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怡
摘 要:鄧小平的生態文明思想,是在其清醒認識并立足于中國國情、深刻的總結革命和建設中經驗教訓的前提下,在改革開放不斷推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分析鄧小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內容,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起到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推動作用。
關鍵詞:鄧小平生態文明思想 理論淵源 人與自然 思想評價
鄧小平生態文明思想多數是通過其談話、著述以及在國家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來的,他的生態文明思想處處體現在國家通過生態文明建設,來改善我國生態失衡、環境污染以及經濟、自然資源、社會發展不協調等問題上,使我國在現在和將來的建設中實現更好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探究鄧小平生態文明思想對當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鄧小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直接理論基礎
鄧小平在1927年的“八七會議”上第一次見到毛澤東,此后,在中國發展的每一個不同的歷史階段中,毛澤東的思想對鄧小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毛澤東闡述了諸多關于環境、資源、人口和水利方面的想法,逐漸形成了毛澤東的生態思想。不可否認,毛澤東關于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思想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基礎,同樣也為鄧小平生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毛澤東的生態思想是鄧小平生態思想形成的直接理論基礎,而鄧小平繼承并發展了毛澤東的生態思想。可以說,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關于環境保護、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控制人口方面的思想,并站在時代的前沿,高瞻遠矚,對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做了深刻的思考形成了他所獨有的生態文明思想。毛澤東有關生態問題的理論與實踐,不僅是鄧小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重要來源,而且是我們當今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的重要的理論指導。
二、鄧小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內容
鄧小平是一位具有強烈生態保護意識的領導人,雖然沒有使用生態文明的概念,但他在社會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認識到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鄧小平豐富的生態思想著重體現在其著作和談話中。
(一)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思想
1.注重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鄧小平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主張,是針對“文革”時期片面強調的“以糧為綱” 提出的。他指出,“特別是在我國西北,有好幾十萬平方千米的黃土高原,連草木都不長,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所以叫‘黃河,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把黃土高原變成草原和牧區,就會給人們帶來好處,人們就會富裕起來,生態環境也會發生很好的變化。”[1]P21 “水杉樹好,既經濟又綠化環境,長粗了還可以派上用處,有推廣價值。”[2]P146-147 鄧小平的講話中蘊含著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思想,他認為,自然生態環境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生態環境保護不僅可以避免經濟損失還可以產生經濟效益。可見,鄧小平注重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指出國家在經濟發展中必須保護好生態環境,堅持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協調性,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道路。
2.控制人口,使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相協調
人與自然協調發展,還體現在對于人口數量的控制上面。當時,“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優勢,然而鄧小平正視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對此進行了科學辨證的分析。他強調:“中國要實現四個現代化,至少有兩個重要特點是必須要看到的:一個是底子薄,第二是人口多,耕地少。”[3]P163-164如果人類向自然界索取更多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將飽受壓力,所以“人多是中國最大的難題。”[1]P23 及早的認識到人口問題的嚴重性,那么解決人口超負荷的難度就會降低。想要更好的實現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控制人口數量是關鍵。早在1953年我國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后,鄧小平就提出節制生育的主張,對計劃生育更為關注,他指出:“我們要大力加強計劃生育工作”,[3]P164 提出了一系列控制我國人口增長的政策,逐步從人口、環境、經濟發展相互關系的高度來認識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尤其是把計劃生育確定為我國基本國策并寫入《憲法》。
(二)生態環境建設思想
1.通過植樹,治理環境
