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杰承,高 陽,吳偉晴,李東陽
(沈陽工程學院,沈陽 110136)
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發展
于杰承,高陽,吳偉晴,李東陽
(沈陽工程學院,沈陽 110136)
介紹了國內對分布式光伏的研究狀況;分析了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的歷史和發展現狀;總結了現有分布式光伏市場的價格補貼政策和收益情況,并預測了光伏市場的發展前景,為以后分布式光伏電站的設計提供理論支持。
光伏發電;分布式;光伏并網;上網電價補貼
光伏發電是一類新興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形式,是一種環境友好的發電方式,不利用煤油等燃料,綠色環保,沒有轉動式組件,維護簡單,其設計模塊化,決定了其業務范圍變化自由,根據現場的要求調整系統的能力和其他突出的優勢。伴隨著光伏行業的迅速發展,已有諸多學者針對太陽能發電系統進行了詳盡的研究[1]。
我國已明確提出了鼓勵在中國東部地區修建能夠與住宅結合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因此,未來的重要研究方向必定會落在分布式光伏發電行業上。在此背景下,本文介紹了光伏發電系統的分類、系統程序、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和方式。
現在我國分布式能源系統的兩個標準,能源系統的定義:只要在35kV及以下電壓的電網連接,在20mW和下面的單體規模,同一配電臺區內被消納電力可規劃在同一類別分布區內[3]。實際上分布式更多定義的還是并網側電壓在10KV以下用戶,單個并網點在6MW以內并網時采用自發自用形式的分布式電源類別。
2.1 自發自用余電上網
從406號的文本中,分布式有兩種類型的補貼,即自發自利用互聯網和基準價格補貼,但基本上是前者應用更為廣泛。根據能源局對分布式光伏發電按照電量補貼的政策通知文件,現在大部分都是在自發自用的基礎上再加上度電補貼,如果有多發、用不掉的的電要余電上網,那就是根據余電上網的價格再加上度電補貼。
2.2 全額上網
分布式光伏項目可選擇三種模式:如果選擇“全額上網”方式[2],對應的光伏標桿電價為0.95元/kWh;如果你選擇自發自用,互聯網,國家給予0.42元/千瓦時的價格補貼,都自發自用,基本電價為售電價格,再加上國家電價補貼之和。
2.3 分布式政策補貼
一直以來,我們所說的分布式光伏政策令人滿意,主要是指額外的地方政府補貼政策。事實上,每一個省和縣,甚至一些地方的一些城鎮,為電力補貼的程度是一個相應的政策。
這些省份更多的是在一些地方光伏發電能力,首先是消化的光伏發電能力,第二個地方的清潔能源的比例有很大的好處。這是更多或從GDP能耗的比例,在這些地區的清潔能源的比例,政府認為,使用一些補貼,以鼓勵市場,促進市場的積極性。
2.4 分布式收益
2.4.1 自發自用比例
從能源行業的角度來看[3],更關心的是自發自用。因此,對于自然使用的發電廠,最重要或關注的比例自發自用。如果該比率太低,這將導致更多的收入從脫硫的煤炭價格,而脫硫的煤炭價格比以前的價格購買電價低得多。因此,我們在分布式的位置,更多的是看當地的功率曲線和電力負荷曲線,以盡量減少之間的差異,所以我們將提高自住比例,提高了我們的收益率。
2.4.2 依托基礎的存續性
而收益其中的一個點,就是依托基礎的存續性。這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屋頂本身的存在[4],即屋頂的承重和拆卸的問題,另一個是,業主可以生存25年不會跑掉。所以至少在20年的PPA可以保證收入。對于業主的生存,我主要集中在是否業主的行業景氣,信譽的整體業務和使用的電氣穩定性,生產穩定,是否為訂單性生產。
(1)地面光伏電站將在2年時間內到達發展瓶頸,市場中心逐漸向分布式市場轉移;
(2)東面地面光伏電站可利用的土地快速消耗;
(3)社會整體用電量增速下滑,電源需要貼近用戶需求側并具備精細化調度能力,分布式電源優勢凸顯,其中利用形式最簡便、最安全的形式即分布式光伏發電[5];
(4)社會融資成本持續下降,資產荒成為新常態,電站20年不變穩定現金流成為稀缺資源;
(5)分布式光伏電站的應收賬款不穩定因素逐一解決(走向全額上網時代,實現補貼實時結付);
(6)分布式電站運營數據逐漸健全,光伏收益型保險出現,各類“陽光貸”產品出現;
(7)銀行逐漸認可分布式光伏資產,銀行可貼現性產品和系統集成商短名單出現;
(8)新電改帶來的市場化效應,為分布式光伏大規模走進小型工商業和戶用屋頂奠定基礎;
(9)十三五配網改造的推進為分布式光伏參與售點和整個能源互聯網的建設奠定硬件基礎;
(10)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走向小型化,在儲能系統的配合下成為智慧能源的中堅力量;
(11)社會資本流向符合大數法則的分布式光伏電站資產包的資產證券化產品;
在國內不斷鼓勵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前提下,本文對分布式光伏并網發電系統進行了綜述性的描寫,分別介紹了我國光伏發電市場的定義標準、發展現狀和發展前景。重點分析了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的規劃和實施情況,為以后分布式光伏系統的設計提供了理論支持。
[1]劉建濤,張建成,馬杰等.儲能技術在光伏并網發電系統中的應用分析[J].電網與清潔能源,2011(07):62-66.
[2]李定安,呂全亞.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工程[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
[3]馮垛生.太陽能發電原理與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4]程志沖.光伏發電并網逆變控制技術[D].華北水電水利學院,2012.
[5]吳春華.光伏發電系統逆變技術研究[D].上海大學,2008.
10.16640/j.cnki.37-1222/t.2016.2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