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興瓊 趙桂雪
摘 要:社區參與是指社區居民作為社區生活的主體,以主人翁的姿態自覺自愿地參加社區各種活動或事務的決策、管理和運作過程和行為。從實際意義上講,社區成員的參與及其程度是社區建設成敗的最重要的標準,沒有他們的參與,社區建設就失去了目標和意義。本文以汕頭市龍湖區X社區為研究對象,采用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探求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現狀及影響因素。
關鍵詞:城市社區;現狀與原因
一、X社區自治意識和參與現狀分析
(一)問卷的設計與研究方法。本次問卷共設計了三個部分的信息,包括被調查人的基本信息(12項)、居民對社區基本情況的了解及對社區設施的評價(7項)、城市居民社區參與狀況(9項),共計28項。對回收的問卷采用SPSS軟件進行頻次分析,以了解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的現狀,同時運用訪談法對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歷程進行調查。
(二)被調查社區居民基本情況
1、性別、年齡構成。本次受調查的居民中,男性29人,占被調查者的67.4%,女性14人,占被調查32.6%。受調查少年有6人,青年32人,中年5人,分別占調查人口的14%,74.4%和11.6%。其中六名少年為當地社區的在校初中生,青年中外來務工未婚人口占大部分,而中年群體則大部分是本地居民。
2、戶籍與婚姻構成。在受調查者的居民中,戶籍為本地的居民有24人,占被調查者的55.8%。戶籍為外地的居民有19人,占被調查者的44.2%。已婚人數是16人,未婚人數為27人。已婚人士多數為本地的居民,他們的住房大都為自有房;未婚人士較集中于外來務工青年,住房多為租房。
3、受教育程度構成。社區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于中專或高中、大專以及本科三個選項。其中,初中及其以下學歷的居民占樣本總體的11.63%,中專或高中學歷的居民占樣本總體的27.9%,大專學歷的居民占樣本總體的20.93%,本科學歷的居民占樣本總體的37.2%,這表明X社區被調查者的整體居民文化水平偏高。
4、職業構成。被調查者社區居民的職業主要集中編制內或者民企與外企中分別占被調查總體的34.88%與25.58%。在其它項里面的主要為下崗待就業人員和退休人員。在編制內人員和自由職業者的月收入較高,均在5000元以上,而工人與民企的月收入在3000左右,總體來說,X社區居民的經濟收入狀況良好。
二、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特征及其原因
(一)參與意愿較強,但實際參與度低。在“您是否愿意在空閑時間參與社區的公共事務”問題中,選擇愿意的居民占了總數的89.3%,可以看出被調查的居民中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意愿比較強烈;但在“您是否參加過社區組織的各種活動”的問題中,選擇曾經參與過社區活動的居民人數僅占32.6%。由此得知居民能否切實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導致社區居民最后很少真正參與到社區生活中去。
(二)參與范圍狹小。在“2014年至2015年12月期間您是否參加過社區的政治活動,比如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民主評議、居民會議和議事會等”問題中,被調查的居民中只有1人參與過,占曾參與社區活動的7.1%;在“您是否參加過社區的公益活動,比如社區環保、社區治安、社區獻愛心等活動”這一題中,被調查者中有4人參加過,占曾參與過社區活動的28.6%;在“您是否參與社區文化活動,建設精神文明社區的行為,比如包括體育健身、文化娛樂活動等”問題中,同樣有4人參加過,占了總數的28.6%。在“您是否參加過社區組織的鄰里互動活動,比如社區組織的幫助社區老人整理房間,以及鄰里一家親等方面的活動”,在這個問題中有5人參加啦,占了總數的35.7%。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目前居民參與的社區事務多與政治不沾邊或關系不大,以社區組織鄰里互動活動、社區的公益活動以及社區文化娛樂活動等非政治性活動為主要內容。