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雨音
摘要:中國人口已經進入老年型,并且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數最大的國家。眾多的老年人以及由他們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都急需社會關注、研究、解決。本文將老年人繼續社會化作為解決路徑之一,并分析研究了此路徑的實施障礙和改進對策。本文以緩解社會問題和為社會實際服務為宗旨。
關鍵詞:老年人;繼續社會化;對策
一、社會人口情況簡析
至2013年底,我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達13161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的9.7%[1]。按聯合國標準,當一個國家65歲及以上人口總量占總人口比重超過7%時,就意味著這個國家進入了老齡化。我國從1999年就開始進入老齡化,并且老齡化趨勢一直呈上升狀態,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辦公室關于“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的預測,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于2020年將達到16.6%,于2030年將達到23.3%,可見我國老齡化趨勢嚴重,情況不容樂觀。
同時,人口老齡化帶來了一系列嚴峻、復雜的問題。
一是老年人個人問題。這里主要是指老年人由于身心等各種主客觀負面原因引起的問題,促使其難以融入現代化社會生活,導致老年人晚年生活不如意。
二是老年人引發的社會問題。在經濟上表現為眾多的老年人口促使勞動力的缺失,從而影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在社會公共基礎方面表現為過度的老齡化導致醫院、養老院、老年活動中心等社會公共基礎設施的緊缺;在社會秩序方面表現為老人碰瓷、老人被詐騙等多種社會現象的發生,引發社會道德的滑坡,社會秩序不穩定等。
面對復雜的社會情況以及飛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老年人學會繼續積極地適應社會成為必不可少的解決途徑之一,簡而言之就是要學會繼續社會化。
二、老年人繼續社會化的障礙
1、繼續社會化的含義
繼續社會化是社會化的類型之一,是指成年人為了適應新形勢提出的角色要求而進行的學習過程。[2]而老年時期就是繼續社會化的最后一個時期。
相比青少年時期有長輩、家庭、學校可以依靠,成年時期通常需要獨自面對就業、婚姻、子女、疾病等過程,對個人而言,繼續社會化可以促進人更好的面對成人后的問題,更完美的融入社會生活,甚至可以對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對社會而言,人們較好的繼續社會化無疑也可以為社會發展掃除一些可能發生的障礙,使社會能更順利的前進。從各方面來說,繼續社會化都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2、個人障礙
其一,生理機能退化。
社會化需要一定的生理基礎,大腦具有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學習能力是實現人類社會化的生理基礎。而老年人的大腦等身體硬件、軟件功能會有不可避免的下降。因此,對于老年人來說,面對經濟飛速發展,知識、信息日新月異的現代化社會,身體機能卻日漸萎縮,繼續社會化確實會更困難。
其二,負面的心理因素。
人格發展的最后階段就是老年期,而在此階段人會總結自己的一生,以求得一個滿意的解釋,如果得不到滿意的解釋,就會陷入絕望之中,引發負面情緒[3]。退休后的人,由于社會價值削弱了,社會地位降低了,身體機能退化了,以前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變得吃力、困難,從而在自尊等方面受到了傷害,進而引發負面情緒。當今社會的家庭有很大一部分是核心家庭的類型,由于多年計劃生育的實施,造成組成新家庭的兩位子女需要贍養照顧四位老人,這導致了經濟能力不夠,精神力量缺失等缺點。老人不能得到家庭中親人的充分的關心和照顧,甚至由于經濟原因生活不能溫飽等,退休后交往圈子也變小了,交流和傾訴對象也減少了。大量的負面情緒導致老年人習慣于封閉自己,停止繼續社會化,最后就脫離社會了。
3、社會障礙
其一,支持政策的缺失。
關于如何幫助老年人繼續社會化方面的政策很少,國家有關人文社會的政策是相對缺失的,尤其是有關精神文化層面的。近幾年國家主要著力在經濟上幫助退休老人安度晚年,如養老政策,退休政策等,但卻忽略了其社會價值。事實上很多老年人不舍得或者是根本不會合理使用退休金,老年人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依舊很貧瘠。
其二,社會公共基礎設施的缺失。
龐大的老齡人口使醫院、養老院等公共基礎設施十分緊缺。類似的物質基礎的缺失使老年人無暇顧及與社會的融入情況是否良好。老年活動中心少之又少,使退休后脫離集體生活、交往圈子縮小了的老年人沒有可以活動的地方,催化老年人被動的自我封閉,脫離社會。
其三,科技更新迅速,關愛老人與社會融入狀況的研究、宣傳少。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并且被應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交通出行、購物、娛樂等。這對于老年人繼續社會化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有關社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兒童、青少年和剛就業的人群,而關于老年人繼續社會化的研究卻很少,但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卻很嚴重。
