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瑩
摘要:我國的農村土地管理必須要全面深入農村改革的進程中,堅持將耕地保護制度落實,加快實施征地制度的改革,完善并且穩定我國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將各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進行發展。推進當前現代農業的不斷建設,加強農村農田水利建設,對農村土地流轉進行合理管理,從本質上給予了農村土地管理工作政策上的扶持。積極推進當前城鄉的統籌發展,做好新農村建設的規劃,節約利用以及集約利用城鄉的建設用地,對農村土地管理有著重要意義。本文主要探討了農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解決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土地管理問題解決措施
土地是廣大勞動人民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屬于農業生產過程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隨著我國經濟結構以及市場模式的不斷改革,政府制定的關于農村的政策也在不斷改進。一方面大幅度地提升了土地的效益;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然而,農村土地管理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所以,土地管理部門一定要認真研究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從而促進我國農村土地使用的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農村土地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個別地區在農村土地管理認識上存在偏差
由于地方檢查不夠深入,政府往往存在主導違法用地的問題,國家政府進行修路、城市公共建設的用地面積與農村土地面積比例已經表現出失衡。一些土地面積較大的地區往往以建設農村新城、建設小城鄉等理由對農村土地耕地進行大量削減,違法的開發商搞房地產也已從城市蔓延到農村,并有逐步擴大的趨勢。
2、農民耕地矛盾日益突出
農民耕地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少數地區耕地荒蕪。在我國市場經濟的壓力下,很多農民為了養家糊口紛紛涌入城市淘金。而外出打工的人數逐漸增多就導致農村的土地大面積荒蕪,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國家對農民政策進行了大力扶持,但是種田效益低下,土地效益徘徊不前,很多農民不再愿意去種田。二是有些地區出現無地可種情況。農村實行了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土地承包政策30年保持不變,農村人均分配土地不均衡,再加上我國實行計劃生育之后,農村超生人口眾多,不能及時分配到口糧田,就形成了家庭人口多而分配的地少。還有許多農戶要求重新對土地進行調整或將耕地面積種植苗木和花卉,更有甚者是交易土地,造成耕地面積大量減少,嚴重違背國家政策。
3、農民無地問題目趨嚴重
土地作為一種商品,由于價格上漲具有增值的功能,農民子孫后代對土地擁有繼承權。城鎮化過程中,許多農民五彩繽紛、多姿多彩的夢想被擊碎,農民失去集養老、就業、生活保障于一體的土地后,卻不能和城里人一樣擁有社會保障。在現行征地貨幣安置方式中,失地農民極易成為“種田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人員,成為新的城市貧民,同時也給社會穩定帶來不安定因素。一次性補償的標準,雖然相對于過去也“水漲船高”,但與土地非農升值相比,差之甚遠。一旦補償費用光,生活無保障,農民心理上不能接受。對此,農民反映強烈,不愿土地被征。
二、如何有效加強農村土地管理
1、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對農村土地流轉管理工作的監督
農村土地權流轉工作是對現有農村生產關系適應新階段農村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局部調整,是對農村家庭承包制的進一步完善,對土地使用權流轉的管理,是農業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延續和發展。這些必然要求縣、鄉(鎮)相關的政府部門把農村土地流轉管理納入工作范圍內,并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對土地流轉管理,規范我縣農村土地管理工作。首先是確立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具體范圍、原則,規范流轉的形式,明確流轉的操作程序,規定對違規失范行為的處理辦法;第二是規范流轉合同,參照農業部第47號令,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統一的農村土地流轉合同文本,加強土地流轉合同的指導、簽訂;第三是農經部門要恢復、覆行農業承包合同的簽證、仲裁職能。
2、積極探索,不斷提升土地流轉的開發檔次
一是以“三個有利于”原則,探索土地流轉形式的多元化。即只要有利于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農戶的增收,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不管怎么樣的土地流轉形式,都可以運用并推廣。二是面向市場,努力提升土地流轉的開發檔次。堅持以土地流轉為載體,加快結構調整的步伐,積極將流轉的土地區域辦成結構調整的“示范園”,辦成應用推廣新科技的“試驗區”,辦成財政增長的新型社區。同時,加強管理,促進和推動土地的有序流轉。強化區(縣)、鄉(鎮)兩級農經管理部門工作職能,建立區縣級農業承包合同糾紛仲裁機構,制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管理辦法和經常性的工作制度,積極引導、實施、管理和監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及時調處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
3、嚴格加強農村宅基地規劃管理
按照統籌安排城鄉建設用地的要求和控制增量、盤活存量、合理布局、集約用地、保護耕地的原則,從嚴控制,用好用活農村建設用地置換政策,加強農村宅基地用地管理。在已確定的村鎮建設用地范圍內,結合新農村建設,做好村鎮建設規劃。凡是符合建房條件(或放棄原住房遷建)的,村民原則上不得原地改、擴、新建住房(危房改造除外),要引導村民向城鎮集中或到規劃的居民點建房。對不具備規劃居民點建設的,盡量利用空閑地、老宅基地和荒坡地、廢棄地等未利用地建房。同時,從嚴控制農村村民宅基地標準。全縣范圍內農業戶口的村民依法享有使用集體土地建房的權利,但必須貫徹“一戶一宅”的法律規定,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村民已“一戶多宅”或將原有住房出賣、出租、贈與他人的,不得再申請和審批宅基地。禁止城鎮居民購買農村集體土地上的房屋和審批、占用集體土地建房。農村村民建房使用宅基地的面積標準以戶口簿記載的農業戶口人數計算:3人以內戶(含3人)90平方米;4人戶120平方米,5人以上戶宅基地面積不得超過150平方米。農村村民是獨生子女戶的,增加宅基地面積3O平方米;是獨生女戶的,再增加宅基地面積20平方米。
4、規范農村規模化畜禽養殖用地
農村規模化畜禽養殖用地應當按照村莊和集鎮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建設用地應當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堅持鼓勵利用廢棄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盡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則,禁止占用基本農田。規模化畜禽養殖用地確定后,不得擅自將原土地用途改變為非農業建設用途。
我國是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民主國家,農民在全國人口中占著很大的比例,其權益直接關系到我國整個大局的穩定和發展。而土地是農民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料,直接關系到農民自身的根本利益,所以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國家必須加大對農村土地的宏觀調控力度,落實有關農村土地改革的各項政策,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農村土地管理能夠有法可依,農民的切身利益才能夠得到保護。
參考文獻:
[1]宋迎新.農村土地整治的突破口在于制度創新[J].浙江國土資源,2010.f01.
[2]張懷獻,范和平.安徽省耕地拋荒周期性波動初探[J].安徽農業科學國,20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