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昭
摘 要:在當今經濟下行,需求疲軟的局面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五大結構調整任務為我國經濟增長、金融改革指引了新的方向,開辟了新的途徑。面對我國經濟目前正處于換擋期,金融業在經濟整體大環境下需要因變而變,扮演經濟助燃劑、催化劑的角色服務好轉型中的中國經濟。作為金融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業的金融改革、金融創新是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其中去杠桿、綠色信貸、股權直接融資等手段是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創新;直接融資
引言
本文首先列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概念,論證需求與供給在經濟中的關系與地位,從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到供給拉動經濟增長的市場演變;然后討論了金融在需求側與供給側的區別與作用,最后針對經濟需求拉動向供給拉動的金融演變,論述金融領域在變化中如何對經濟發展發生助力作用及方式。
我國經濟增速近年來持續下行,經濟運行呈現出新的態勢和特點。其中,以供給和需求不協調、不平衡為首要的矛盾和問題日益突出,以供給側對需求側變化的適應性調整明顯滯后為主要表現形式。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新舊動能的平穩轉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順利進行將成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至關重要的兩個必要條件。當“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被寫入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提高供給質量,矯正要素配置扭便成為了 “一帶一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等眾多新動能能否更好的滿足人民需要,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
宏觀經濟下的供給和需求是對立統一的,是宏觀經濟的兩個面,保持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動態平衡對于經濟增長是十分重要的條件。供需不協調、不平衡、不匹配,會導致資源配置的結構扭曲,影響經濟正常、穩定、可持續性的增長。
以往有關宏觀經濟問題的探討及研究主要著重在需求側,遇到經濟增長放緩往往慣性思維就是需求側出了問題,是需求不足造成的。需求側主要包括三個因素:投資、消費、出口。因為這三個方面疲軟,所以出現了經濟增速減緩以,從這樣的角度去看待經濟出現的問題,得出的應對方案只能是拉動內需、擴大需求。然而在當前的經濟情況確是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業利潤在不斷下降、新業態經濟的消費在上升而傳統產業的投資在下降等等。以此對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我國目前的經濟情況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通縮也不是通脹,那么單純的通過調控的行為增加國內需求存或是設法增加出口需求從根本上無法徹底解決現在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而政府比較有能力去做的是依靠金融服務實體,靠增加投資保增長,但是這個辦法是有局限性的,例如2008年4萬億元投資以及2009年10萬億元貸款措施推出后,中國經濟增速雖然在一段時間內迅速回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超發貨幣的副作用被逐漸放大,主要的表現就是投資回報遞減。
可見作為經濟基礎,面對我國經濟目前正處于換擋期,金融業在經濟整體大環境下需要因變而變,扮演經濟助燃劑、催化劑的角色服務好轉型中的中國經濟。作為金融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業的金融改革、金融創新是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其中去杠桿、綠色信貸、股權直接融資等手段是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方式。金融金融助力供給側改革主要應著重于以下三點:
1、通過運用市場化方式及途徑引導資金從“兩高一剩”行業中逐漸退出,穩妥清理僵尸企業占用的大量金融資源,以實現傳統行業去過剩產能的政策目標。據統計,截至2015年末產能過剩行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5%,增速同比回落2.4個百分點,其中,鋼鐵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下降10.0%,建材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下降14.7%;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6.7%,增速自2015年6月份以來累計回落6.9個百分點,由此可見產能過剩行業長期占據大量金融資源,壓榨資金配置效率的情況正逐漸改變,這給加快推進產能過剩產業重組或退出提供了前提。
2、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而金融機構業務的創新,會將更多的金融資源配置到具有高發展潛力以及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促進實現實體經濟結構的轉型、補經濟結構短板的目標。典型的例子包括,興業銀行為創業企業、創新型企業量身定制了融資產品。該行集“債權融資、股權融資、結算理財、顧問服務”為一體的“創業金融”服務體系提高了金融服務的覆蓋面,降低了金融服務的交易成本;中國農業銀行則是發布了《關于支持眾創空間發展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意見》,這是將金融服務的觸角延伸至新興大眾創新的空間,該意見不僅指出將大力支持各類高校畢業生、“創客”創業,并對創新創業企業適用相對優惠的利率定價條件,消除影響創業創新的體制機制。
3、我國的金融體系一直是以間接融資為主,尤其是以銀行信貸為主導,這種金融格局直接造成了我國金融杠桿率偏高。特別是在直接融資比重本身有待提高的情況下,股權融資占比偏低。近期公布的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結構顯示,截至2016年4月各類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67.3%,企業債券余額占比為11.2%,而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余額占比為3.4%。總體上看,股權融資及企業發債融資在我國社會融資占比較低,顯示出我國融資結構亟待完善,也由此造成企業融資加杠桿現象嚴重,杠桿率居高難下的狀況。事實上,提高社會直接融資比重早已得到經濟界各方認可,且已經被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此外,近期國內多個省份相繼公布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在“去杠桿”方面,提高直接融資比率、防范金融風險、壓降不良貸款率成為各地方案中提出的共同要求。舉例來說,山東省在出臺的《關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2016年山東省內力爭上市掛牌企業數量累計達到兩千家,預計新增直接融資額將突破5000億元。該意見表示,通過兼并重組、上市增發、知識產權入股等多種方式,大幅提高企業自有資金的比重。目前,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已初具規模,以主板、創業板、中小板以及新三板為主體的股權融資市場已經基本成形,市場資源配置功能不斷提高。據央行對企業通過股票、債券、貸款、網絡借貸等各類融資工具的綜合成本進行監測和評估的結果顯示:截至2015年末,企業融資成本為5.38%,比2014年同期下降169個基點。其中大型、中型企業融資成本分別為4.14%和4.59%,分別比2014年同期下降157個和162個基點,小型企業、微型企業融資成本分別為7.47%及8.19%,比2014年同期分別下降222個基點、236個基點。
當然,與成熟金融市場相比,目前我國金融市場建設依然有很多不足,大力推動創新,是金融業改革發展的重中之重,更有助于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在發展金融創新的同時尤其要重視金融風險的防范及化解,注意經濟傳導機制,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特別是在當前伴隨經濟下行,原來被經濟高速增長所掩蓋的一些結構性矛盾并未消除的情況下,監管者要對創新金融進行適時適度的監管,不應一味謀求創新而忽略這一過程中出現的新的社會風險,只有牢牢守住風險底線,才能更好的發揮好金融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行國信支行)
參考文獻:
[1] 吳敬璉,供給側改革引領“十三五”[J].全國新書目,2016(1):10-10
[2] 李國輝,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化解高杠桿風險[N].金融時報,2016-7-6
[3] 趙洋,穩妥去杠桿需大力發展股權融資[N].金融時報,2016-6-2
[4] 汪芹,章惠,銀行業“一破一立”助力供給側改革[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6,39:56-59