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林
摘 要:建設“互聯網+工會工作”新型模式,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工會業務流程、創新服務職工工作的有力探索,是順應時代發展、拓展工會組織發展空間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工會改革創新、激發工會組織活力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互聯網思維 工會工作 模型 平臺生態圈
在“互聯網+” 的時代背景下,無論是工會工作自身價值體現上,還是一些工會組織的經驗做法上來看,工會工作的模式都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互聯網思維究竟是什么?它是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科技快速發展背景下的產物,它沒有標準答案,它是對傳統商業“價值鏈”的審視,體現在戰略、業務和組織三個層面,并將傳統商業的“價值鏈”改造成互聯網時代的“價值環”。本文就互聯網思維在工會工作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一、“偷”換概念
在探討問題之前,要將工會工作中的專有名詞轉換成互聯網詞匯: “工會組織”轉化為“平臺”、“職工”轉化為“用戶”和“粉絲”、“工作關系”轉化為“業務邏輯”、“工作項目”轉化為“產品”、“活動項目”轉化為“品牌”、“職工維權”轉化為“用戶體驗”等。
二、互聯網思維下的工會工作模型
工會組織的一切工作要以職工為本,關心職工,引導職工,服務職工,代表和維護職工的利益,充分發揮建設、參與、維護、教育四大職能。結合互聯網思維,工會工作要包含“平臺+O2O+大數據+連接”四大元素,元素間相互關聯,相互結合,實施以職工為中心,拓展戰略、業務、組織三個層面的工會工作“價值環”,通過連接第三方資源,形成“優質、便捷、實惠”三位一體的服務生態體系,最終導出互聯網思維下的工會工作模型。如下圖:
互聯網思維下的工會工作模型圖
元素一:平臺。把工會組織建設成為服務職工的平臺,實施平臺化戰略,通過平臺整合各類資源,強化服務體系建設。
元素二:O2O。通過O2O模式(線上定制,線下體驗),建立云端工會基礎工作站,將工會工作轉移線上運行,讓職工線下體驗工作成果。
元素三:大數據。結合線上運作,收集服務職工各項數據,包括結構化數據(如:各項工作統計等)、非結構化數據(如: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半結構化數據(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相結合,如:問卷調查等),以此對工會工作進行分析總結,用大數據來體現工會四項職能,進一步完善工會服務生態體系。
元素四:連接。工會組織作為服務職工的平臺,連接一切可為職工服務的第三方資源,提高工會組織的服務檔次。
三、得職工心者得“天下”,推動企業民主化進程是工會組織義不容辭的責任
按照以往模塊化、標準化工作模式,工會各項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是在服務職工方面,不可能滿足職工的個體需求。在互聯網思維的新模式下,這種“不可能”會逐步轉變為“可能”,正如微信公眾平臺的廣告語“再小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滿足每一名職工的個性化需求才是推動企業民主化進程的最好見證。為此,將互聯網思維進行全方位剖析,并與工會工作相結合,總結出以下六種思維用于指導工會工作。
(一)知職工(用戶)之所想:用戶思維
用戶思維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內容,放在工會工作中就是以職工為本,其他思維都是圍繞這一思維在不同層面的展開。
1.以職工為中心,職工就是用戶。
當前是職工(用戶)個性化需求凸顯的時代,當工作項目(產品)不能滿足職工(用戶),也就是工作項目(產品)的設計和產出過程沒有考慮職工(用戶)的需求,工作項目(產品)必然失敗。如:民主選舉、職工訴求、合理化建議、民主評議、職工評家、職工技術協作等工作項目。
2.提升職工參與感,把職工變粉絲。