在訪談過程中,通過訪談對象得知2014年是換屆選舉年,X社區居委會舉行了換屆選舉。X社區居委會換屆方式不是直選,而是通過居民小組代表投票選舉社區居委會成員。他們政治性參與基本局限于居委會換屆選舉和年度工作報告,參與限于居民代表,廣泛性不足。同時社區居民對于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決策和執行,對于社區建設與治理規劃的制定與執行,對于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動和公共服務的提供等則很少參與。即使居委會深入社區召開座談會,居民所提意見和建議也以針對環境污染、公共設施不足、物業管理服務不佳的投訴為主,少有過問社區發展、公共利益、國家政策執行方面的問題。居委會定期進行居務公開后,很少有受到居民的質詢或疑問;并且參與者多數是以觀眾的身份參與,并沒有真正的參與到社區的公共事務中去。
(三)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活動是受多方面影響。在影響居民參加社區活動的因素中,有40.4%居民因為沒有時間;有13.5%居民是因為與自己的工作生活相沖突;有7.8%居民是因為自己身邊的人沒有參加社區活動;有12.8%居民認為自己參加與否,對社區的影響不大;有13.5%的社區居民認為社區的活動不豐富;有12.1%的居民是因為對社區活動不感興趣。通過SPSS把居民不參加社區活動因素與職業交叉列表的分析得出,體制內的人員是受到上述各個方面的影響的,職位為工人的主要是受到沒有時間的影響,學生主要也是因為沒有時間和影響他們的學習的原因選擇不參加社區的活動。通過不參加活動的影響與戶籍屬性做一個分析,就會發現外地的居民除了時間原因之外,更容易受到周圍群體的影響,以及他們認為社區的建設與他們關系不大;本地的會受到是不是有報酬以及社區活動豐富與否以及對社區活動敢不敢興趣的原因等方面的影響。在“您是否會關注社區的居務公開欄”一題中,有54.1%選擇了與我相關,我就關注。可以看出活動與自身利益的相關性,這是決定社區居民關注社區活動與參與活動與否的關鍵。
(四)本地居民參與積極性更高,外地居民參與的關鍵看是否與自身相關。在調查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在評價社區各方面上本地居民的評價普遍高于外地居民。本地人比外地人對于本社區的認同度更高,本地人的參與主動性也相對較高一些,并且外地居民決定是否參加社區活動會更加注重與自身利益的相關性。在“您是否曾對社區相關行政管理單位提意見”的問題中,被調查中有10個人曾向有關部門提過改進服務的建議,但只有一個人屬于外地,其余9個人都屬于本地居民;外地居民認為自己參與活動與否對社區的影響不大,被調查的本地居民無一選擇該項;同時社區管理者這項中,本地人較多的會認為社區管理者應該是屬于社區居民自己;另外,如果是本地區的自有房的居民對于社區居務欄會更加關心以及更愿意向社區行政組織提意見。
(五)本地與外地的居民社區自治意識都比較薄弱。在“據您了解社區的組織有哪些?”問題中,答案分別是居委會、業主委員會、志愿者機構、社工服務機構、物業公司、各類興趣愛好小組等。本地居民大部分都知道社區有物業公司以及居委會,而大部分外地居民只知道社工服務機構;同時大部分人認為社區的管理者應該是屬于居民委員會或者街道辦事處等行政單位,較少的人認為社區居民應該參與到社區管理中去,在被訪者中只有3人認為社區應該是多個主體共同管理。
(六)社區社會組織發育緩慢,居民組織化參與不足。從調查中得知,X社區居民組織力量薄弱,缺少對社區組織的設置的了解;同時,社區社會組織沒有良好的制度支撐和政策環境,行政化色彩比較濃,社區社會組織存在著資源不足、能力不強、管理不善等問題,不能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專業化的公共服務需求;再社區民間組織數量少,主要是一些居民自娛自樂性的組織,加上經費緊張,缺乏人才,居民缺乏組織化參與社區事務的渠道,居民參與社區事務多是個人參與的方式。(作者單位:云南大學)
參考文獻:
[1] 汕頭市龍湖區概況.龍湖區政府網[引用日期2014-10-26
[2] 王思斌.體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區建設的理論分析[J]2000(05)
[3] 楊敏.公眾參與、群眾參與與社區參與.[J]社會2005(5):7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