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 岳大鵬 賀燕子 張君茹
摘要:地理野外考察活動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更是培養中學生地理野外考察能力的重要方式。野外考察活動是以學生參與為主,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產生自己的體驗來增強他們的地理觀察力、野外考察以及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但以目前的狀況來看,學校對地理野外考察活動開展不多,或者是開展的活動比較的籠統簡單。本文中,以案例的形式對地理野外活動的設計以及實施進行詳細介紹,一方面期望能夠使學生在學習與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地理能力;另一方面期望對研究地理野外考察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中學地理;野外考察;活動設計與實施;玉米種植條件;地理能力
地理野外考察活動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是連接地理理論知識與生活中的地理知識的橋梁。《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強調:“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表明了地理教學中開展地理野外考察活動的重要性。然而,今天我們的地理課堂多是停留在教室,看模型、看掛圖,盡管也可以體會電腦模擬的動畫,卻很少走向室外[1]。地理野外考察活動是以學生參與為主,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產生自己的體驗的活動。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深加工;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力、野外考察以及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2]。但是,地理野外考察活動設計與實施的過程需要考慮多個問題:中學生在進行野外考察活動前如何設計活動?如何實施活動?等等。本文將對活動設計與實施應遵循哪些原則進行討論,并通過案例的形式開展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一方面期望能夠使學生在學習與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地理能力;另一方面期望能夠對其他的地理野外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一、地理野外考察活動原則
1.活動設計原則
(1)地理學科性原則
地理學科性原則要求在選擇活動內容上要以地理教育為核心來設計。到底哪些才算突出地理學科性原則的活動設計?我們可以依據地理教材與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進行內容上的設計。以中圖版教材為例,每一章節都設計了一個探究的主題,我們可以根據這些主題與課標進行對應進行活動的設計。
(2)價值性與科學性原則
地理野外考察活動的設計的價值性原則旨在促進地理教育理論發展,理論價值主要體現在促進地理教育理論的構建、發展和完善,實現對原有理論的檢驗或突破方面[3]??茖W性原則要求活動的設計上要突出科學性,不是盲目的、無邏輯、無科學理論的設計,可以借鑒一些優秀的活動設計進行斟酌思考,或者多向專家或者專業教師咨詢活動設計的科學性等等。
(3)可行性原則
可行性原則則要求地理野外考察活動設計上要充分思考活動實施起來的可能性。從主客觀角度進行全面的考慮。例如對月相的觀察活動的設計,盡可能地選擇在晴朗的夜晚,若選擇了任意時間或地點去觀察是不能獲得全面的地理現象或造成片面地理解地理原理。
2活動實施原則
(1)突出教師的指導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的性
學生在野外考察時,教師要組織好學生沿著確定的考察路線進行考察,教師起到引領作用可以進行啟發式探究,充分發揮學生探究的主觀能動性,激發探究的興趣,對學生的行為做出積極的評價。
(2)量力而行,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實施的活動首先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高中和初中的設計活動的實施要區別開來。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學段以及知識基礎開展活動的考察,以“最近發展區”理論知識來指導學生,使學生可以快速的適應活動的實施以及高度的積極性學習與探究。
(3)抓住時機,做出預測
在活動實施時可能會遇到各種突發狀況,比如:天氣問題、測量儀器問題等。在去考察前要多關注考察地的情況,同時也要預測可能出現的哪些問題,做出應急方案來確保野外考察的順利進行。
根據地理野外考察活動設計與實施的原則,以玉米種植條件的探究為案例進行詳細的展開來培養中學生地理野外考察的能力。
二、案例探究——探究玉米種植的條件
1.考察概況
依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有關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中對農業內容的標準為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活動建議上為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并分析其形成條件。因此,探究陜北榆林子洲縣黃土洼的玉米種植條件需要具備商品谷物農業的基礎知識——農業地域類型以面向市場為主,農作物主要是小麥和玉米。其生產特點為機械化程度高、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農業生產區域化、專門化、供銷加工一體化。商品谷物農業的發展與氣候、地形、交通、人口、技術等因素有關。我國的小麥和水稻主要分布東北、西北。在教學中多以美國的商品谷物農業案例為例,對我國的東北、西北地區的相關案例分析較少。因此,本案例的野外考察有助于學生親身經歷整個探究過程歸納與總結玉米種植條件,認識與了解我國商品谷物農業的生產特點。因此,為了提高學生探究的興趣度,增強探究主動性,首先進行情景創設:
香甜可口的玉米是粗糧中的保健佳品,富含大量的維生素 C、植物纖維素等,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神奇的藥用功效,可作主食、湯料等。陜西子洲縣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玉米種植為一年一熟。該地區具有適宜玉米生長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其是子洲縣重要的經濟作物,也是當地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2.提出問題
玉米作為旱地農業的一種產物,其生長的自然條件不同于水田農業作物的生長條件,基于已經掌握商品谷物農業的基礎知識的條件下,結合自身的經驗,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問題可以獨立提出,也可以小組合作提出),例如:
(1)玉米具有神奇的藥用價值,其藥用應用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2)玉米屬于商品谷物農業作物,當地玉米生產加工技術如何?有沒有形成產業鏈條?市場開發前景如何?
(3)適宜當地玉米生長的自然條件(氣溫、光照、降水、土壤、地形等)和人文條件(勞動力、技術)有哪些?
(4)玉米是當地重要的經濟作物,當地玉米種植方式有何特點?
