價體系等。
人社部門還可嘗試推動建立企業培訓師傅資格認證體系。通過企業選拔、學校參與、人設部門考核的方式,選拔建立企業師傅認證資源庫,使師傅帶徒弟的模式更加規范、有針對性,能夠依據培養方案進行崗位技能培訓,真正實現校企一體化育人。對于參與到該認證體系中的企業,除給予一定資金補償外,可在政策、稅收,實習學生需求等方面得到優惠。企業員工一旦被認定為企業師傅,由政府部門出資,在津貼、待遇等方面可得到相應補助,并且企業師傅可作為企業項目申報中的技術專家等技術支持力量予以認可,實現多方共贏。
2.堅持以市場為主,明確企業的主體地位
人社部在推行“新型學徒制”時就已經明確企業的主體地位,企業在確定學徒崗位、培養目標、內容、考核辦法上發揮自身優勢。這使“新型學徒制”在吸收傳統學徒制“面對面傳承技藝”優勢的同時,兼顧學校教育制度“系統、高效”的理論學習優勢,更注重工學一體、市場為主,更切合企業需求,更能調動起企業的積極性,使其力求解決學校職業教育與職業分離、理論與實踐割裂、學習與就業脫節的現實困境。
另外,對參與“新型學徒制”的企業應該采取補貼、獎勵、免稅等更積極的財政政策,并允許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場地、公共實訓中心等資源,分擔企業培訓任務,讓企業參與從“不愿”到“自愿”,從“自愿”到“自覺”。
3.職業院校堅持教學體系改革,明確學生“雙身份”,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
“新型學徒制”是以學生(學徒)的培養為核心,以課程為紐帶,以學校、企業的深度參與和教師、師傅的深入指導為支撐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職業成長規律,以技術人才培養為出發點,針對人才培養的邏輯關系和個性需求,選擇合適的教學組織形式,形成職業素養、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的培養,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實現學校、企業協同參與的人性化教學、管理模式。
學生入校后,首先根據職業性質進行職業習慣、素養以及行為道德的培養,逐漸形成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進而形成對職業身份的早期認同。然后學校再結合企業共同進行職業技能的培養,使其由“讓我學”轉變成“我要學”,并以此建立職業資格技能等級的淘汰機制,促進學生職業技能的提升,實現學生的有效培養和量才使用。
學生還要樹立招生即招工的思想意識,明確學生既是學生又是學徒的“雙身份”的認識,充分保障學生權益?!靶滦蛯W徒制”的主體既是學校學生,也是培訓學徒,還是合作企業的準員工,其多重身份需要職業院校和合作企業通過法律形式予以確認,明確學生(學徒/準員工)的合法權益和義務,分清權責,確保安全和管理范圍,消除各方顧慮。
師資方面打破現有教師編制和用工制度束縛,探索建立教師流動機制,設立兼職教師崗位,加大學校與企業之間人員互聘共用、雙向掛職鍛煉、橫向聯合技術研發和專業建設的力度,逐步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企業選拔優秀高技能人才擔任師傅,明確師傅的責任和待遇,師傅承擔的教學任務應納入考核,并可享受帶徒津貼,實現“請進來,走出去”。
三、小結
“新型學徒制”的構建需要職業院校和企業共同制訂符合職業院校專業特點、企業實際生產的培養方案,分別明確職業院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的教學組織和運行管理工作中的職責和作用,建立更具靈活性、可變通的技術人才培養和管理運行模式。因此“新型學徒制”既是一種制度化的人才培養方式,也是一種具體化的人才使用方式。其發展過程既要發揮職業院校、企業各自優勢,解決傳統“校企合作”單方面培養人才的難題,也要避免陷入傳統“校企合作”淺層化的怪圈。
參考文獻:
[1]中國培訓雜志社編輯部.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負責人就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答記者問[J].中國培訓,2015(13).
[2]關晶.現代學徒制何種模式適合我國[J].中國教育報,2014(10).
[3]趙有生,姜惠民.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的實踐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論(第二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浙江商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