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陶行知先生在《每事問》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問題是創新的起點,沒有問題,學習時就不會質疑和探究,就不可能有突破和創新。激發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激勵學生大膽提問和質疑問難,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任務之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來問?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著名學者梁啟超早就提出:“教人當以方法為主。”方法是引領學生進入問題王國的金鑰匙。閱讀教學授之以法,讓學生掌握提問方法,學生才能會問、善問、真問。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適時引導點撥,反復實踐。
一、優化提問方式,讓提問指引方向。
提問是促進學生思索,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手段。提問方式的優劣、提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影響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要狠下功夫優化提問方式,讓提問指引教學與思維方向,牽一發而動全身。
1、由點到面地問。每一篇課文的知識點各不相同,集中力量解決其重點、難點、特點,能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抓住重點、難點、特點中的一點設問,然后擴散開去,提出一系列問題,就可以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進行深入的思索,由一點而全面地把握文本內涵。如教學《難忘的一課》一課:“為什么說這一課是難忘的?”這是一個重點性問題。針對實際情況,提出輔助性問題:“最難忘的課學的是什么?”這要求學生找出關鍵句“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讓學生明白三次出現的具體情境,通過人物動作、語言、神態,感受作者的體會,升華情感提升。“這是多么強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濃厚的愛國情意啊!”這句話是本文的關鍵,作者為什么如此激動、感慨,該如何讀呢?這樣由點及面,層層拓展,就不難理解那個重要性問題了。
2、由表及里地問。閱讀教學要透過語言文字挖掘蘊含的深刻含義,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如《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的“跳下懸崖”一部分,作者寫道:“像每次發起沖鋒一樣,第一個縱身掉下深谷。”教學時抓住“沖鋒”“縱身”兩個詞語提問:什么叫“沖鋒”和“縱身”?從這兩個詞語看出五壯士此時怎么想的?表現出怎樣的思想?這兩個詞表現出五壯士毫不猶豫、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在閱讀教學中應該多提透過表象看出本質的問題,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
3、由淺入深地問。課堂提問必須遵循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最終達到“跳起來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教學《落花生》一課,可以這樣提問:先問“愛慕之心”是什么意思?再問,父親有沒有產生“愛慕之心”?父親對什么產生了“愛慕之心”?”最后問,生活之中有沒有其他事物讓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的?什么事物具有花生一樣的品質?你能用上“愛慕”一詞講一講嗎?這樣按作者的思路循序深入,層層剝筍,化難為易,逐漸加深理解,自然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精選提問落點,讓提問聚焦表達。
提問是激發學生閱讀、思索、議論、練習的重要法寶。因此,提問時必須考慮在何處發問,落點在哪里?提問必須聚焦文本的表達秘妙,緊扣文本的重點、難點、疑點、特點和亮點等發問,使每個問題指向言語形式,問得實實在在,恰到好處。
1、細微處,問出以小見大。一滴水映出太陽的光輝。細節是文章的血肉。課文的細枝末節不可忽視,問在細微處,問得深入,問出蘊含的思想、精華。如《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有這樣一段話:“經過三年又九個月,他們終于在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教學時據此設問:耗費那么長的時間,付出那么大的艱辛,提煉出了0.1克鐳,這樣做值不值呢?她明明知道鐳有輻射,她為什么還義無反顧、執著地投身于鐳的實驗中呢?這樣叩問,一方面讓學生在不斷對話的過程中,觸摸人物的內心世界,感悟人生的意義何在?另一方面讓學生真切感受居里夫人為科學獻身的美好心靈,收獲情感,升華認識。
2、矛盾處,問出池水波瀾。有的課文有些內容看起來自相矛盾,其實這正是作者落筆的著力之處。若能在矛盾處巧妙發問,往往能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文本,探究其中奧妙。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有這樣的句子:“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據此可以設問:小女孩被“凍死了”,為什么嘴上還帶著“微笑”?這“微笑”與“凍死”是多么不協調,但在小女孩身上卻統一起來了。她“微笑”,準以為自己“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呢。作者不寫小女孩隨著死亡而來的痛苦,卻寫她的“微笑”。這樣以樂襯哀的描寫,實屬點睛之筆,獨具匠心,發人深思,是對黑暗社會無聲的控訴,更能激發人們對小女孩的同情與關切!
3、題目處,問出行文思路。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的題目則暗示了作者行文的思路。據此提出問題,或探尋前因后果,或由此及彼,可以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結構脈絡。如教學《將相和》一課可以這樣提問:什么叫“和”?“將相和”是什么意思?“將”與“相”因為什么“不和”?又因為什么“和好”了?你對“和”有怎樣的看法?緊扣“和”字窮追不舍,由具體到抽象,由表及里,既可引導學生理清行文思路:“和”(將職位高)──“不和”(相職位高,將不服)──“和好”(將負荊請罪,將相一心衛國),又可引發學生進行有效思考,順藤摸瓜地體會到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顧全大局和廉頗的英勇善戰、知錯就改的精神品質。這樣設計讓學生領悟到“和”不僅僅是人際和諧的圓融狀態,更是處理一切事物的最佳法則。
4、寫法上,問出表達秘妙。閱讀教學既要引導學生理解思想內涵,更要指點學生破譯表達秘妙,學習表達技巧。因此,問題要問在文章的表達上,直指表達方法和技巧。這樣問,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悟。如教學《刷子李》一課,在引導學生體會側面描寫的寫作方法時,可以這樣設問:作者馮驥才被譽為“女媧之手”,他在刻畫“刷子李”這個人物時難道僅僅采用了衣著、動作、語言和神態等正面描寫嗎?面對一面茫然的學生,繼續追問:文中難道僅僅只有“刷子李”一個人物嗎?文中多次寫到曹小三難道他是文章真正的主人公嗎?作者通過寫曹小三的心理起伏變化有什么作用呢?透過曹小三“半信半疑──崇拜──失望──佩服”的心理變化,烘托出“刷子李”技藝高超,非常厲害。這種寫人的方法就是側面描寫。正面描寫手法是顯性的,側面描寫手法是隱性的,通過不斷追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側面描寫了然于胸。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門藝術,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美國教育專家肯尼思說過:“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閱讀教學要激勵學生“敢問──愛問──會問”,養成良好的問題意識,提高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閱讀綻放智慧的火花,結出創新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