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珍
摘 要:從外部支持和內生動力探討農戶貧困的原因,得知農戶能夠獲得的外部支持僅能當作對生存所需資源的小部分補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戶的生存困境。貧困農戶脫貧的內生動力缺失,能力建設意識缺乏,不愿向其他村民討論心得,限制了農戶的生計方式的轉換,使得農戶難以擺脫貧困。
關鍵詞:扶貧項目;內生動力;外部支持
一、研究背景
我國反貧困進程圍繞救濟式到開發式反貧再到能力扶貧這一主線進行(岳映平,2015)。救濟式和開發式扶貧依賴外部條件,由外來企業或政府開發援助。(王志剛、黃棋,2009),有學者稱之為“外源式”扶貧。其易誘發貧困地區對外界的過度依賴,忽視自身能力培育(馬忠才、郝蘇民,2012)。西方專家研究指出,以外部力量推動發展的“外源式扶貧”有先天局限性。學術界開始尋求扶貧的新模式。阿馬蒂亞·森構建了以“可行能力”為基礎的新貧困觀,將人們關注貧困的焦點由收入轉向可行能力。傳統的輸血式扶貧模式下,缺乏針對性的扶貧政策不能解決需求不同農戶的貧困狀況。因此,扶貧工作的順利進行與貧困戶的參與密切相關。“參與式”扶貧為提高貧困農戶自主脫貧能力提供了可行路徑。其具體指政府投入一定資金,為貧困農戶創造表達意愿參與扶貧項目的機會,提高貧困農戶自主脫貧、自我發展能力(李興江、陳懷葉,2008)。帥傳敏、鞏冰(2012)認為扶貧項目干系人的“參與行為”與“學習行為”在扶貧項目的推進中存在互動關系。Peder Hjorth (2003)認為扶貧效果的持久性要求扶貧項目干系人致力于改進和學習。在外援式扶貧的背景下,貧困人口的“參與行為”和“學習行為”是其提升“可行能力”的有效路徑。
二、數據的獲取
本文選取山西吉縣柏坡底村作為數據的調查地。該村位于吉縣城東15公里處,轄11個自然村,主導產業為蘋果。2016年7月,本研究對柏坡底村的農戶進行入戶調查,樣本選取的原則是村中較為貧困的家庭,共獲得8份個訪樣本。調查的內容是:家庭接受過的外界幫助以及自主發展意識和行為。本文的研究內容是關于現實背景下農戶減貧效果的理論構建,所以需采用“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將實際觀察到的事實,作為原始資料,對原始資料進行總結、歸納。
(一)范疇抽取
對訪談中的原始資料概念化和范疇化(如表1),得出影響農戶經濟狀況的各種因素。范疇中的1、2、3表示影響農戶經濟狀況的外界因素。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的幫扶措施和市場行情及親緣支持是農戶減貧的外部支持。范疇中的4、5、6表示農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因素。是農戶自身觀念跟進、能力提升、注重持續發展,對家庭經濟狀況的影響。
三、結果和討論
(一)結果
1、范疇抽取。對訪談中的原始資料概念化和范疇化(如表1),得出影響農戶經濟狀況的各種因素。
表1給出了我們對訪談整理后歸納的概念與范疇。范疇中的1、2、3表示了影響農戶經濟狀況的外界因素。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的幫扶措施就是改善農戶經濟條件的一個重要的外部支持。除此之外,農戶靠種養業謀生,市場行情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銷售情況。在農戶遇到困難,能幫農戶解決燃眉之急的親緣支持也作為農戶減貧的外部支持。范疇中的4、5、6表示農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因素。是農戶自身觀念跟進、能力提升、注重持續發展,對家庭經濟狀況的影響。
(二)主要范疇抽取
通過對各范疇化概念進一步的抽象,抽象出兩個主范疇。如表2所示。A為影響農戶經濟狀況改變的外部支持,B為農戶脫貧致富的內在因素。
數據來源:2016年吉縣柏坡底村農戶訪談資料。
2、主要范疇抽取
表1給出了使用扎根理論初次分析后的概念與范疇,顯示了扶貧政策和項目補助、市場可及性、親緣幫助、態度、能力建設、生計可持續與農戶經濟狀況的改變之間復雜的關系。要清楚的表現影響農戶經濟狀況的因素,仍需對上述結果進行簡化。明確次要因素和主要因素。通過對各范疇化概念進一步的抽象,抽象出兩個主范疇。如表2所示。A為影響農戶經濟狀況改變的外部支持,B為農戶脫貧致富的內在因素。
三、討論
(一)外部支持
訪談資料顯示,村莊內的社會關系結構導致貧困農戶想要獲得對應的補助成為困難。“我們都不知道貧困戶、低保戶名額按什么分配(村民1)”、“即使爭取也會因為村干部羅列出的條條框框而被拒之門外(村民4)”。果農與果商之間的交易缺乏保障,果商拖欠果農款項,“給果商打電話不接,發短信也不回,不知道該怎么要回(村民2)”。市場機遇決定著果子的順利賣出。農戶遇到困難時,最先想到的求助對象就是親戚鄰居,通過借款緩解暫時的困頓,借款的難易程度也受到自己經濟情況的制約。如果親戚朋友不看好農戶未來的償還能力,就不會輕易借款給農戶。
