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李
【摘要】借調作為一種人才交流渠道普遍存在于鄉鎮和縣級機關之間,然而在交流過程中,大批作為基層業務骨干的鄉鎮年輕公務員流入縣級機關,在給鄉鎮機關造成困擾的同時,也使自身處于尷尬境地,為此需要進行深入分析原因,確立合理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鄉鎮年輕公務員;借調;縣級機關
借調現象廣泛存在于鄉鎮及縣直機關之間,縣級機關受編制員額所限,編制內人員不足,通過向鄉鎮借調人員成為解決工作需要的一條有效途徑。而年輕的鄉鎮公務員無疑是縣直機關青睞的對象,工作積極、接受能力強的他們可以很快上手新部門的業務,而很多鄉鎮年輕公務員也希望通過借調方式來得到去縣直機關工作的機會。然而,作為一種制度外的人才交流和公務協助方式,借調在起到積極作用的同時,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鄉鎮機關的正常運轉,而且由于借調本身的隨意性和非正式性,導致借調人員難以真正融入縣級機關,如何正確看待鄉鎮年輕公務員的借調現象,保障借出機關和借調人員的利益,成為亟須解決的課題。
一、借調現象產生的原因
(一)縣直機關方面。隨著社會發展的的不斷加快,政府機關處理的業務逐步顯現難度大、專業性強的特點,而縣直機關受編制員額所限,難以補充新鮮血液,面對不斷涌現的新業務,顯露出編制緊缺、專業性人才缺乏(如網絡維護)、年齡結構不合理(40歲以上人員居多)方面的不足。而鄉鎮年輕的公務員普遍學歷高、工作能力強,符合縣直機關工作方面的需要。
(二)鄉鎮機關方面。相對于縣直機關,鄉鎮機關工作條件較差、工作任務較重,本身對年輕公務員缺少吸引力。當縣級機關提出借調要求時,鄉鎮機關雖然不情愿,但在心知很難留住年輕公務員的情況下,出于擔心得罪借入機關(尤其是縣委辦、政府辦、組織部這樣的強勢部門)和方便日后進行業務溝通的心理,一般會同意鎮內年輕公務員的借出。
(三)鄉鎮年輕公務員方面。作為走出大學校門不久的年輕人,本身就難以適應由城市到農村的環境轉變,尤其是當面對鄉鎮特有的秸稈禁燒、接待上訪等需要直接與群眾打交道的工作時,常顯得手足無措。而鄉鎮工作的特殊性,又迫使他們“零磨合”地成為工作中的“生力軍”,一個人身兼三個以上部門工作的現象屢見不鮮,從而導致了這些年輕公務員的力不從心。因此,當被爭取借調至縣級機關工作的意見時,大部分人會在第一時間選擇同意。
同時,從功利性的角度來看,對于年輕的鄉鎮公務員來說,借調至縣級機關尤其是縣委辦等部門,有利于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擴大社會交際圈,從而獲得更好的提拔機會。于是,有條件的的人也會通過自己或家庭的社會關系來爭取借調至縣級機關的機會。
二、借調現象引發的問題
(一)鄉鎮機關負擔加重。從某種角度來說,縣級機關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鄉鎮機關也正在面對,甚至形勢更為嚴峻,而鄉鎮機關借調出去的年輕公務員,往往是本部門的業務骨干或培養對象,他們的借調直接加大了剩余業務人員的工作壓力。同時,借出的人員還占據著鄉鎮寶貴的編制資源,讓鄉鎮機關在招聘時捉襟見肘,于是鄉鎮機關就會通過編外用工來補充新人,無形中又增加了經濟方面的壓力。當然,即便可以及時補充人員,他們也難以立刻上手處理工作,行政效率也會為此大大降低。由此,鄉鎮機關也就陷入了工作與經濟上的雙重困境。
(二)借調人員處境尷尬。對于這些借入縣級機關的鄉鎮年輕公務員來說,為了能夠留在借調機關內,往往會積極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以期望能夠讓領導滿意,從而在將來正式調入縣級機關。然而,事物的兩面性在此刻得以充分體現,縣級機關的編制緊缺、人手不足讓他們得以借調進來,同時編制的緊缺又讓他們短時間內難以正式調入,而考核指標是直接與編制掛鉤的。于是,他們就陷入了縣直機關中工作上“正式人員”、待遇上“編外人員”的尷尬處境。
目前,國家為了鼓勵基層干部在鄉鎮工作而發放了鄉鎮補貼,但從很多省、市的政策來看,鄉鎮中借調出去的人員是沒有鄉鎮補貼的,這些借入縣直機關的鄉鎮年輕公務員在經濟上無疑又受到不小的損失。由此,借調至縣直機關的鄉鎮年輕公務員的處境就更尷尬了。
三、解決思路
借調現象的確給鄉鎮機關帶來了不小的困擾,同時也讓借調入縣直機關的年輕公務員進退兩難,但一味地禁止借調肯定不是處理的最好方法,如何讓借調行為規范合理、讓政府機關運行高效、讓年輕公務員扎根基層才是處理問題的根本之道。
(一)建立健全借調制度。針對借調現象,組織、人事、紀檢監察部門應該密切配合,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嚴格規范借調條件,降低借調行為的隨意性,需要跨級借調的縣直機關必須經組織、人事部門同意并進行備案。紀檢監察部門要履行好監督職責,制定嚴格的懲罰標準。對于鄉鎮的新進公務員來說,在基層的最低服務期限要做出限制,不足期限的原則上一律不予借調,充分保持鄉鎮機關的工作隊伍的穩定性。
(二)合理配置編制資源。隨著政府職能轉變的逐步加快,編制與職能不匹配的問題很大程度影響了政府機關工作的開展,事情多編制少、事情少編制多成了普遍的情況。
編制部門應該在控制編制總量的基礎上,根據各部門職能的多少,對編制資源進行重新分配,職能強化的部門要核增編制、職能弱化的部門要核減編制。同時,要形成編制動態調整的長效機制,做到充分體現利用編制資源,保障編制效益,真正起到編制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作用。
(三)改善基層工作環境。工作環境差、壓力大、待遇低、晉升難等現實情況,已經成為困擾鄉鎮基層干部的主要問題,也是鄉鎮年輕公務員難以扎根基層的主要原因。
因此,對于鄉鎮年輕公務員,要幫助他們提升黨性修養,增強業務能力,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標,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真正地融入基層、扎根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