樹木可以調節氣候、凈化空氣、防風降噪,亦可防止水土流失、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維持生態系統平衡起重要的作用。鄧小平認識到這一點,因此,他大力提倡植樹造林,認為這樣做可以“綠化祖國、造福后代。”[1]P21 1975年,鄧小平視察新疆,他指出“要帶領群眾多種樹,改善生產、生活環境。”[4]P793 1981年四川水災,鄧小平指出:“最近發生的洪災涉及林業問題,涉及森林的過量采伐。看來寧可進口一點木材,也要少砍一點樹。”[5]P3 鄧小平指出了亂砍濫伐是導致環境破壞和人民利益受損的重要原因。在認識到植樹對環境治理的重要作用后,他便開始提倡全民參與植樹。鄧小平指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建設社會主義、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要堅持20年,堅持100年,堅持1000年,要一代一代永遠干下去。”[5]P33 在號召人民群眾植樹造林的同時,鄧小平從自身做起每年親自植樹。可見,鄧小平不僅強調對生態的保護,更加重視對環境的建設。
2.依靠科學技術,保護環境
一個國家科學技術水平的高低代表著其發達程度,尤其是在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科技是國家發展壯大的助推劑。鄧小平重視科技的進步和發展,在1988 年外交談話時,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P274 的論斷。科技的進步,能提高自然資源供給量及利用率,降低能耗,提供有效的控污技術。鄧小平強調:“要解決農村能源、保護生態環境等,都要依靠科學。”[6]P82 1990 年,鄧小平還提出要依靠科技發展農業,他認為:“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對科學技術的重要性要充分認識。”[1]P275 他把農業問題解決方向指向生物技術。可見,鄧小平認為科技發展與生態環境二者是辨證的關系,科技的發展推動生態環境建設,而生態環境問題的處理需要科技為其提供技術保障和支持,他把科技與生態結合起來使我國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3.利用法制建設,保護環境
“沒有社會秩序,一個社會就不可能運轉”,生態環境保護“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1]P379 鄧小平指出法制建設的重要性,以確保我國的生態環境良性發展。1978年,鄧小平提出,“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7]P146-147 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相關的法律法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法律制度是準則和規范,人們光是依靠的自覺性是不夠的,還需要在法律制度指引下使環境保護、防治污染有法可依。
(三)合理規劃資源思想
1.實行農業多種經營,因地制宜
農業對自然影響較大并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農業的生產與經營需要各種自然資源,如土壤、水、氣候等,在長期農業發展過程中,人類多注重向自然環境索取卻忽略對其的保護及順應自然規律。1983 年,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了農業發展要實行多種經營的思路:“做到糧食基本過關不容易,要從各個方面努力……農業翻番不能只靠糧食,主要靠多種經營。”[8]P23 他還主張,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用以提高效益。“所謂因地制宜,就是說那里適宜發展什么就發展什么,不適宜發展的就不要去硬搞。”[3]P316 “該種糧食的地方種糧食,該種經濟作物的地方種經濟作物,不僅糧食大幅度增長,經濟作物也大幅度增長。”[1]P238 要在遵循自然規律條件下采取多種經營的方式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
2.厲行資源節約,轉變能源消費方式
鄧小平強調艱苦創業,杜絕鋪張浪費,曾指出:“經濟節約,艱苦奮斗。”[9]P266 凡事要做到精打細算。在能源消費方式轉變上,鄧小平認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我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的儲備有限,為此他把目光投向水電資源。隨著劉家峽水電站、葛洲壩水電站等相繼開工建設,我國能源供給和能源結構都發生了大變化而且水電資源的開發也降低成本。在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上,鄧小平指出:“沼氣很好,是個方向問題,可以用來發電帶動加工工業,也可以解決農民的燃料問題。”[10]P64 他提出:“核電站我們還要發展,油氣田開發、鐵路公路建設、自然環境保護,都很重要。”[8]P17 這對后來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起到重要指導作用。
三、對鄧小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評價
鄧小平對環境保護工作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在實踐上,鄧小平的生態思想對指導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他的這一思想從我國當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理性地認識到我國人口多、環境承載力有限的狀況,順應國家當時發展的趨勢,在確保經濟良好發展的同時,探索可以妥善處理環境問題的方法。在鄧小平的領導下,我國環境保護工作邁出了轉折性的一步,如環境保護上升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一系列環保法律法規體系初步建立,全社會形成義務植樹的良好風氣等,也為今后的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和理論來源,這些工作在今天實實在在產生了“綠化祖國、造福后代”[1]P21 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文選:(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鄧小平經濟理論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劉建華、劉麗:鄧小平紀事 (下) [M] .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寫.新時期環境保護重要文獻選編[M].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7]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鄧小平文選:(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 鄧小平文選:(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編:總設計師鄧小平,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