(二)內生動力
農戶脫貧的內生動力在于生計方式轉換,其建立在農戶的轉換意愿——能力基礎——對生計可持續的考慮。把農戶進行生產活動過程中體現出的對各種事務的態度,農戶的能力建設水平,以及農戶的生計可持續觀念作為度量指標。
農戶的態度決定其是否愿意為脫貧致富而主動了解有扶貧政策和項目,爭取扶貧資源。對于普及所有村民的扶貧政策,村民都能了解到享受到,比如秋糧補貼、養老金。而對于一些普及不到所有人的政策來說,大多僅限于聽說,只能看到有少數村民享受到了。“不知道村里有沒有貧困戶,反正我不是(村民2)”、“對于扶貧資金,都不知道有啥,爭取什么呢(村民4)”。可見,農戶對扶貧政策的態度并不完全由自身意愿決定,受到政策性質、村干部的影響,農戶的積極性有,想要了解,想要爭取,卻無法實現。由于農戶長期居住在農村,能夠獲取信息、提升能力的途徑就只有和村民交流經驗、看電視節目獲取最新信息。在對貧困戶的走訪中,了解到貧困農戶很少同他人交流,“一般就是在家里,也不出去。(村民5)”部分貧困農戶會關注新聞,了解與自己相關的實事,而對于極為貧困的農戶,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從不關注新聞,可見,貧困農戶的并不重視自己能力水平的提升。“過一天、算一天,年年的日子都這樣過,走一步看一步,并不會過多的操心于未來”。
數據來源:同表1。
(二)討論
1、外部支持
訪談資料顯示,因村莊內的社會關系結構、精英俘獲、村干部自利性的需求等而使得貧困農戶想要獲得對應的補助成為困難。“我們都不知道貧困戶、低保戶名額按什么分配(村民1)”。貧困戶“即使爭取也會因為村干部羅列出的條條框框而被拒之門外(村民4)”。調查地吉縣柏坡底村主要種植蘋果、核桃、玉米,收獲的農作物除自用以外,需經過市場出售以換取金錢。果農與果商之間的交易缺乏保障,導致果商拖欠果農款項,“給果商打電話不接,發短信也不回,根本聯系不上,也不知道該怎么要回(村民2)”。顯然,市場機遇決定著果商能不能把收購的果子順利賣出去。對于訪談涉及到的農戶,當家庭經濟遇到困難時,最先想到的求助對象就是親戚鄰居,通過借款緩解暫時的困頓,農戶借款的難易程度也受到自己經濟情況的制約。如果親戚朋友并不看好農戶未來的償還能力,就不會輕易借款給農戶。
2、內生動力
農戶脫貧的內生動力在于生計方式轉換。生計方式的轉換建立在農戶的轉換意愿——能力基礎——對生計可持續的考慮。對應的把農戶進行生產活動過程中體現出的對各種事務的態度,農戶的能力建設水平,以及農戶的生計可持續觀念作為度量指標。
農戶生計方式轉換意愿體現在農戶缺乏初始資本的前提下,是否愿意為脫貧致富而主動了解有利于自己的扶貧政策和項目,爭取扶貧資源,參加公共事務。訪談資料顯示,對于普及所有村民的扶貧政策,村民都能了解到享受到,比如秋糧補貼、養老金。而對于一些普及不到所有人的政策來說,大多僅限于聽說,只能看到有少數村民享受到了。“不知道村里有沒有貧困戶,反正我不是。(村民2)”、“對于扶貧資金,都不知道有啥,爭取什么呢。(村民4)”。可見,農戶對扶貧政策的態度并不完全由自身意愿決定,受到政策性質、村干部的影響,農戶的積極性有,想要了解,想要爭取,卻無法實現。
由于農戶長期居住在農村,且對于貧困家庭來說,能夠獲取信息、提升能力的途徑就只有和村民交流經驗、看電視節目獲取最新信息。在對貧困戶的走訪中,了解到貧困農戶很少同他人交流,“一般就是在家里,也不出去。(村民5)”部分貧困農戶會關注新聞,了解與自己相關的實事,而對于極為貧困的農戶,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從不關注新聞,可見,貧困農戶的并不重視自己能力水平的提升。“過一天、算一天,年年的日子都這樣過,走一步看一步,并不會過多的操心于未來”。(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岳映平.我國農村反貧路徑選擇的演變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15(6).
[2] 王志剛、黃棋.內生式發展模式的演進過程:一個跨學科的研究述評[J].教學與研究,2009(3).
[3] 馬忠才、郝蘇民.外源式扶貧的局限:對民族地區扶貧實踐的反思[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4] 帥傳敏、鞏冰.基于學習行為和參與行為的扶貧項目可持續性的實證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2(3).
[5] 劉曉靖.阿馬蒂亞?森以“權利”和“可行能力”看待貧困思想論析[J],鄭州大學學報,2011(1).
[6] 李興江、陳懷葉.參與式扶貧模式的運行機制及績效評價[J],開發研究,2008(2).
[7] Hjorth,D.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for urban poverty alleviation[J].Habitat lnternational,2003,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