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成
(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21)
《高爐煉鐵生產》在傳統教學中的現狀分析
呂國成
(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21)
作為冶金技術專業學生的重要基礎專業課程,《高爐煉鐵生產》也伴隨著教學改革而不斷地發展和創新。本文中筆者首先闡述了《高爐煉鐵生產》的專業方向和業務范圍,結合該專業在傳統教學中的現狀,提出了提升《高爐煉鐵生產》教學質量的可行性措施,具有一定的教學實踐指導價值。
高爐煉鐵生產;傳統教學;現狀;方向;措施
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迅猛,我國各行各業也越來越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和前進,作為我國重要產業之一的鋼鐵行業發展的現代化程度也不斷提升,與此同時,鋼鐵企業對專業人才需求數量逐年提升,對人才質量要求也日益嚴格,不僅要求畢業生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求他們能夠在一線工作基礎上沉下心學習和鍛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逐步提升自己的專業實踐技能。在傳統教學中,對工科類學生培養缺乏特色,教育同質化現象嚴重,很多學生難以適應激烈的人才競爭環境,而出現就業難的問題。因此,對鋼鐵類專業傳統教學進行分析和研究,尋找更好的優化策略就顯得非常重要。
《高爐煉鐵生產》是高校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為國家煉鐵事業的發展培養人才。但是,就當前的教學實際來看,我國高校普遍認為冶金專業學生培養方向為煉鐵、煉鋼,但是不是很重視造塊知識講授和造塊技能的培養,因此很多學生畢業后難以滿足企業需求。加上當前很多院校在實踐操作方面的局限性,也讓學生難以真正走進一線進行體驗和實操,這就造成了學生缺乏一線工作的經驗的缺陷,需要在走上社會以后在進行學習。院校在進行專業分類上面也不盡合理,專門的分礦造塊專業生源少,院校對于此類課程的設置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培養人才難以滿足鋼鐵企業的需求。隨著高教改革的進程,該專業的業務范圍也轉變為高鋁煉鐵與鐵礦粉造塊雙方面,其逐漸受到了現代化企業的普遍認可,已經依照市場經濟對人才需求進行逐漸轉變。
2.1 傳統教學向現代教學轉變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教學模式已經難以適應現代化人才培養需求,高校課堂越來越重視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豐富教學手段,將“單向講授式教學”轉變為“師生互動教學”。《高爐煉鐵生產》專業性較強,如果僅僅依靠教材和黑板講授,學生很難清晰的理解課程內容。因此,教師應當用計算機投影代替黑板演示,用豐富多樣的文字、圖片、動畫、音視頻等方式來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營造良好的師生、生生互動氛圍。比如在對煉鐵生產流程進行講授時,教師一方面可以通過教材中的流程圖配以文字,給學生進行概括的講解,然后還應當選擇合適的時間,把握多媒體教學時間,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或者通過觀看生產實際視頻來幫助學生直觀的認識和了解生產過程,并加深學生的記憶。
2.2 突出教學重點
《高爐煉鐵生產》理論性較強,根據筆者教學經驗,對該課程內容進行了分析、歸納、總結和篩選,并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好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循序漸進的理解相關知識:首先,煉鐵的原料和造塊部分。高爐煉鐵的核心環節就是在高溫環境下把鐵礦石冶煉成鐵水的過程,這是后續工作開展的前提。優質的煉鐵原料非常重要,對于精料的要求應當符合“高、熟、凈、勻、小、穩”等標準。在煉鐵過程中需要燒結與球團原理、燒結與球團工藝和設備的支撐。筆者在實際講課時,給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要燒結礦和球團礦?然后帶著問題尋找其原理,了解熱傳遞,并學會計算出兩者質量與產量,分析其冶金性能及其影響因素。其次,煉鐵原理是學習該課程所需要掌握的核心原理,更是重中之重。高爐煉鐵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也需要多個環節才能實現高價鐵的還原,應當以“還原”為主線,幫助學生熟練掌握爐渣與生鐵的形成過程、煤氣與爐料的運動趨勢、煉鐵工藝計算等。
2.3 課堂與現場教學結合
工科專業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高爐煉鐵生產》也需要通過現場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高爐煉鐵生產相關操作,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學生到生產一線的實踐活動來幫助學生“身臨其境”,更為直觀的認識真實的生產作業流程,加深對理論的理解,促進理論的實際應用。教師應當根據教學計劃,循序漸進的安排現場教學活動,通過崗位認知、頂崗實習等模式,引導學生對該課程有更為深入的理解,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比如在實習過程中,針對爐渣的形成教學內容有高爐內成渣、熔融爐渣結構、脫硫三方面。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爐渣形成過程,并學會采取措施減少對高鋁冶煉的影響;生鐵中鐵氧化物與其他氧化物還原反應原理等;爐料與料柱之間的作用關系;煉鐵工藝計算方式等。這些原理和知識內容對于學生而言,學習、理解、掌握、應用都比較困難,因此,通過到生產企業中進行情景教學,將這些抽象的內容通過形象生動的方式展現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
高校作為培養祖國人才的重地,需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進行研究和反思,不斷探索更好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尤其對于《高爐煉鐵生產》教學來說,其作為培養國家煉鐵事業的人才,更加需要對傳統教學進行改革,讓更加現代化的教學方法融入其中,讓更多的學生學習到專業的知識,培養其實踐的技能,讓學生在走上社會之后能夠更好的地面對工作的需要,能夠滿足社會現代化的需求。
[1]李克江,張建良,張亞鵬,劉征建,姜曦.基于節能減排思想分析煉鐵工藝的發展[J].過程工程學報,2014(01):162-172.
[2]李維國.中國煉鐵技術的發展和當前值得探討的技術問題[J].寶鋼技術,2014(02):1-17.
[3]陳庚,謝學林,方琴,彭顯平.高職院校《高爐煉鐵學》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當代職業教育,2013(05):36-38.
本論文是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課——高職冶金技術專業《高爐煉鐵生產》課程改革研究——題研究成果
10.16640/j.cnki.37-1222/t.2016.21.209
呂國成(1982-),男,吉林長春人,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冶金技術專業和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