以野外考察為前提,對于問題的提出不能是隨意、茫然的,要體現科學性、價值性、可行性,最重要的是體現出地理性。由此可見,上述的第一個問題與野外考察無關,后幾個問題比較適合野外考察的內容。
3.制定野外考察計劃
這里我們以上述的三個問題作為野外考察的內容制定野外考察計劃。考察計劃需要考慮多個方面:人員分組、考察任務以及任務的分工、考察時間、資料的收集、野外考察工具、考察方法等。本次野外考察依托于某科研項目,所以只有一組共5人分工協作進行一周時間的探索。根據上文提出的三個問題主要調查陜西省榆林市子洲縣黃土洼村玉米種植區的土壤性質、氣候條件以及地形、灌溉方式、種植方式與季節等。
4.考察過程
(1)調查人員子洲縣氣象局查閱與收集玉米播種季節與生長季節的氣溫、降水、光照等數據資料,將查詢的內容填入表格:
(2)與當地農民進行訪談聊天,了解玉米生長習性與玉米不同生長階段適宜的條件(氣度、降水、光照、地形等)以及玉米種植時的注意事項,記錄在表格中:
(3)調查當地玉米耕作方式、灌溉方式與灌溉的水源、施肥方式,拍照并記錄在表格中:
(4)采集當地玉米種植區的土。首先利用放大鏡觀察土壤顏色與土壤成分,觀察完用紙今包裹土壤,觀察紙巾的濕度大小可初步判斷土壤的所含水分的多少。其次,將一部分土壤用篩子篩檢土壤成分,另一部分土壤放入燒杯中注水稀釋,用玻璃棒攪拌均勻,放置一段時間查看沉淀與溶解程度。最后測定土壤的PH值,并進行記錄通過資料的查詢了解當地土壤的特征,分析當地土壤適合玉米生長的原因。
(5)調查玉米種植的勞動力人口、人均玉米地面積以及詢問當地農民玉米產量;自然條件對玉米種植的影響;農民玉米收入效益;玉米生產技術的認識以及建議。
(6)當天攜帶子洲行政區圖,詢問當地農民玉米收割后對玉米進行哪些生產加工,是否有玉米深加工技術,調查玉米運輸渠道和銷售渠道并記錄。
5.結果分析與結論
(1)玉米生長期較短,分為五個階段:苗期階段(播種期與三葉期)、拔節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成熟期。玉米是一種既需水又怕漬,耗水量大、易受凍的喜光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對水的需求不同,要求溫暖多雨的氣候,對土壤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土壤肥沃,能灌能排。
(2)玉米種植季節氣溫在15℃——32℃之間,陽光充足,年平均日照約2100小時,年均降水量為487.4mm,降水的65%集中在7月至9月。春季多風,降水少,氣候較為干燥,但氣溫增溫快,大約0.2℃/日。夏季暴雨多,降水集中強度大。秋季降溫快,降水相對夏季明顯減弱。無霜期較短,年平均無霜期為145天。黃土地貌,多為丘陵地形。土壤為黃土,土層深厚,土質疏松,土壤中空氣占的比例較大,呈現弱堿性、土壤PH值為7.2,有機質含量約為6%。
(3)黃土洼村區域自然災害頻繁,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區,易發生旱災,以春旱為主,其次是夏旱,對當地農作物生長影響大。其次水災、霜凍也比較頻繁。水災多發生在夏季,霜凍發生在10月中旬。黃土洼具有天然淤地壩,其可以保肥保濕,具有良好的泄水功能,因此,水災和旱災較小,此部分種植的玉米產量高。
(4)當地玉米的灌溉方式為節水灌溉,在玉米不同的生長階段進行灌溉。主要為播前灌溉、大喇叭口水、開花水、灌漿水。水源主要來自黃河的二級支流淮寧河。
(5)玉米是高產作物,需肥量較大,需要合理施肥才能保證玉米的正常的生長。玉米生長的不同階段,需肥量也不同,苗期約總量的2%,穗期約85%,粒期約13%。玉米從拔節到大嗽叭口期,是需肥的高峰期,施肥時做到合理地底肥、種肥、追肥結合;氮肥、磷肥、鉀肥結合;農肥、化肥、生物菌肥結合。
(6)當地的玉米大部分是自給自足小農經濟模式,耕作方式為輪作休耕。黃土洼村一共106戶,現有勞動力人口186人,人均耕地面積2.48畝。玉米種植面積較大,受自然災害的影響的產量不大,位于淤地壩內的產量大,整體上看,商品率較高,成為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玉米加工技術停留在初級階段。玉米當地農民大部分對于科學種田表示贊同,提高玉米產量,將玉米進行生產深加工。希望當地政府多在農村推廣優良種種植技術,防災減災技術等。
(7)在播種前要開好主溝、圍溝和廂溝,三溝相互相通,以防積水,能灌能排。玉米地收割后要隔年翻耕凍坯或種一季冬季農作物以此保證次年土壤疏松干燥,同時要做好雜草的清除工作。
三、結論
隨著新一輪的高考改革的到來,地理野外考察活動越來越重要。它不僅僅是適應高考的一項活動與需要,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力、野外考察以及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的重要途徑。總之,中學地理課堂的教學必須將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豐富課堂教學,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此外通過地理野外的考察活動來開發鄉土地理素材,補充教材空白,培養學生愛家鄉的人文情懷與情感。最后,以期本文對研究地理野外考察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曦.地理野外考察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J].中學地理教學參,2015(5):55-56
[2]李梅.高中地理校園田野調查實踐研究[J].地理教學,2015(10):43-44.
[3]張家輝.地理教師如何突破研究選題難關(上)[J].中學地理教學參,2015(4)17-19.
作者簡介:
王朝(1990-),女,天津,陜西師范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地理課程與教學論
通信作者:岳大鵬(1964-),男,博士,教授,主要從事自然地理、土壤侵蝕、土地資源與環境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