讓職工(用戶)參與工作項目(產品)的優化,借此機會將“職工(用戶)”變為“職工(粉絲)”,借助職工(粉絲)的力量對工作項目(產品)進行廣泛應用、評價和傳播。工會“粉絲”有:工會會員、困難職工、高技能人才、職工代表、宣傳員、廠長經理聯絡員、文體骨干等。
而作為工會組織的活動項目(品牌)最需要的是口碑和信任,這正是職工(粉絲)所賦予的。如:慈善義工、職工技能大賽、職工代表視察、宣傳教育、文化體育、療休養、心理疏導、惠民團購等活動項目。
3.職工維權至上,讓職工切身體驗維權服務。
職工維權(用戶體驗)要具備科學性,滿足職工(用戶)各項需求才是“王道”,職工維權(用戶體驗)應從工作關系(業務邏輯)入手,貫穿各個工作項目(產品)的細節設計,能夠讓職工(用戶)親身感受得到。如:工會組織建設、職代會、困難幫扶、法律援助、勞動爭議調解、職工培訓、工傷處理、健康咨詢等工作項目。
(二)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迅速更新工作項目(產品):迭代思維
解決好一個職工(用戶)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有時候就是四兩撥千斤,這個單點突破就是“微創新”,眾多的“微創新”就可以帶來工會工作整體的質變。變革就是迭代,在工作項目(產品)的更新中要快速接受職工(用戶)的建議,以最快的速度進行調整。互聯網時代,有的時候速度比質量更加重要,職工(用戶)的需求在快速變化。因此,不追求一次滿足職工(用戶)需求,而是通過一次次的迭代更新讓工作項目(產品)的功能更加豐滿。
(三)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提高職工(用戶)參與度:流量思維
互聯網思維有一條鐵一樣的法則,就是讓用戶端不產生成本。這與工會工作理念不謀而合,工會經費來源于職工,也要應用于職工。在服務職工(用戶)方面,工會組織(平臺)不僅不會讓職工(用戶)產生成本,也要減少其他不必要的成本。這能夠讓職工(用戶)廣泛參與進來,職工(用戶)流量得以保證。當理解和接受工作項目(產品)的職工(用戶)越來越多的時候,把職工(用戶)轉化為“鐵桿工粉”,就會讓工會工作產生質變。
(四)重塑企業與職工(用戶)的關系:社會化思維
職工(用戶)群體對于工會組織(平臺)來說,是以網狀結構的社群形式存在的。在互聯網時代,社會化媒體的本質就是人人都是自媒體,這樣工會組織(平臺)就會接收到來著不同方向的“聲音”,每一名職工(用戶)都會成為一個鮮明的個體。企業必須要考慮并利用職工(用戶)思維資源和外腦,不必招募,職工(用戶)智慧就可利用于企業發展,正所謂“天下英才皆入吾轂中”。
(五)大數據將成為工會組織(平臺)核心競爭力:大數據思維
前文已經提到了工會組織(平臺)大數據涵蓋的種類。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科技已然成為服務核心,在職工(用戶)的工作、生活中,會產生信息、行為、關系三個層面的數據,這些數據的沉淀有助與工會組織(平臺)開展工作項目(產品)的預測和決策。海量的職工(用戶)數據看似零散,但背后隱藏著必然的行為邏輯。互聯網思維模式下,“業務驅動”轉向“數據驅動”,通過大數據的分析能夠獲悉工會組織(平臺)的工作項目(產品)在各區域、各時間段、各職工(用戶)群體中的實際情況,進而進行綜合判斷,并以此為依據進行工作項目(產品)的調整。
(六)構建多方共贏的平臺生態圈,把工會打造成服務平臺:平臺思維
前文說了工會要實施平臺化戰略,平臺化戰略究竟是什么?其精髓在于多主體共贏互利的生態圈。在互聯網時代,所謂的競爭就是平臺與平臺之間的競爭,甚至是生態圈與生態圈之間的競爭,單一結構的平臺是不具備競爭力的。現在“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的理論已經被“動車”理論所代替,對于企業來說,不應當只有“領導發動機”,每個人都要成為“發動機”。工會組織(平臺)發展的最終目標之一就是建成職工(用戶)的大智庫,讓每一名職工(用戶)都為圍繞企業經營“動起來”,從而促進企業和職工(用戶)自身的發展。
四、結論
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能夠用互聯網思維來思考、指導、落實工會工作,才是工會組織發展的主趨勢和主動力,也是工會組織結合時代特征,科學化發展的必經之路。作為一名工會干部要進一步用互聯網思維武裝頭腦,打造工會組織平臺化戰略,創新工會工作項目,以滿足職工個性化需求為切入點,從而實現工會工作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