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春雨
摘 要: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看,混合所有制經濟深化了國有企業的改革、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而且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對我國國企改革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指出了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改革;混合所有制
一、前言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為了提高國有資本利用效率,發揮國有企業的競爭優勢,需要對國有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造,引進非國有資本,給國有企業注入新鮮血液。在國有資本改革過程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完善國有企業體制機制,切實做好混改工作。
二、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的現狀
構建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途徑,實現經濟效益增長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目標。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股權多元化,這使得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中需要引進非國有資本,以混合所有制經濟為依托,進一步發展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發展也比較平穩,但是我們不得不認識到在改革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實施效果不明顯等一系問題。
三、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非國有企業投資者遲疑投資國有企業。站在國企和非國企角度,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都是促進經濟效益提升的關鍵措施。但是,非國企對國有企業的投資金額和欲望卻比設想的低很多,主要原因是國有企業固有屬性導致非國企投資者對投資充滿憂慮,這些憂慮主要體現在:首先,在混合所有制企業中,非國企表決權的問題。因為大部分國企的總資本非常大,如果非國有企業想要取得控制權就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資金,而非國有企業資金有限,所以其只能選擇參股國企。非國有企業擔憂一旦參股國企,因為只持有很小一部分股份,當企業面臨重大決策時表決權不起作用,自身權益得不到保障。其次,對沉沒成本的憂慮。從非國有企業角度來看,如果混合所有制企業利用投資購進了一批機器設備,尤其是昂貴的機器,如果不能繼續合作,因為固定資產專用性的特征,導致對其進行處置比較困難,可收回資金較少,從而導致非國有企業將產生不必要的資金流出。
(二)改革可能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在上一輪國有企業改革的歷程中,就出現了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而我國暫時還沒有完善的國有資產評估體系,并且在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方面也不到位。這導致非公有資本參股國企或者國有資本參股非國有企業的過程中極有可能出現國有資產被低估或者高估的情況,從而導致國有資產流失。而且,市場的大環境還不成熟,使得優質企業的成長缺乏動力,而劣質企業又不能及時整合,導致混合所有制企業的預期目標無法達到,這一狀況使“劣幣驅逐良幣”的可能性有所提高,并且也會使國有資產大量浪費。在國有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過程中,抑制國有資產的流失,是一個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
(三)公司治理結構及運作機制。為了保護非國有資本投資者的利益,尤其是保護非國有資本投資者在混合所有制企業當中的決策權,就需要建立規范、透明的公司治理結構,即確保非國有資本在企業可以獲取經濟利益的情況下積極參股國有企業。非公有資本參股后,混合所有制企業中,非國有企業是否可以成為有話語權的董事、監事會中是否有非國企成員、如何對經理層采取有效的獎懲機制,國企黨組織是否也可以管理參股的非國有企業,這些都是混合所有制企業需要面對的問題。而且,國有企業基本都是人員內部流動,政企不分的問題急需解決。這些特點明顯影響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發展,因為非國有企業運行的是市場化的用人機制,通過優勝劣汰和市場的篩選,選拔出最優異最高質量最適合的職業經理人。
四、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路徑及建議
(一)加快國企改革頂層設計。建立以特許經營為重點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機制( PPP)。PPP模式,又稱為公私合營模式,來源于英國的“公共私營合作”的融資機制,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為轉變國有企業國有控股的局面,避免國有企業一股獨大的現象,需要建立健全政府與社會資本的融合機制。在推廣PPP模式中要規范合作各方義務,保障合作各方的權利,通過建立制度化的可以從根本上保證非國有企業利益的退出機制,使非國有企業投資者更加放心和積極地進行投資,更好促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對國有企業重點行業領域可以加強監管,如石油、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等行業可以進行國有企業絕對控股,其他非國有企業參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二)完善國有資本監督管理體制。深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是以當前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為基礎,進行的更深層次的探索,充分發揮國資監管體制的作用。進一步建立健全國有資產與非國有資產出資人制度,努力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財權分開。要謹慎探索出適合本企業的出資模式,出資比例,出資結構,積極推行差異化的分類監管,使出資人能夠發揮作用,參與國有企業公司治理,充分發揮市場職能,使國有企業在市場中充分競爭。通過政府及相關機構進行頂層制度設計,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監督管理,使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對各地方國資監管的指導要做到根據不同地區的行業分布和資產總量進行不同的指導,做到因地制宜,不能實行統一的監管模式,在地方監管體制中允帶有地方特色的監管模式。要不分地域、不分層級、不分大小,加強央企、國企合作和區域經濟合作,優化各層級、各地方國有資產的合理優化,加大國有資產的配置效率,使國有企業更具競爭優勢。
(三)完善職業經理人制度,培育和發展經理人市場。我國國有企業領導人的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國企的領導者可能也是政府公務人員,導致政企不分,政資不分現象嚴重。國企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產權主體,國有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有所提高,企業領導人的管理職能也有所轉變,相應要求國有企業領導人管理體制做出戰略性轉變,由集中統一管理向分層分類管理的管理方式進行轉變。一方面,現在大部分的國有企業領導人是各類黨政官員,這些人員由政府和黨組織直接管理,有一定的行政級別,其中不乏有些人員行政辦事效率不高。這類人員應該納入公務員管理系統,適用公務員管理系統的激勵與約束辦法。另一方面,國有企業要執行職業經理人制度。我國要建立和健全職業經理人市場,發展為以市場需求為主導的競爭性的選聘機制,改變以往由上層領導直接任命的方法。依靠靈活的市場激發經理人的發展潛力,通過市場競爭機制對經理人作出評價和篩選,能者多得,優勝劣汰。同時,設立財務與非財務指標體系,對經理人的績效進行考核,加強職業經理人的監管。
五、結語
國有企業的發展關系到國家發展、社會穩定、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面。國有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勢在必行,目標在于適應市場競爭,發揮市場主體地位。因此,如何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穩步發展亟待解決。政府、社會以及企業應從不同層面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非國有資本“走進來”與國有資本“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達到國有企業長遠發展的同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
項目批準號:2015KJB028
參考文獻:
[1] 黃速建.中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J].經濟管理,2014,(07).
[2] 黃群慧.新時期如何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J].行政管理改革,2013,(2).
[3] 溫國林,卿 松.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改革論壇,2015,(12).
[4] 楊紅英,童露.論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J].宏觀經濟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