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12世紀以前,蒙醫藥學就進入萌芽和積累經驗的時期,當時的蒙古族勞動人民就以當時的社會環境、生產方式、生活習慣以及地理氣候特點發明運用了獨特的醫療方法。
1.放血療法 在一定的部位,將淺部脈道(靜脈)切開或穿破,進行放血,借以引出病血,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放血療法多適用于由血、“希拉”引起的熱性疾病,如傷熱擴散、騷熱、疫熱、癤腫、瘡瘍、痛風、結核病等熱癥。放血法分術前準備、正式放血兩個步驟。
2.拔罐穿刺法 此法是拔罐與放血結合的外治法:先固定某一部位進行拔罐,取罐后在隆起部位用三棱針或皮膚針淺刺幾下,再行拔罐,吸出惡血與黃水,達到改善氣血運行、治療疾病的目的。本法多選擇肌肉豐滿、富有彈性、沒有毛發和骨骼凹凸的部位進行。其特點是見效快,療程短,簡便易行,病人無痛苦,沒有危險性。
3.灸療術 灸療術是用灸草柱或灸草條在體表一定的穴位上燒灼、熏熨的一種療法。灸療術分蒙古灸、白山薊灸、西河柳灸、溫針灸。
4.蒙醫正骨術 蒙醫正骨術是歷代正骨醫學家們所積累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治療各類骨折與關節脫位、軟組織損傷等一系列病癥的療法。蒙醫正骨術分整復固定、按摩、藥浴治療、護理和功能鍛煉等6個步驟進行,有解毒、舒筋和活血的作用。
5.酸馬奶療法 酸馬奶療法是蒙古民族的一種傳統的飲食療法。酸馬奶療法普及甚廣,具有強身、治療各種疾病,如水腫、骨折(用酸馬奶卸解錯位愈合,重新接骨)、巴水?。▔难。⒎窝椎鹊墓πВ绕鋵笮菘?、胸悶、心前區疼痛療效顯著。
6.震腦術 蒙醫認為腦震蕩屬頭部內傷范疇,分“腦氣震蕩”和“腦髓震蕩”兩類?!罢鹉X術”以“以震治震,震靜結合,先震后靜”為臨床指導思想,根據不同的震蕩部位及病情輕重,選用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各種震腦術(手震術、帶震術、桿震術、板震術、杵震術)進行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