三、老年人繼續社會化的對策
1、推進終生教育
終身教育用一句俗語表達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現代社會是一個需要人不斷自我更新的社會,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在離開學校,進入社會之后仍然不落后。對于退休后的老年人來說,他們也是需要繼續學習的,而且需要一個與傳統學校制度不一樣的教學制度。
老年人終生教育可以通過建立老年大學來實現。老年大學的建立不僅可以幫助老年人重新回到集體生活,擴大交往范圍,還可以使老年人獲得知識,樹立自信、自尊,以樂觀積極地態度面對生活和社會,促進老年人繼續社會化。據新華網2015年1月26日“中國多地出現老年大學‘入學難困局”一文中的資料指出目前中國總計約有5萬所老年大學,在校生近600萬。而我國有近2.1億老年人,可見這里面的供需關系嚴重失調。所以我國應該大力推進老年人大學的建設,保證每個城市的老年大學的數量。同時,原有的老年大學和將要建設的老年大學都需要被明確的規章、制度指導約束。如鼓勵老年大學在教學內容上推進有關“養生保健”、“服務社會”、學電腦、學手機等實用型的教學內容,開展圍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文藝娛樂活動。老年大學和常規學校不同,我們要掌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理來處理實際問題。
2、政策支持
老年人具有很大的社會價值,并且也愿意再就業。根據2005年1%人口調查結果,全國有27.5%的60歲以上老年人仍在繼續工作○1。可見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愿意再就業。
老年人仍然是不可小覷的勞動力。老年人具有很大的文化價值,他們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文化,促進老年人從事文化教育、文化宣傳等方面的工作和活動,可以收獲較好的成果。因此,國家可以出臺鼓勵老年人再就業的政策:首先,降低一些工作的年齡門檻,讓更多有能力的老年人參與進來。其次,考慮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量身制定符合老年人的工作時長和工作強度。最后,要堅定地實施以按勞分配為原則多種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使老年人依舊能夠自食其力,幫助其實現自我價值,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國家需要加大在社會公共基礎設施方面的資金投入和關注。但是,政府作為公共基礎設施唯一的“責任人”,其負擔沉重且不可持續[4]。公共基礎設施全權由政府負責,加重了政府的資金和管理負擔,并且這種效率肯定是低下的。面對一個老齡化嚴重且全面開放“二胎”后即將迎來“嬰兒潮”的社會,政府的負擔無疑會更加艱巨。因此,我國可以通過城市試點,在公共基礎設施方面開設“公私合營”的創新局面,將經營權適度地下放給更有活力的私營企業,讓公共基礎設施充滿新的動力。
社會要加大對老年人的關注力度,文化上做宣傳,科研上做研究和探討,使老年人真正受到重視和關注,發掘其社會價值,使其成為社會有價值的一份子。如積極鼓勵居委會、村委會等基層組織在社區和鄉村中發揮創新精神,做好宣傳工作等。
3、志愿者組織的輔助
志愿者要及時關注并開展有關活動來幫助老年人融入社會。
大學生志愿者積極幫助老年人繼續社會化可以為其提供接觸社會的寶貴機會,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積極奉獻的優良品德,同時還能鍛煉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社會責任感,促使學生完善其人格發展。大學生志愿者受教育程度高,是高素質、高技術的人才,可以有力的幫助老年人融入社會。
志愿者組織幫助老年人繼續社會化仍需形成系統的運作方式。
第一,志愿者們要定期進行有關老年人知識的規范培訓,保證志愿者的高素質、高水準。并不是人人都有資格去進行志愿服務,錯誤的志愿服務不僅會抹黑志愿者組織的形象也會誤導、挫傷老年人的感情。
第二,志愿者活動要長期、持續,不能停于形式主義。志愿者組織可以和老年人形成長期合作關系,建立互幫互助的橋梁,真正做到服務大眾。一次、兩次的志愿服務不是靈丹妙藥,老年人不可能一下子變得樂觀積極、善于學習,志愿者要策劃有關“談心”、“文藝活動”、學上網等對于老年人有益的活動,并分階段進行,與老年人形成長期的接觸和聯絡。
第三,建立志愿者獎勵機制。雖然志愿組織是以無償奉獻為宗旨的,但是適當的名譽和資金獎勵可以激勵志愿者們更積極的投入志愿活動,也能鼓勵更多人投入志愿者行列。
注釋:
○1資料來源于國務院1%人口抽樣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年)的有關數據。
參考文獻:
[1]符瓊.養老模式研究綜述[J].青年與社會,2013;525(5):144-5.
[2][3]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四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16-119.
[4]丁兆君.地方政府公共基礎設施投融資管理體制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4;372: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